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柏彦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一个企业最好看的风景,就是新员工,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新员工。进入9月,在经过50余天培训后,74名天津疏浚新员工走出培训基地,奔赴全球各地的项目和船舶,在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美丽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最前沿,成为新时代百年天航奔涌前行的绵绵后浪。
踏浪前行,逐梦无疆山海;厚积薄发,谱写青春华章。走出了校园,踏出了青山,虽然我不再是穿梭于野外的地质工作者,但对自然仍葆有热爱与敬畏。加入天航,向海而生,我将秉持这份热爱与敬畏,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命题中经风雨、见世面。初识天航,我在这里学文化、悟精神,增素质、强本领,多思考、勤实践,初心如磐、踔厉奋发。
学文化、悟精神,做有灵魂的疏浚人。我曾感动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如今我为“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的“大建港精神”而震撼;我曾慨叹于“三光荣”的地质精神,如今我为“天航精神”而折服。文化凝结精神,精神铸就灵魂。天航人的灵魂是立足“通江河湖海、建美好家园”的企业使命;天航人的灵魂是坚守“百年天航、强盛天航”的企业愿景;天航人的灵魂是传承“战风斗浪、开拓向前”的企业精神。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追溯历史,天航从海河走来,历经125载岁月,先行、开拓、引领,为民族疏浚业的振兴和强盛而负重前行。如今,年轻的我们将携手共创更辉煌的未来!
增素质、强本领,做有能力的疏浚人。我欣喜于在第三期“初航者计划”入司教育中与外聘专家、内训名师面对面,跟随梁毅老师梳理“项目管理十八步”实战精要,学习工程项目经营流程化管理思维;恭听刘东老师对党建工作的系统讲解,探索红专共振、水乳交融的品牌党建……素质与本领双提升,提醒我要扛起报国为民的时代重任,在学习宝贵的知识理论和实战经验中不断增能强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天航人全方位多学科的课程培训中,我实现了自我塑造、自我成长。我充实理论、提升能力,用科学的方法、量化的思维,夯实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块基石。
多思考、勤实践,做有责任的疏浚人。我有幸于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加入天航,见证了天航各部门前辈对标自省,深入基层,试点探索,为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改革方案而夙兴夜寐。一篇篇公文必经思考论证,一步步改革方案必先行先试,这种思考与实践的原动力,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天航人的初心本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只是万丈高楼之基,只有知识与问题相碰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思考、勤实践,将态度融入生活,让责任融入工作,才能让生活和工作更有价值。
作为一名新时代沐浴下的青年,我虽然离开了地质行业,但我定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精神牢记于心,在工作中坚守母校“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校训,在新的行业新的岗位,做一名有灵魂、有能力、有责任的疏浚人!
(李玉晟 天津疏浚党委组织部)
我相信人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瞬间,在我们的阅历和记忆力当中,总会有一些足以被称为印象深刻的瞬间。按理说,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些印象深刻的瞬间会越来越多。
时至今日,在我作为学生的懒散日子里,回忆算是最富裕的了。在这样的挥霍无度下,我却依然记住了一些特定的瞬间,那种会让我发出“真想回去”感叹的瞬间。
2022年7月17日,韩惠来老师坐在讲台上,介绍远海项目组事迹,句句铿锵。大家叫他“韩老”,我在观众席边听边记,记老师的只言片语。
那堂课的“笔记”现在还歪歪扭扭地留在本子上,事后翻阅,上面就是一些不明所以的词句组合。“鲸兄鲲弟。”“牢牢盯住这片海,高高举起这片天。”“华阳礁,硬度相当于花岗岩。”再有就是一些“四小礁、三大礁”、“东北季风”、“百千万”等的字词,不明所以地混在一起。笔记最下方是一行单独写出来的字——我和我的天航。在杂乱无章的字句包围下,它成为了这页笔记上最醒目的部分。
在浑身被震撼出鸡皮疙瘩后,我写下了“我和我的天航”。而那时韩老没有讲话,只是摆弄着PPT上的一张张合影——远海项目组人员的集体照。
满眼的橙色,工人们身穿制服,勾着身旁战友的肩,对相机笑着。韩老说那里的日头很毒,日晒足以让人昏迷,这从照片中工人们的肤色就能看得出来。韩老说,大家知晓自己的使命,了解这份工作的庄严神圣,整齐的制服和工人背后的巨轮也同样昭示着。通过这些鲜艳的橙色和黝黑的面庞,我看到了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以及一排排肆意展露的笑容。他们露出来的牙很白,眼里的光很亮,一看到就会被吸进去。
仿佛那一瞬间我也身处其中,感受着天的温度、人的温度,还有海水的盐混着汗水的盐形成的咸腥味。我和“战友”并排而立,相互勾着肩。我心知任务艰巨,也知它有非凡意义,我们已经朝着目标前进,我感恩有这群“战友”,感恩此刻我活得堂堂正正,不会有比此刻的我更伟大的我存在了!
一瞬间,这一羡慕生成的遐想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一度以为大学生活太过惬意,我已失去了满怀的豪情,日子都在凑活中过去,没有需要奋斗的目标,时时自我劝解不要好高骛远,找上门来的眼前事已够我手忙脚乱的了……
在为照片而羡慕的瞬间过后,我想我需要一个奋斗目标。倘若在之后目标得以实现,回顾过往时,我该是欣喜若狂的。
(周信宇 天津疏浚党委工作部)
我的名字里有两个“水”,感觉就像冥冥中注定的,我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果然,毕业后我加入了中交天航,这个与水打交道的企业。来到天津后,这个我未曾履足的城市,竟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司机师傅的车载CD播放着耳熟能详的戏曲,嘴里操着高平短促的天津腔……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都是那么熟悉。
7月31日下午,我坐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宿舍里,想起这几天的事,还觉得不太真实。从投递简历到面试,再到收到通知前来报到,这一切发生得都太快了。室友在一旁侃侃而谈,他先和我们分享了此前他在中交天航的实习经历,然后又开始给我们恶补企业文化。通过他的介绍,我对天航的认识逾越百年,延伸到发轫于1897年的海河工程局,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英雄不论出处,以业绩论英雄”的天航局。除此之外,他分享的一个小故事令我感触尤深。他说,天航曾接受中央指示开赴远海,开启围海造岛业务,但大海往往波诡云谲变化莫测,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逼迫大家不得不立即返航,舷窗外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舷窗内是摇晃的灯光,恶劣的海况下很多船员心照不宣地写下了遗书,一种莫名的悲壮在船上蔓延,终于风平浪静,全体人员在提心吊胆中完璧归“津”。
从他激动的语气中我想象到了那番盛景:码头处人头攒动,天航局上下朝着大海的方向翘首以盼,终于,在海天之间,一艘艘船舰浮现,顿时欢呼声响彻云霄。
“领导,我把兄弟们带回来了。”室友说这是船长上岸后的第一句话,遥想前辈风采,不觉为之折服。
炎炎夏日,每次走在食堂前的小路上,两排大树上的蝉鸣声仿佛从宇宙肇始时便无休无止。由于入队较晚,我无从得知教官们的名字,但他们每个人都很可爱,严肃不失风趣,对我们既严格要求又关照有加,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有意思的是,在写这篇感想的上午,正好上了“疏浚工程”课程,而恰巧在前一晚的明史书里我也读到了这么一位疏浚专家——潘季驯,他是历史上“束水攻沙”的首倡者,一生中有二十七年的韶光都献给了治河事业,因为对民族和国家的伟大贡献而名垂青史。
巧合如斯,不禁感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董沛泽 天津疏浚日照总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