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师范生U-G-K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渤海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为研究个案

2022-11-30 11:23董莉莉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锦州市渤海师范生

董莉莉 魏 佳(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经济发展与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新阶段学前教育提质增量发展,其本质与核心在于加强对学前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幼儿保育员缺口76 万,专任教师缺口71 万,总体保教人员缺口高达147 万人,幼儿师资紧缺状况十分严峻[1]。与此同时,在数量紧缺的学前教师队伍中,出校入园“上手即用”的合格专业教师缺口更大。现阶段,扩大学前师资队伍,提高学前教师队伍质量,推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质量的学前教师师范体系,成为国家和高等教育发展迫切追求的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特质,在新征程中应建构符合学前师范教育专业特点的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形成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培养学前教育实践技能“两手抓”“同步走”的新常态。

一、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内涵

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是基于U-G-S 协同育人机制衍生而来,指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幼儿园(Kindergarten)三方,在遵循自愿自主、各取所需、各施所长、相互配合、共赢共享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育人的活动[2]。U-G-K 协同育人系统是一个开放、协调的共生体,在这个共生体中,强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幼儿园参与,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目标。该系统的本质是内涵式的融合教育。首先,内涵式融合要求U-G-K 协同育人机制的结合不能流于形式,强调政府、大学、幼儿园三方在深层文化、信念、目标、制度等方面形成一致意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内涵式融合要求U-G-K 协同育人三方把三方主体、学前师范生看作是鲜活的、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在制订教学计划、实践课程、落实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发挥三方各自优势,尤其关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后,内涵式融合包括两方面的融合:一是资源融合,即物质资源、教师资源的融合。其中,教师资源融合是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二是管理制度的融合。大学、政府、幼儿园因其自身条件、职能、功能的差异性,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线[3],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未开展联合协作之前,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行的管理制度;而完善的U-G-K 协同育人有机整体,是基于U-G-K 协同育人共生体,围绕协同培养学前师范生这一目标,构建符合各自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共生体发展的管理制度。

就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结合本校学前专业教学特色,立足锦州市学前教育实际现状,由渤海大学牵头,锦州市教育局协调,锦州市及县级30 多所幼儿教育机构参与,成立锦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联盟,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联盟幼儿园为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基地,既可以接受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见习与实训,也可以接受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教师挂职锻炼;同时,还可以遴选优秀教师作为渤海大学校外导师。与之对应,渤海大学对联盟内的学前教育机构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对在职教师进行系列化的在职培训,组织进行教育教学实地调研与实践,并建立锦州市教育教学数据库,为锦州市教育局提供决策咨询。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高校—幼儿园穿梭式课程、守护天使项目等,将教学现场与学习现场有机融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激活,实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方向,为学生了解学前一线教学现状,紧跟最新教学动态,掌握最新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专业与行业的融通,理论与艺能的融通。而且,通过教师双向聘任,实现了三方教师资源的共享,互为其发展提供基地与持续发展的力量,实现了渤海大学、锦州市教育局、锦州市学前教育机构三方优势资源的重组与融合。三方主体致力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共同研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等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涵式融合。

二、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培养现状

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涵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是渤海大学新建与重点扶持专业。在综合性的应用型院校,如何开创具有自身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师范类专业,打造具有自身品牌优势的高质量学前教师师范体系,是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顶层设计与实践调研,在充分考查学前市场需求、学校学前专业教学资源、教师水平、实践教学基地资质等教学要素之后,渤海大学开发了面向辽西地区,扎根区域社会、服务区域社会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主体包括三部分,即由渤海大学主导,锦州市教育局协调,锦州市及县级各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在强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张让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观摩、见习与实训,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课堂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培养学生具备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素质的理论课程之外,还成立了自然科学实训室、软陶实训室、绘本阅读与多媒体资源开发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奥尔夫音乐舞蹈技能实训室、美术绘画实训室、儿童游戏与玩具开发实训室、电子钢琴实训室、儿童剧与舞蹈实训室等各种实训教室,并同时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特色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与学前技艺,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训,切实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手抓。

课外实训包括三类:一是开设课程的阶段性汇报展演、举办专业竞赛。通过汇报演出与竞赛,学生可以相互观摩,自我演练,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与优势,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通过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立的“守护天使公益平台”,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并借此开设各类学前课程,如软陶课、手工课、奥尔夫音乐课、绘画课、儿童舞蹈课程等,由学生作为主讲,利用周末时间对本校教职工子女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锤炼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技能,感受学前教育工作氛围,实现学以致用,让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三是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入园观摩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接触一线实际教学,借助学前教育联盟基地群,开展见习与实训活动。

渤海大学学前教学专业充分利用实训室仿真教学、实训基地全真教学模式,切实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提高学前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U-G-K 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渤海大学、锦州市教育局与锦州市幼儿园充分发挥各自行业资源优势,共建学前教育实践育人平台。例如,将锦州市幼儿园建成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作为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各幼儿园参与到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实习、见习、实训的各个培养环节中,既为渤海大学提供教育教学调研的机会,也协助渤海大学完成学前师范生实训、见习、实习的相关教育教学及考核工作。与此同时,渤海大学也可以协助幼儿园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与园本活动,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建议、指导与咨询服务。

(二)基于U-G-K 培养模式下的教师供给

在教师供给方面,渤海大学可以与锦州市教育局签订联盟协议,双方共同开展常态化调研,由锦州市教育局根据实际调查数据,为渤海大学提供学前教育师资补充的数量及教师聘用标准,使渤海大学在学前人才培养上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渤海大学为锦州市学前教育培养和提供备选师资,组织学前教师招聘活动,配合锦州市教育局完成学前教师招聘一系列工作,为锦州市幼儿园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实习教师,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U-GK 协同培养模式,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要求与规格,有的放矢地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构建基于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融通,减少了双向阻碍,解决了“所培非所需”的矛盾,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基于U-G-K 培养模式下的教师进修与培训

2019年末,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与锦州市教育局联合组织了“锦州市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培训”项目,来自锦州市及县域幼儿园的120 余位院长与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通过培训,共建具有明显示范效应的学前教育特色专业,为区域建设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素质更好的学前教育人才,实现渤海大学和幼儿园的优势资源共享,促进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渤海大学根据锦州市教育局和各实训基地的需要,三方联合开展师资培训,灵活制定培训计划,以优质的教师团队及课程资源严格把控培训管理,并就培训效果进行跟踪与反馈。根据培训主体的不同,培训可以分为园长培训项目、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新入职教师培训项目等;根据教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根据培训时间不同,可采取短期集中培训、常态化的系统培训、系列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为幼儿园提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学前教育培训途径。

(四)基于U-G-K 培养模式下的教师资源整合

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渤海大学可以与实践教学基地各机构进行师资队伍互聘。本着资源共享、双向引进、双向互聘、双向服务的原则,渤海大学在各联盟幼儿园聘任高水平的教师担任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导师与专业课授课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外两个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同时,各联盟幼儿园也要为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聘任渤海大学符合要求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与顾问,为高校教师接触一线教学、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机会。通过专业联盟,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打造了一支由政府、幼儿园、学院专家组成的,高校和学前教育机构相对接的,具有较高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水平的,力量雄厚、德艺双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学技能的双向动态流动,促进了师资队伍的良性循环。

(五)基于U-G-K 培养模式下的行业交流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幼儿园、政府、家长共同参与学前教育管理,自2018年以来,由渤海大学牵头,组织并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级的行业交流活动。邀请高校学者、学前教育一线专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前教育精英,开展主题论坛、学术会议、系列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区域内的教育行政人员、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学前专业学生、幼儿家长等群体集中参与,并为其提供培训与指导。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还面向公众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涉及幼儿的心理与潜能开发、幼儿美术教育、幼儿音乐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幼儿的卫生与保育等。除此之外,通过守护天使公益培训孵化平台,举办了多期家长沙龙活动,让家长也介入幼儿教育管理。

四、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内在机理分析

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已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具有主体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前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前师范生实践技能,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通过学前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可以发现问题,形成新的观点,继而找到新的研究课题,形成科研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活动。其次,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具有科研价值。学前专业教师通过一线教学实践可以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进而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专业学术研究,提高学前专业建设质量。最后,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渤海大学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凸显学前教学的生成性、情境性,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当前,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要戒骄戒躁,稳步推进学前师范生U-G-K 培养模式的建构,确立共同价值认同,形成制度保障,踵事增华,进一步完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

(一)戒骄戒躁稳推进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教育目标的达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推进完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进程,同样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进一步完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在顶层设计上要做到步步稳扎稳打,在提质基础上增量。为解决学前教育市场保教人员紧缺现状,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等实际情况,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优秀的、符合学前教育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在扩招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专业扩大招生提供充足的实训教学基地。

其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构建全方位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训练、专业赛事、实训实践为提升的学前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性理论知识;通过特色课训练“做中学”;通过专业赛事“竞中学”;通过项目训练“练中学”。全过程是指U-G-K 协同培养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第一,将三方融合培养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不是分阶段、阶段连接式培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式、课堂与幼儿园穿插式教学。第二,将课堂教学、项目训练、专业赛事及教学实践、实训、实习与见习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培养,应以递进式的方式进行,所有课程与培养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个性化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例如,第一阶段培养立足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和保育知识。这一阶段的特色课、实训课、实践课的设置,应以激发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热情与活力为主。第二阶段的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专业赛事、项目训练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第三阶段的课程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基地的实训、实习,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完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应做到不陵节而施,戒骄戒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二)踵事增华促融合

协同机制分为组织内部协同与组织外部协同。内部协同机制主要受权力体系与组织管理制度的制约。如大学内部协同受自身校—院—系的层级管理与制约。而外部的协同主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认同、战略目标认可、知识与能力的互补需求[5]。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育人机制由政府、高校、幼儿园三方融合形成,是外部协同的典型代表。由此可见,要想进一步完善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系统,首先要明确协同育人三方的价值认同、共同战略目标,并据此形成制度保障。

价值认同是指协同育人三方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等方面所达成的一致性,行为上表现为三方主体共同寻求学前教育的基本理想、信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6]。三方各自追求的价值不同,高校追求的价值是学前师范生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上得到幼儿园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得到一线幼儿园的建议,在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上有所作为;政府渴望高校提供符合市场需求,到岗即上任的应用型学前教师,满足学前教育行业需要,促进区域内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智力库与数据库;学前教育机构追求的价值是希望通过高校学前实训生的帮助减缓教学压力,通过高校专家的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园本特色活动,提高园区教学质量,指导园所发展。由于一线学前教师对理论研究不足,而高校教师深入一线教学又缺乏时间,导致三方在协作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进一步推进学前师范生U-G-K 协同培养模式,应着重强调共同目标的认可,形成三方知识与能力的互补。虽然三方各有其价值追求与文化制度,但三方都致力于促进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围绕这一共同目标,应强化三方主体之间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与资源共享上的互补需求。比如,大学为一线教师提供园长培训、名师工程培养、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等,为地方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符合地方学前教育市场需求的学前教师队伍。联盟幼儿园为大学学前专业实训、实习、见习提供充足的入园实践机会,协助完成学前师范生实训、见习、实习的相关教育教学考核工作。地方教育局通过实际调查数据,为大学提供学前教育师资补充的学科领域、数量及教师聘用标准,使大学在人才培养、课程标准设置、实践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学前教育发展市场导向。三方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建立在三方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合作,可以使三方利益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更大效度地激发三方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而增进三方合作的黏合力度。

猜你喜欢
锦州市渤海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善良的小熊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ResearchontheNegativeMotivationofHighSchoolStudents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Vocabulary Skills by Using CAL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假如古代也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