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辉 潘桃铃(通讯作者)
(1.景德镇陶瓷大学体育与军事教学部 江西 景德镇 333403;2.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 上海 20043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了详细阐释,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并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陶瓷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基因。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借助文化传承工程实现相互渗透,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方向,无疑为陶瓷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1)文化传承工程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新的时期指明方向。
《意见》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的优势是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力保障。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变迁的过程,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是我国5000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缩影,是代表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器物层面的陶瓷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雅俗共享;精神层面的陶瓷文化更体现了创新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必然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推动实施。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应紧紧围绕《意见》精神,保持景德镇陶瓷文化求真、求新的文化基因,不断更新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紧随时代的潮流,紧跟文化发展的方向。《意见》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新的时期和阶段指明了方向,即传承原本、大胆创新、积极融合、文化互渗的变迁之路。
(2)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历经千年,生生不息,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壮丽诗篇。“风火神童宾”、“知四”肉、烧“太平窑”、“窑变异兽”等民间传说,一方面显示了景德镇陶瓷民艺发展过程的艰辛卓绝;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景德镇这一座千年古城在制瓷领域崇尚专业、勇于破旧、追求完美的精神气概,这是华夏文明蔚为壮观的风范。文化是人民精神的家园,也是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意见》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对最具中国气质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实现优秀文化传承的根本保障。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文化民族性的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和“景德镇”的由来一样有着不可比拟的辉煌和荣耀。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符号,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优美的陶瓷文化器物,抑或独树一帜的陶瓷民俗文化,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浑厚的土壤,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求新的中国人民积累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文化强国建设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重要途径。
(3)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陶瓷文化既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陶瓷作品,又包括古代制瓷作坊和古窑遗存、陶瓷民俗、陶瓷艺术以及反映古代制瓷风貌的历史街区,还包括为保护和反映古瓷文化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形象”。形成景德镇陶瓷文化自觉,需要清晰地了解景德镇的历史由来和陶瓷文化的形成过程。厘清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认识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的趋向,以公正、客观的视野对待过去的历史及当前的形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文化更迭交融不断加剧的今天,既不主张文化回归,也不接受全盘他化,保持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特有地位。文化的自觉是在文化领域保证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过文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获得新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有自信才有高度的自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应互为表里,自信并非盲目的自信,是建立在自觉意义上的自信。景德镇千年来积淀形成的陶瓷文化,在提倡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今天,亟待正确面对自身的优点,发掘需要改进的突破点。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从技艺层面到精神层面发自内在的自信,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1)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存在着一致的精神诉求。
只有人类才能创造文化,文化反映了人的精神诉求,同一的精神诉求体现了文化的社会性和共生性。陶瓷民俗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古老悠久的元素,在文化的深层功能角度有着天然密切的关联。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久远,是中华先民的精神乐园,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更是构筑民族文化心理的屏障。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展现了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风貌、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以及多民族间融合的历程。大型民族传统体育事项,例如,汉族的舞龙活动、傩舞、九狮拜象等展现了炎黄子孙企盼风调雨顺的热切愿望,培育和凝聚了华夏民族的勤劳、淳朴的认同感。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现了热闹喜庆的场面。这和景德镇的诸多陶瓷民俗不谋而合,显示了内在一致的精神诉求。“陶瓷民间传说最大的特点即从劳动人民群众中来,它们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精神品质的历史故事”。清末以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景德镇烧“太平窑”的风俗流传至今。“太平”一词,语义双关,既是当时饱受战祸的穷苦百姓获得田地和粮食的纪念活动,也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求。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在功能一致,即通过仪式使人们获得心理强化和慰藉功能。
(2)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将陶瓷文化作为重要的依托平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两大主题,以景德镇为现实场域,可以实现相互依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将陶瓷文化作为重要的依托平台,是实现文化间渗透、融合、衍生、发展的保障和可靠途径。首先,景德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景德镇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视域下,景德镇有必要借助优越的陶瓷文化元素,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这两个领域的文化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再次,民族传统体育中体现力与美的元素在陶瓷文化中同样存在。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前举行的祭龙大典,“舞龙”活动中为了体现龙的精神举行的点睛仪式,香烛、祭品等布置讲究,体现了人们对神力以及希望获得改造自然能力的图腾崇拜。景德镇陶瓷文化风俗中的“暖窑神”、“开禁迎神”,人们点燃红烛、长香,虔诚默祷叩拜并燃放长鞭炮。迎神时,飞虎大旗在前,尽显风火神童宾的勇武神威,并需设宴款待师祖后裔,展现了人们对窑神的无比崇敬、景仰以及感恩之情。充分显示了陶瓷民俗和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相同的意义功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优良的本土文化资源,传统体育与陶瓷风俗中共同展现的力量美学元素,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革新借助陶瓷文化平台的现实依据。
(3)以景德镇为场域,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互为依归使文化软实力建设极具特色。
根据景德镇的本土资源和陶瓷文化自身特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手段,促进和丰富景德镇陶瓷文化,体现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转化、创新和融合是文化变迁的题中之意,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靠途径,丰富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文化的互渗合流,体现了文化开放、包容的属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根本所在。现代文明之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更加不能单一孤立地进行。近年来,“体旅融合”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景德镇为现实场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多角度、全方位,有特色的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经济文化旅游事业,亦是对陶瓷产业经济及艺术民俗文化的贡献。反之,立足基础,深入挖掘景德镇本地资源优势,从陶瓷文化入手积极探寻各种现实场域主题元素,可以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区。充分理解《意见》提出的通过文化体育名人展示好中国特色的思想,逐步打造一支极赋景德镇特色的能跨陶瓷文化及传统体育领域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领头人的作用,再现与陶瓷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坚持以文化推动文化,以产业促进产业,使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在景德镇这一现实情境中互为依归,才能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实际有效地发挥文化互渗的功能和作用。
《意见》认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专家们对陶瓷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对各自领域发展、传承献计献策,成果丰富。然而建立在文化互渗共融理念之上,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致使两者至今仍无法较好地相互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研究亟待改善和深入,基于文化互渗视野下,对景德镇的千年文化积淀进行反思并重新审视有必要性。景德镇超凡领先的制瓷工艺举世闻名,但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范式(包括文化艺术创造、工艺创新、陶瓷经济产业结构等与陶瓷相关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贴近时代主题,更加彰显文化的功能。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各自延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两者本身具有丰厚的内涵。体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从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视角,透析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的融通之处,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创新,从而实现文化的变迁整合,是发掘文化价值内涵的过程。改变事物结构可以实现质的飞越、促成质变,通过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使事物自身更加丰富,陶瓷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互渗共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价值论,丰富了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现实意义。
《意见》指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对此,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应积极响应和面对这一个文化战略和趋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因而,可以充分地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合理元素融入陶瓷文化形式中,并借助“一带一路”等交流通道传播文化陶瓷文化与传统体育元素相结合价值理念。例如,将武术中的优美动作和造型以及各种各样的武术器械,用陶瓷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现,形象直观地体现中国武术的流派特点、技击特征及内涵的文化意蕴,使人们在欣赏和学习陶瓷工艺的同时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将传统体育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陶瓷文化中蕴含的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精神作为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传播和诉说中国文化价值观,展示中华文明千年不断、薪火相传的根脉。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使优秀的陶瓷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有助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文化输出。在具体过程中应该将陶瓷文化和体育项目的形式及内涵同步发展,不能只重形式,不发展事物本身的内涵。只有提升项目的文化精神内涵、突显文化互渗的价值理念,互相汲取营养,形式和内涵的统一,才是获得理想输出效果的保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和新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子。
《意见》的实施,无疑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必然牵动着我国社会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大局。我国正处于崭新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硕果累累、举世瞩目。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辉煌的过去,是千百年来指引中国人民创造奇迹和辉煌的精神源泉。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着一致的精神实质,即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体育是华夏文化的典范,广大文化工作者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促进陶瓷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树立文化互渗的经典范式。充分借助各种力量,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展示东方文明,为我国实现高度自信的文化强国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