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瓦当壶”论曼生壶对后世制壶的影响

2022-11-29 08:03
江苏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瓦当篆刻紫砂壶

李 颖

(宜兴 陶瓷博物馆,宜兴 214221)

瓦当是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重要结构,也就是屋顶一排排瓦片最前面的一块挡片,瓦当不仅可以美化屋檐整体造型,更重要的是起到防水、排水、保温和隔热的作用。

瓦当的造型和瓦面的图案跟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它是实用品,同时也是艺术品。

1 “瓦当壶”的灵感来源、造型特点

(1)“瓦当壶”的造型来源

“瓦当壶”的诞生也是颇为传奇的,传说,有一天陈曼生在乡间小路散步的时候,看到夕阳下屋顶的瓦片泛着余晖,古朴幽静,这种意境和紫砂器本身的气质相得益彰,当时就有想把瓦当的美感和紫砂结合起来,到了晚上,曼生正苦于怎样把瓦当设计成紫砂壶时看到了天上的一轮新月,顿时来了灵感,他将新月的造型和瓦当的特点结合,创造出了传世佳作——“瓦当壶”,曼生极其喜爱,亲自取名为“半月瓦当”。

其中“半月”二字也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凡事,全则半,半则全”,不仅如此,还能感受到一种“不求齐全,乃能延年”的意境。

(2)曼生瓦当壶

“瓦当壶”型深受制壶艺人的追捧,在原款“曼生瓦当壶”的基础上衍生了许多不同设计的“瓦当壶”。众多“瓦当壶”中最著名的还是“曼生瓦当壶”,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就有一把曼生刻款的“半月瓦当壶”(见图1),它整体器型古朴稳重,壶体线条流畅清晰,用团泥泥片镶接制成,壶的一面印有阳文篆体“延年”二字,一面刻有阴文诗句“楳送早春来”,它的壶盖用的不是传统的圆形而是马蹄的形状,壶钮拱桥形状方便拿取,弯曲方把挺阔,壶嘴、壶把与壶身衔接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做工精美。

图1 瓦当壶

2 陈鸿寿与曼生壶

(1)陈鸿寿以及他的影响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紫砂壶艺设计师,“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在篆刻上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然而现在陈曼生在紫砂艺术上的成就远超篆刻上的成就,也就造成很多人认为陈曼生开创了在紫砂壶上刻字的先河,其实在陈曼生之前,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名叫供春的书童,他被尊为紫砂壶鼻祖,是第一位在紫砂壶上留下名字的人,供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他是请主人吴颐山在他的紫砂壶底书写,再由他亲自篆刻在壶底,从此,清代在壶底用篆体刻字就流传开来,到后来文人雅士参与制壶,由于文人的审美,在壶底篆刻渐渐移至壶身上,从开始铭文、诗句的篆刻发展成在壶身刻字、刻画。陈曼生虽不是第一位在壶身上刻字的,但却是他把壶上的陶刻装饰发扬光大的,他的紫砂作品因为数量多、流传广,成为一个体系,被世人称为“曼生壶”。

(2)曼生壶特点

陈曼生十分喜爱紫砂壶艺,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取诸自然、生物形态、古器玩物等,精心设计了多种壶式,称之为“曼生十八式”。“曼生壶”融书法、篆刻、造型于一体,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壶随字贵,字依壶传”,使文人壶达到了新的高峰,也就是名垂青史的曼生壶。清代制壶名家邵友兰根据曼生十八式之一所改创的“三元士胆壶”,其壶内增加设计了盛放茶叶的部分——胆,设计非常科学。可见,曼生壶的设计在当时并不保守,极具创新。

虽然我们现在称曼生的壶为“曼生十八式”,但曼生设计创作的紫砂壶不是只有十八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八”是一个具有吉祥寓意的数字,就像我们称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刃,可能代表的也是数量之“多”的意思。在邓秋枚编著的《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一书中记载,有一壶身镌“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犀泉清玩”,这样曼生监制的茗壶应该不会少于4614件,当然这也可能是种猜测。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这本书中辑录的曼生壶有十几把,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书内并没有发现有画面的曼生壶,按说书画不分家,当近距离地观赏上述文中这把“瓦当壶”时,发现只见字并未见画。我们在曼生和他的朋友信件中有写道“画不入壶”,曼生是著名书画家,会画画,但是他认为陶刻很难表达出画中的意境,所以他不主张在壶上画画,所以曼生壶只见字不见画。

(3)曼生壶的设计来源

经过高温烧制后,紫砂表面的纹理和金石非常相似,外观也非常相似,所以在当时,文人常常把对紫砂壶的审美和金石的美结合在一起,创作出的紫砂器具有质朴、幽雅的特点,从周高起对“供春壶”有过这样的评价:“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允称申明垂则矣”,可见紫砂器与金石的联系,例如“周盘壶”和“石扁壶”皆出于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的众多造型都和古器物密不可分,“古春壶”造型取材于对“供春壶”的传承与创新,“井栏壶”造型取材于唐代的古井栏,“百纳壶”取材于僧服百衲衣,“汉方壶”取材于汉代青铜器,所以曼生壶造型古朴雅致。曼生壶壶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取材于自然景象(自然的植物之美),另一种是取材于生活。取自然美景的“横云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馆,这把壶壶体呈圆角三角形,视觉上看是上小下大,壶嘴是直嘴,壶把半环形,三足底,“横云壶”形制丰满、圆润,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壶身铭文中的“云”指茶,顾元庆《茶谱》“煎茶四要”:“三候汤,凡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乳面聚。” “横云壶”所表达的是文人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的影响,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现状,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取材生活之美的经典名壶“石瓢壶”,“石瓢壶”原形是石铫,石铫是一种陶制的带有手柄并有嘴煮开水的煮器,曼生将石铫的外形稍加变化,加入了壶把和壶盖,再亲手篆刻,成为文人追求的艺术珍品。由此可见,陈曼生发现艺术的敏锐度之高。

陈曼生的切刀技法趋向简洁明快,在由顾景舟主编的《宜兴紫砂珍赏》一书中,顾景舟评价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在艺术上曼生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曼生认为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在创作时要恣意洒脱、适情率意,迸发出炽热的激情。

曼生壶它的铭文通常具备四个特点:切壶、切茶、切情、切景。《阳羡砂壶图考》辑录里几十个曼生壶铭,例如“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隅,以为我规”,把玩之时以座右铭来规范自己,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例如“汲直壶”上的题铭“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醴就是美酒,把苦茶当做美酒,表现出作者的淡泊性情。这些曼生精心构撰的壶铭似微言饱含深意,给人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瞿子冶、邓奎、梅调鼎的壶铭中都有这样的意境。

3 曼生壶对后世制壶的影响

(1)曼生壶造型特点影响

曼生壶造型主要是光素器居多,很多壶型深受当代紫砂艺人们钟爱,会在曼生原款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一书中,辑录了五种不同款式的“井栏壶”,原款“曼生井栏壶”是圆器,“六方井栏壶”则将立体几何融入壶中;原款“曼生石瓢壶”外形似等腰三角形,且线条较为硬朗,壶口比较小,“景舟石瓢壶”的流线相对饱满,降低了重心,增大了壶口,“汉棠石瓢壶”整体放大壶型,壶嘴也从直流嘴改为三弯嘴;曼生款“觚棱壶”造型上圆下方,三弯嘴,吴云根款的“觚棱壶”壶把改成了高提梁、一弯嘴;曼生“石瓢壶”提梁最大直径是壶体腰身部分,增大了高提梁。

(2)装饰工艺的影响

宜兴紫砂壶除了壶身篆刻装饰之外,在壶底会印有作者署款,当代大师受到曼生壶书法篆刻的影响,会在其基础上增加镶嵌、调色等装饰手法,突出色彩表现。

(3)对当代艺人的影响

当代大师周桂珍的作品“集玉壶”,这把壶的壶型是从古代玉器艺术中汲取造型要素,利用各种线条组合达到装饰的效果;吕尧臣的“玉带提梁壶”,壶身上的玉带纹样取自于良渚文化扁玉琮的纹饰;曹婉芬设计的“怒放壶”,将紫砂壶身设计成一个花骨朵,营造出含苞待放的意境;受曼生壶的影响,当代艺人们创作紫砂壶不仅表现壶的美感,也重视紫砂壶本身的使用功能。

4 总结

通过“瓦当壶”了解了曼生壶,我们可以看出,陈曼生在设计紫砂壶型时擅于发现周边的事物美并将其融入紫砂设计中,完美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猜你喜欢
瓦当篆刻紫砂壶
瓦当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篆刻
瑩波篆刻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