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超飞 范玲俐
[ 作者简介 ]
叶超飞,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职教育。
范玲俐,女,湖北黄冈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职教育。
[ 项目名称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度项目: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路径设计与实践(JJ20123)。
[ 摘要 ]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先进的农业理念。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农林院校结合专业化优势,从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深化农林院校的产教融合,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农业手段,提高农林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以此充分发挥农林学院的优势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农林院校;农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6.06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展乡村振兴不仅是时代发展所需,对于农业自身而言也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和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需要从科学专业的角度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帮助。农林院校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建设发展是其重要的使命和职责。
1 农林院校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使命
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现代化农业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融合,才能实现高质量农业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林院校要认识到自身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以及价值。从宏观角度来看, 我国高等院校服务国家建设是教育的必然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办学价值,提升办学优势以及进行学科专业布局的重要方向。农林院校在现代化农业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保证。这不仅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是农林院校实现跨越性发展的重要机会。农林院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助力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用于承担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以及责任[1]。农林院校要认识到自身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服务于现代化农业发展。
2 农林院校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价值
发挥农林院校的价值和作用,服务与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是农林院校责无旁贷。因此农林院校需要扎实社会服务工作,统一发展思想,凝聚人员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服务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是农林院校价值所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赋予社会和人民发展。农林院校办学的宗旨是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农业院校因為具有强大的农业发展优势,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强大后盾。这就需要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以及技术和人才优势,包括各种先进的农业科研资源,全力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林院校服务现代农业是其必然选择。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发展新的农业形式就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技能人才,这就离不开农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农林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科技支持,其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国家政策的发展支持下,农林院校会重新受到重视,并对农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农园院校服务于现代化农业是其提升办学能力的重要机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现代化农业作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林院校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农林院校具备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通过将农林院校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与现代化农业进行融合,在为现代化农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具有综合专业能力的人才,从而带动农林院校建设,使得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增强科研能力,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技术智力支持[2]。
3 农林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3.1 提升农林院校师生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和服务意识
园林院校的师生首先需要有投身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情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和为农的思想和情怀,从而增强师生对农业建设的认同感以及服务现代化农业的责任心。师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情怀的基础上,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农林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通识学习的过程中设置相关课程,从而提升师生对农业的热爱,不断增强学生对农业的理性认识。将我国传统的优秀农耕文明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融于专业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校外实训,带领学生走进农田,增强学生对农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丰富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农业认知观念。让学生在农业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农业专业知识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增强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还需要重视农业文化建设,创建丰富农业娱乐活动,如“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发展沙龙”“学农、参农”等主题活动[3]。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建立明确的农业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还需使用相关工具(如微信)进行农业知识、农情故事、农业发展动态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帮助学生拓展农业专业知识面。还可以邀请优秀农业企业家到校园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分享,或者优秀校友返校等方式,使得学生坚定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3.2 健全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同样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的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都在于人才。农林学院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人才输送渠道。尤其在我国开展乡村振兴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林院校要积极为优化并健全其内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从专业设置方面来看,需要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壁垒,对专业知识进行统一整合。充分发挥院校资源作用和价值,学习其他优秀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在自查自改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发展的眼光对农林学院中的专业设置、实训场所、课程体系、管理模式、项目实践和师资力量等进行全面优化和完善,采用整体规划以及综合设计的理念,在农林学院的办学中建立一套系统、高效、规范、富有活力且便于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3 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度以及广度
在我国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林院校在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待加强。农林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度以及广度的过程中,需要当地的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如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针对产教融合的发展用地、资金、人才、奖励等政策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为农林院校的师生开展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作为农林院校的管理者要时刻掌握国家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以便于科学有效的将政策应用与院校的产教融合发展中,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深度以及广度[4]。例如:农林院校可以通过与政府或者农业方面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农业种植以及农业机械操作等实践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同时对于缺乏理论知识的农民,学生可以为其传递理论知识,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更加专业的农业知识,为落实科学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农林院校要把握此次机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产教融合的发展范围和深度,从而提升人才的综合专业水平,为现代化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4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的措施
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就需要对农民这一群体提高重视。相关政府的牵头为农林院校和农民提供沟通的桥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流动和结合,从而帮助农民提升自己的农业理论知识,更新农民的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意识和主动性,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农林院校通过了解合作地区的实际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农业基本素质,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采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的方式,培养一批又一批既拥有专业的农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拥有强大技术实践能力的新型农民。农林学院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做好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
农林学院要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以及投入和引导,提升农林学院的知名度并拓宽人才培训的范围。首先,农林学院要加强自身的宣传,从而提高在社会不同层面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尤其针对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农村社区或者社会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其次,拓展办学地点和培训范围,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和社会中的其他人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职业农业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基础。最后,需要增加人员培训的次数以及内容,以有效解决我国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3.5 提升农林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
农林学院的科研发展可谓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对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以及增强农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农业的科技性需求更高。但目前農林学院虽然在科研方面有着众多成果,但是在实际成果转化上效率不高,对于农业发展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农林学院在进行农业科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新、高、优、特、转”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也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以发挥科研价值服务于现代化农业发展。其中“新”是指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新领域以及新需求和新项目,以此为基础进行科研创新,产出更多科研新成果;“高”就是引导并鼓励农林院校进行国家级以及省级农业领域进行科研项目申请;“优”主要是对农林学院的科研项目进行整合优化,提高对科研平台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林学院在农业学术发展方面的带头作用;“特”主要是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角度将种子、土壤质量、农业新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转”主要是在拥有农业科研成果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宣传方式并利用市场手段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5]。同时在转化过程中严格按照成果转化政策实施,以支持和鼓励农林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6 推广并实施科技特派员发展模式
为了保障农林院校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农林院校可以采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专业性以及科学性的支持。在院校中开展志愿者报名、为农服务组织、院系推荐等方式选派不同专业的科技特派员为不同地区的农业进行驻村服务。通常情况下按照每村一到两名科技特派员,并每年每次驻村在90天以上。科技特派员不仅可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同时还在学院以及政府和农业企业之间作为信息沟通员。只有深处农业发展一线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学院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三方都能加深对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农林学院可以明确并细化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目标。另外科技特派员还能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并带动农业经营者以及基层农户对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模式和新品种的应用能力,为提升农业发展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基础。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使我国农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农林学院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农林学院在发展中对于农业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存在产教分离的历史问题。但在我国制定乡村振兴计划之后,现代农业发展是必然趋势,对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就需要农林学院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德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1(12):32-33.
[2]周桂菊、易启洪.农林院校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02):33-37,61.
[3]邱靖,马瑜,胡先奇,吴伯志,陆自强.地方农林院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1):116-121.
[4]林志敏. 农林院校服务地方农业生态化转型的路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5]张志平.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路径[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54-5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