吕化奇
(武城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山东 德州 2533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一种由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局限性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病因复杂,主要三种病因包括小动脉闭塞(以高血压引发的脑部小动脉病变为主)、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起病后初期患者意识一般清醒,随病情加重,患者将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直至意识丧失,严重可危及生命[1]。而早期该疾病患者并无特定症状,且根据不同病情及致病因素,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急性起病后,症状常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尽早诊断、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临床诊断多采取综合诊断方式,其中颅部影像学作为重要诊断依据,常用技术包括CT平扫、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等[2]。相较于CT平扫,MRI在急性小梗死病灶识别方面可发挥更显著的积极作用,但这一检查方法局限于诊断敏感性,其诊断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而随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脑部病变诊断中逐渐引入DWI,这一检查方法在脑部病灶检出方面具有高敏感度和准确度,不过用于急性和超急性诊断的报道不多[3]。急性期、超急性期分别指ACI患者起病6~12 h和不超过6 h,根据起病时间分期,除以上两期外,还有亚急性期、慢性早期和慢性晚期,共5个时期,不同时期应用DWI诊断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数据,这对患者预后改善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次分析总结了DWI在181例疑似AC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武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疑似ACI患者,其中男117例,年龄37~86岁,平均(65.24±10.83)岁;女64例,年龄50~90岁,平均(68.90±8.97)岁,均因失语、头晕、感觉麻木、黑曚等表现入院就诊。
纳入标准:①急性发作,起病时间不超过12 h者;②临床初步诊断为ACI;③患者均行MRI及DWI检查且对检查操作耐受;④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可对诊断结果造成负性影响的疾病;②患有脑功能障碍性疾病者;③ 拒绝参与研究或身体不耐受研究检查操作者;④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所纳入181例疑似ACI患者均进行MRI、DWI检查,即使用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荷兰飞利浦,型号Achieva 3.0T,配置许可证编号:乙150400198)行颅部平扫,取液体衰减反转后取T1WI序列,层厚、层间距分别取6.0 mm、1.0 mm,获得MRI图像;其后行DWI扫描,扫描b值设置为1 000 s/mm2,采用轴面单次激发最快速磁共振成像法平面回波成像短T1反转恢复技术,获取DWI图像,传送至PACS,经处理后由专业的磁共振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DWI的诊断结果及效能,分析金标准确诊ACI患者的患、健两侧脑组织的ADC值,并对比分析不同病情阶段(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ACI患者的ADC值。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显示,181例疑似患者中,确诊ACI患者104例,其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1例,急性亚急性脑梗死85例,脑出血8例。
MRI诊断检出阳性103例,检出阴性78例;DWI诊断检出阳性105例,阴性76例,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其中MRI诊断为真阳性90例,真阴性64例;DWI诊断为真阳性102例,真阴性74例,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诊断结果 单位:例
DWI诊断的准确率97.24%、灵敏度98.08%、特异度96.10%、阳性预测值97.14%、阴性预测值97.37%均高于MRI诊断的85.08%、86.54%、83.12%、87.38%、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查方法用于疑似ACI患者的诊断效能比较[%(n/m)]
表2 (续)
(1)b值为1 000 s/mm2时,ACI患者健侧脑组织的ADC值为(1.78±0.41)s/mm2,显著高于患侧的(1.31±0.27)s/mm2(t=9.810,P=0.000)。
(2)b值为1 000 s/mm2时,超急性期脑梗死、急性亚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的ADC值分别为(1.17±0.13)s/m m2、(1.33±0.18)s/m m2、(1.49±0.21) s/ mm2,对比组间差异显著(F=86.338,P=0.000)。
ACI起病急骤,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在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约占70%,起病机制复杂,除冠脉粥样硬化等主要因素外,还受烟雾病等诸多高危因素影响,早期症状不特定,多由病因、病灶位置、梗死面积等原因决定,且前驱症状不多见,直至病情严重后,梗死面积增加,脑组织损伤加重,颅内压增高,对机体多种功能造成负性影响,如精神障碍和感觉异常等。有研究指出[4],该疾病患者多发中老年人,且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趋于上升,且起病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失语、偏瘫等不同严重程度的后遗症。临床诊断中,血常规等血液检查多用于ACI危险因素鉴别,神经系统检查多用于判断患者机体方面功能状况,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则主要为其确诊及病情判断提供参考,作为临床该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MRI应用最为普遍,但受限于其对超急性期诊断鉴别能力不强,容易对起病不超过2 h患者漏诊或误诊。而随着DWI的出现与应用,利用水分子微观随机热运动,对机体水分子扩散敏感梯度磁性分析,可发现水分子扩散快,ADC值呈上升趋势,DWI信号则降低,反之亦然,因此DWI诊断ACI时,不论处于何种病情阶段,均能精准判断[5]。既往研究也指出[6],DWI诊断中,脑组织水分子扩散成像不同,通过计算机处理可得出用来判断弥散受限定量的ADC值及图像,用于鉴别诊断ACI具有高度准确性。
为更深入了解DWI在ACI诊断中的应用,本研究采取对照研究方式,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了MRI和DWI对ACI诊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DWI诊断的灵敏度为98.08%,特异度96.10%,阳性预测值97.14%,阴性预测值97.37%,均显著高于MRI诊断的86.54%、83.12%、87.38%、82.05%(P<0.05),提示DWI较MRI诊断ACI具有高特异度和高灵敏度。分析其原因,ACI患者在起病后病灶部位含水量升高,可引起血管源性水肿,DWI通过观察患者颅脑内水分子弥散序列,可准确了解病灶部位,并通过病灶病变组织结构复杂性与异质性可准确分析患者病情状态[7]。再有,该疾病患者超急性期发作症状多为细胞急性水肿,MRI检查对这一异常症状往往难以发现,DWI根据水分子弥散运动程度还可判断患者病情阶段。汪轩等[8]相关研究也指出,DWI诊断ACI的结果与金标准临床中和诊断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而MRI的诊断结果则与金标准结果之间一致性未达到良好,应用DWI诊断ACI可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或漏诊。本研究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发现,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准确率为85.08%,显著低于DWI诊断的97.24%(P<0.05),提示相较于MRI,DWI在ACI诊断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可有效减少漏诊情况发生。邹国庆等[9]在类似研究中表示,MRI诊断ACI可通过特定射频脉冲对患者颅脑软组织结构多切面检查,以高分辨率有效鉴别诊断患者病情,但在该疾病患者超急性期时,由于对细胞性水肿病灶不敏感,诊断难免出现漏诊,以致诊断效果不理想,而随着DWI的出现,可对水分子弥散情况予以差异性特征显示,也解决了MRI诊断超急性期ACI精准问题,且DWI诊断ACI过程中,可清晰显示,由于病灶情况的不同,脑组织的ADC信号差异也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确诊ACI患者患、健两侧脑组织的ADC值,结果显示,b值为1 000 s/mm2时,ACI患者健侧脑组织ADC值均显著高于患侧(P<0.05),提示DWI诊断ACI病灶部位可通过脑组织ADC值差异判断。DWI诊断过程中,ADC值可描述ACI患者脑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程度,并根据弥散情况对患者病灶及病情予以判定。金灿等[10]也曾指出,根据不同匹配区血流灌注水平,DWI可判定ACI患者病情程度,并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比不同病情阶段ACI确诊患者的ADC值,结果显示,b值为1 000 s/mm2时,ACI不同病情阶段患者的患侧脑组织ADC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也证实DWI可准确诊断ACI患者的病情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其病情阶段。曹晓轩等[11]研究中表明,MRI对细胞毒性及血源性水肿的诊断能力特别差,而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超急性期以细胞毒性水肿为主要特征,在急性和慢性期也多以血源性水肿为主要特征,DWI可对ACI灵敏、准确检出,多因这一特征高信号,且通过对机体自由水分子扩散运动指标ADC值的准确测量可判断梗死程度,对该疾病患者病情予以精准判断。殷庆龙等[12]研究也指出,MRI图像对脑血管疾病发作后2 h内的细胞脓毒性水肿难以有效显示,而DWI则可通过弥散敏感梯度场,精准判定机体组织水分子弥散情况,进而利用ACI患者脑组织自由水分子扩散活动受限情况,分析脑组织缺血反应,判断其脑部血流灌注变化,ADC值不同往往意味着脑组织缺血状况不同,也提示病情阶段差异。
综上所述,ACI诊断中,DWI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极为接近,具有高准确率、灵敏度,相较于MRI,漏诊率更低,可为ACI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参考,同时通过ADC值测量,可对该疾病患者病情判断提供有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