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 张青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市通过10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社会化保障“北京模式”。
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民心向背”为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十几年来,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12月,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北京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从7个方面共24条措施构建了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蓝图;集中了市委社会工委、政法委、教育工委和市政府民政局、人社局等40多个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心理健康社会化保障建设。尤其是2021年北京疫情严重时,市区两级社会工委派出最得力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心理指导师,深入到集中隔离点,为过年不能回家结婚和探望亲人的年轻人做好心理关怀和慰藉,尤其是针对深受疫情影响而损失严重的新发地市场企业主,组织了医师、法律、社工师和心理指导师“四师”进社群,给予物质和精神双关怀,实现了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养老、婚姻、育子等人生大事,城乡群众各有急难愁盼,必须下大力采取更多惠民、暖心、就便可及的举措。
北京市政府从2019至2021年连续发布一号文件,在重要民生实事工程中安排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截至今年,全市已经建成350多个心理服务中心(站),形成一基地、多中心、广站点的市、区、街(乡镇)、居(村)四级服务体系。一基地,即市社会心理综合服务基地,由市社心联承接运营,面向全市站点进行业务指导、服务督导、人才培养,并发挥应用研究、业务创新、对外交流、示范引领等作用,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孵化培育。多中心,即建设一个区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管理中心,承担示范引领区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全市街道(乡镇)建设一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推动辖区心理服务站点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广站点,即社区(村)社会心理服务站,主要面向辖区单位和居民开展就近就便的心理服务。全市每年民生实事项目评选打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都取得90分以上好成绩,被基层居民称之为“暖心工程”。
心理科学发展既需要引进世界先进理论成果,更需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要加快建设中国心理人才创新培养高地,使心理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走在正确道路上。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作为市级枢纽型组织,依据市社会建设领导小组(2019年4号)文件要求,组建了“社会心理指导师专业委员会”,开展社会心理人才培训标准体系研究,开发了“社会心理服务岗位”。按照市社工委民政局《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纲要》,编写出版了《社会心理指导师》培训教材。以满足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岗位需求为目标,制定和建立心理指导人才培训体系,探索社会工作者向心理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构建了“社会心理五级八维人才培养体系”,独创“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实习与督导体系”,形成了北京特色的“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养体系”。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有5996人获得《社会心理指导师(初级)》职业能力评价证书。设立了督导师专业委员会,建立133家实习基地,统筹社会心理指导师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实施计划,确保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为了使党育人才在基层服务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21年10月1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实施了我国社会心理工作的第一个地方标准—《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对街道(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区(村)社会心理服务站管理运行工作量化建设标准、数据要求。2022年6月,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先后发布了3个团体标准文件,即《社会心理指导师 》团体标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标准化服务清单》团体标准,《社会心理指导师培训规范》团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