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善文
摘 要 保护性耕作是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将保护性耕作与农机具结合,可加快农业生产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化转变的速度,在降低工作强度与难度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加快推进安徽省农机保护性耕作实施进展,简要介绍常见的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分析相关技术的主要作用,总结安徽省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土地流转、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农机资源配置、优化租赁体制、加强农机管理及保护农民经济收益等应用策略。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58
农机保护性耕作强调以农业机械为依托,有序开展农业种植工作,通过少耕甚至免耕的方式,降低水蚀、风蚀对土壤的影响,使土壤的抗旱能力、肥力等达到预期。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推广农机保护性耕作的力度,以期凭借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化方面的优势,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改善安徽省生态环境,推动安徽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 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
1.1 秸秆覆盖
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农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并希望能借助该技术,对土地耕作模式、农作物质量及产量进行优化。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的区别主要是前者能够在控制耕作次数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地造成的影响,配合使用秸秆还田等技术,将秸秆覆盖率提高到30%及以上[1]。作为已得到大范围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覆盖可被细分为3类,分别是粉碎还田、整秆还田及高茬覆盖。粉碎还田需先利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再利用还田机进行还田,最后将经过粉碎的秸秆均匀撒在种植区域,使秸秆含有的有机物质得到快速转化,增加土壤肥力;整秆还田更适合用于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地区;高茬覆盖则多用于风蚀较为严重的地区[2]。
1.2 土壤深松
深松机可在不大量翻动土壤的前提下疏松土壤,使土壤透气性得到改善,能有效解决传统深耕存在的水分快速蒸发、土壤大面积裸露等问题。除特殊情况外,每4年进行1次土壤深松,可增加土壤含水率,改善土壤墒情,为下茬农作物的种植奠定基础。目前,安徽省常用的土壤深松技术主要有两类。1)借助凿式设备对土壤进行局部深松,深松深度通常为23~30 cm。2)利用深松机械对土壤进行全面深松,深松深度通常为35~50 cm[3]。
1.3 少耕/免耕播種
农民可利用免耕播种机等工具在覆有秸秆的区域进行种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镇压,在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等能力的同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大幅度提高出苗率和壮苗率。
1.4 杂草与病虫害防治
保护性耕作改翻耕控制杂草与病虫害为喷洒药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与病虫害。种植农作物前借助植保机械喷施农药,在去除杂草的同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喷施农药前要了解土壤实际湿度、肥力等情况,再选择相应药物,以保证选择的药物可充分发挥作用。
2 农机保护性耕作实施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田间管理、秸秆还田等工作均需人工完成,即使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最终效果仍难以得到保证。推广农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田间工作效率,并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改善田间环境、优化土壤性能,将农业生产对耕地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4]。然而,虽然现阶段农机保护性耕作的价值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由于该模式被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当前我国农机保护性耕作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现阶段制约农机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2.1 融资难度大
受土地集中流转影响,农机保护性耕作范围持续扩大,农业合作组织现有的融资手段已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融资途径单一、融资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资金不足导致农机具的更新工作难以顺利推进,保护性耕作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2.2 土地流转不理想
在我国发布关于土地流转的意见后,安徽省在阜阳市颍泉区、宿州市埇桥区与涡阳县等20个试点设立了土地改革试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田产出较低与土地荒废问题,但由于农民积极性不高、失地农民后续保障不足等问题,安徽省总体土地流转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以安徽省五河县訾湖村为例,訾湖村拥有农用土地400 hm2,根据訾湖村实际情况和改革要求,訾湖村需要流转200 hm2土地,然而訾湖村实际流转土地面积仅为133.33 hm2。土地难以流转,导致地块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作业,制约了大型农机的运用,不利于农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与实施。
2.3 农民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安徽省21个县随机调查数据,发现约有74%的农民已超过40岁,约有77%的农民为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占比极小,农民理论基础、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根据农业发展趋势、需求有序开展农业种植工作,从而导致农机利用率、保护性耕作推广效果受到影响。
2.4 农民认识存在偏差
农机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农作物产量,为农民带来更加可观的收入,但该项工作是长期工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收益,而大多数农民受传统思维影响,普遍更追求眼前的利益,多数农民会选择通过施药或施肥的方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对农机保护性耕作认同度较低,不利于农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
2.5 农机资源配置不合理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农机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当地农机具、大型农机之比仅为2∶1,与发达国家6∶1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在40万农机户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与农机大户仅有1.8万,占比仅为4.5%,且当前可供使用的农机多为单一作业机械,复合作业机械较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机具数量少;小型农机多、大型农机少;大部分农机性能落后,高性能机械较少。农机具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础,农机资源的匮乏和农机具性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5]。
3 农机保护性耕作应用策略
农机保护性耕作不仅能节约成本,为农业持续发展助力,还能有效解决常规耕作模式存在的问题,避免资源紧缺、利用率不理想等问题的出现。想要最大限度实现农机保护性耕作的价值,关键要做到以下6点。
3.1 加大投资力度
1)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和发展需求,建立信贷担保机构,或与金融机构、信贷机构合作,利用抵押、担保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农业机具提供有力支持。2)政府可设立相应基金项目,提高土壤深耕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3)建立农机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通过直接展示农机性能,助力农机技术推广。
3.2 重视土地流转
1)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改善以往农民分散经营模式,通过采取土地集中管理措施,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大垄双行种植的方式,使当地土地资源得以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机作用。2)在土地流转方面,增加扶持政策,支持土地在合法政策下转让、流转,并对现有的保护性耕地进行管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充分发挥农机化保护性耕作价值奠定基础。3)在推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注重构建良好的土地承包关系,对农民土地承包权进行确认,赋予农民在土地占有、使用、收益与流转中的有效权能,有序推进农机保护性耕作模式。4)在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阶段,对土地经营权与承包权进行区分,即承认社区集体内农民对土地承包享有优先权,而外来经济主体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但是不享有承包权,同时规定土地承租方不可擅自改变土地性质与用途,不得在土地上建设厂房或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充分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物质利益与民主权利,并体现土地流转公开、规范原则,提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3.3 加强人才培养
1)加大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养优质人才,解决维修工、农机手等专业人才较少的问题。2)由安徽省政府与农机合作组织合作,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水平,最大程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6]。
3.4 加大宣传力度
1)由推广部门主导建设相应示范基地,对比不同技术的应用效果,使农民意识到实施农机保护性耕作,不仅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还能起到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作用。2)由技术骨干深入基层,为农民演示農机操作方法和技巧,在现场播放影像资料并发放宣传手册,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对农机保护性耕作的现实意义进行直接展示,增强农民购买或租赁农机的意愿,为日后相关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7]。
3.5 调整农机资源配置
1)政府对农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鼓励农机合作组织主动购入复式农机、大马力农机等。2)联合厂商、监督部门和推广部门,结合安徽省农业生产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耕作计划,并根据相应耕作计划配置农机资源,增强农机作业效果,提高农业效益。
3.6 其他措施
3.6.1 优化租赁体制
大型农机的单价普遍较高,考虑到购入农机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经济压力,多数农民会选择租赁农机用于农业生产。1)签订农机租赁合同时,租赁双方应仔细检查农机具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或纠纷。2)引入第三方机构,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确保农民租赁农机的性能、质量满足生产要求,在推动农耕进程的前提下,为农民合法权益、经济收益提供有力保障。
3.6.2 加强农机管理
1)向农民介绍相关制度,加深农民对现行制度的认识,由专业人员前往现场为农民提供指导,降低问题发生概率。2)委派专人对操作是否规范进行审核,保护农民安全。3)加大农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农机能耗,定期检查农机情况,及时维修或淘汰存在问题的农机。
3.6.3 保护农民经济收益
1)政府应重点了解农民的顾虑,针对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前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将农民发生经济损失的概率降至最低。2)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威胁,杜绝减产等问题的发生。3)坚持专款专用,与保险公司合作,推行农业保险,强化农民抵抗经济风险、突发情况的能力。
4 结语
合理运用农机保护耕作技术,不仅能减少耕地次数,在改善土壤结构的前提下,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还能优化农业生产质效,对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应重视当前农业耕作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引入先进技术,真正做到以农机保护性耕为抓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智凯.浅析农机化技术在农业保护性耕作中的主导作用[J].南方农机,2021,52(22):58-60.
[2] 徐世华,卢旭辉.谈农机推广的保护性耕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2):74-75.
[3] 张军民,赵福根.推广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问题及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2):93.
[4] 高洪武.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4):43.
[5] 张金艳,侯喜庆.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2):14-15.
[6] 党东民.为农机化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写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发布之际[J].农机质量与监督,2020(4):8-9.
[7] 李丽,刘福玉.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应用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4):94.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