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静芬,曹 珍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1,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页。。对此,党中央还进一步描绘了我国到2035年让“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页。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完成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解读共同富裕,对于全面认识和扎实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与现实要求,围绕“什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4,赋予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普遍富裕与适度差距、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
就富裕主体而言,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统一。一方面,国家富强为人民富裕提供重要保障。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国家富强。而没有国家富强,人民的基本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富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宣示其“富强梦”,即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时,“富强梦”超越了追求经济或军事目标的单一层面,而是更多地将科技创新有更大的跃升、经济更发达、政治更民主、文化更多元、社会更公正、生态更美好联系起来,着力解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难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人民富裕是国家富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富强的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富裕,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人民收入仍有较大差距问题等。2020年,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5%、6.9%,相较之前,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在减小,而绝对收入差距却在加大[3];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系数仍保持在4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20%左右[4]。继续推动人民富裕,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力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5]。只有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国家富强才能拥有持续的力量源泉,这样的富裕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富裕。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在国强与民富的良性互动中,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跑出加速度,从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就富裕内容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一方面,物质生活富裕代表人最基本的富裕要求,是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条件。“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6]1002。概言之,任何历史时期,物质生活需要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当人们拥有日益完善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为此,在新时代,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带领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脱贫成就,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重要物质前提。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代表了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精神生活富裕的需要日益凸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的内容和层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展,已经发生从“量”到“质”的新变化。如果只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和经济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富裕,势必会削弱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7]323。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需要全社会提供更精湛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更健全的文化服务、更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等,更加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相互融合,以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协同并进,使全体人民拥有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充实的生活。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要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同发展,不断促进全体人民生活充裕、精神自立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安定和睦、公共服务普惠,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富裕。
就富裕程度来说,新时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与适度差距的统一。一方面,共同富裕中“共同”二字,鲜明地体现出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普遍富裕。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8]787。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享发展既不是一部分人的共享,也不是少数人的共享[7]215,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和探索的共同富裕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普惠和共享。一部分人的富裕、多数人的富裕都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都与共同富裕存有差别,甚至是根本不同。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并不是绝对平均的无差别富裕,共同富裕的本质在于适度差距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其一,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社会成员会因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以及自身素质方面的差异,在富裕的程度上存在不同,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其二,由于个体条件的差异、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起点、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决定了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一水平”的富裕,也不可能是“同一时间”的富裕。共同富裕不能被简单看作是同时富裕、平均富裕,而是存在时序先后性的共同富裕,是在全体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上存有差距的富裕。适度差距的存在,同时可以成为激发人们劳动创造才能、刺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当然,这种差距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逐渐缩小,并不再具有利益划分和利益差别的意义。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仅要坚决防止和克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还应坚持从当下的客观事实和社会差异出发,坚决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划清严格界限,摒弃搞整齐划一的错误做法。
就富裕过程而言,新时代共同富裕是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当下的、现阶段的共同富裕,又是指向未来的、全面的共同富裕。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坚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从时间进程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规划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实的步伐,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将会缩小到适宜区间[2]5。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实现共同富裕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是需要几代或几十代人接续奋斗才能实现的长远目标。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和高级两个阶段,并认为只有在按需分配为基础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目标和任务[10]137。习近平强调,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个长远目标[2]6,又是一项现实任务[1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通过完成一个个阶段性富裕的任务,不断地提升社会的富裕和公平程度,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方式,稳中求进、脚踏实地,既要立足于当下社会现有的发展状况,明确共同富裕的范围和程度,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又要寻求机会促进共同富裕在当下阶段的实现,落实好现有的工作任务,积小胜为大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伴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顺利收官、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体现着这一发展趋势,而且还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特征使它从根本上有别于对外进行残酷殖民掠夺、对内加强人民剥削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化必须以独立、统一、和平的现代国家为基础,那么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概念,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0]29。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11],并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457,明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实现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页。,要求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继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人平等参与、人人尽显其才、人人共同享有的富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打江山,守江山,人民群众是永远靠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3]99。执政基础涉及领域广泛,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能否切实体现所代表群众的利益,能否拥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惠民生、谋民利,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备了更加坚强的群众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90,始终将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准则,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价值遵循,强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追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目标,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项领域的工作,全体人民明显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支持率和自信心持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紧密相连,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美好愿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是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一体推进的。当下,明确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抓住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问题,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发展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共同富裕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重大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举措[15]12,达到共同富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完成的任务以及发展愿景等,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向更高层级迈进、实现民族复兴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追求。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突出问题,回应人民需求,团结带领人民统揽“两个大局”,推进“四个伟大”,我国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整体水平大幅度跃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而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续写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拥有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充分的物质基础、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正以势不可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5]13-14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出中国社会所追求的是“五个文明”均衡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体系。从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逐步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超越,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然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状态,而社会和谐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会影响到社会整体文明的提升程度。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较低水平的广义性减贫,到改革开放以后进行发展性扶贫,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同铸就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丽华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一步。在消灭绝对贫困之后,党中央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必将为世界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不仅是财富分配领域的彻底变革,同时也昭示出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推进程度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需要将其落到实处。推进共同富裕,既要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做法,也要防止急功近利的突击式行动,必须根据新时代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重大举措,确保在21世纪中叶能够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5页。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艰难曲折的重要法宝,是完成国家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谋划共同富裕的新格局,以调动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团结奋斗。概言之,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毫无原则、盲目地推进,必须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对相关问题和工作部署进行科学谋划,将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更加完备的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确保政策措施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坚决防止只有规划,而缺乏具体的实现手段的错误做法。二是要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接连奋斗、逐步向前的发展过程,需要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增强思维能力,以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逐步破解各种现实问题和挑战。要善于运用多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效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分析和处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动态把握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解;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作出应对最坏局面思想预判,未雨绸缪,及时纠正思维偏差导致的行为失误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追求的共同富裕面向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不许任何人掉队。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却又凸显。中国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需要重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直面相对贫困问题。只有真正攻克相对贫困的难关,才能切实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体就是,一要寻求适用的相对贫困评价标准。与绝对贫困相比,治理相对贫困的任务更为繁杂和艰巨。相对贫困治理最先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找准适用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对相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定位,形成一套动态有效的相对贫困评价标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对贫困的标准应该是因地区、群体而异的多维标准体系。二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富裕,中国相对贫困治理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根本保障。各地应积极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通过积极利用乡村振兴已经明晰的政策、工程和项目来兜底民生,持续推动相对贫困地区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三要构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相对贫困的多维性决定了政策的多元化。缓解相对贫困的机制并非是简单地投入金钱或物资,而是需要把握贫困地区的发展规律,了解其贫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良方,深入推进多种机制融合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减贫机制。针对已经脱贫的人口及时进行监测与追踪,有效分析其返贫的原因,为制定缓解相对贫困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就没有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够、经济发展方式难转变等突出的问题。在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中央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推动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一要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紧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强化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经济发展的效能和可持续性,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在财富增长中促进共同富裕。二要坚持协同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认识行业差异、领域差异、群体差异的特殊性,在资源配置、开发保护、绩效考核等方面强化整体协调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均衡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三要坚持绿色发展。针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低碳型社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绿色生产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有机融合;四要坚持开放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需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发展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带动国内产业链完善和技术升级,在内外联动中促进共同富裕;五要坚持共享发展。要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保障工程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尽最大努力保障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在普惠公平中促进共同富裕。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缓解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包括:一是要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初次分配在国家收入分配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个国家如果在初次分配上存在较大差距,单靠再分配调节是无法补回的。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要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提高劳动者的个人技能和素质,合理调整最低工资分配标准,建立健全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机制,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同时优化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各种要素的积极性,增强发展活力。二是要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再分配政策如果运用恰当,对收入差距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在注重初次分配的同时,也应强调再分配调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优化税收结构,推动间接税向直接税的转变,保护合法收入,清理隐性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校正财富和收入在初次分配上带来的问题,满足人民的公平正义感,促进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推动转移支付平稳增加,资金分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稳步提升。三是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但是仅凭两者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的积极制度,培育社会慈善主体,改变慈善力量发展不均衡状况;积极引导社会企业、高收入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公益文化事业,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摆脱精神贫困;大力发展慈善组织,优化慈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体人民的殷切期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途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多措并举锻造共同富裕的实践新样本,才能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