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徐荣学 王大用 林清霞 邱春磊
摘 要 粮食生产涉及国运民生,抓好粮食生产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根据宛城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宛城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旱涝保收田;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的组织保障体系;构建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提高耕地单产水平;提高耕地质量和耕作质量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49
粮食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物资。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粮食安全能否获得保障,取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国民健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2]。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1.1 粮食生产概况
南阳市宛城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地带,南阳盆地中心,宛城区总面积662 km2,地形以平原为主,下辖8个乡镇4个街道办,共有16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6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26万人,耕地面积46 000 hm2,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常年种植农作物面积超86 660 hm2,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土豆、蔬菜等,播种面积约63 330 hm2,产量超40万t[3]。2021年,宛城区小麦收获面积38 000 hm2,总产量28.7万t,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00.2 kg;玉米收获面积27 330 hm2,总产量18.8万t,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59.0 kg;大豆收获面积2 730 hm2,平均每667 m2产量为166.0 kg。
1.2 农田建设情况
2012—2020年,宛城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39个,建设面积37 330 hm2,涉及8个乡镇129个行政村;投入资金69 443.6万元;新打修复机电井6 779眼,地埋管道1 461.286 km、修建田间道路454.500 km,开挖疏浚沟渠2 193.600 km,衬砌硬化渠道87.000 km,农田输配电缆1 793.646 km,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4]。
1.3 农业机械化情况
截至2020年底,宛城区农机总动力153.06萬kW,农机专业合作社56个,农机大户212个,拥有大中小各种型号的拖拉机35 335台,旋耕机3 697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 059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60台,秸秆还田机953台,深耕深松机具1 125台,各种播种机52 42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 634台,农机配套比达到1∶3。小麦玉米的播种收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
1.4 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
截至2021年底,宛城区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1 227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16家、区级示范社46家;已发展家庭农场404家,其中省级家庭农场1家,市级家庭农场10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2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5]。
2 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面积下滑
1)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不断扩大、公路的延伸和加宽、南阳高铁片区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国家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及工业项目的建设都占用了宛城区大量的土地,宛城区多处耕地被征用[5]。2)农民自建的养殖场、设施农用地等导致宛城区全域耕地保有量呈净减少趋势,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计,宛城区每年净减少耕地超130 hm2,现有的耕地面积仅超出宛城区耕地保有量红线400 hm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形势十分严峻。3)连续多年生态廊道工程,沿路沿渠3~15 m的造林绿化已占用1 000 hm2耕地,对附近耕地粮食产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农业基础不足
1)南阳盆地素有“冬春干旱多、夏秋雨涝多,年年有旱灾、十年七年涝”的特点[6]。宛城区地处南阳市鸭河口灌区上游,白桐干渠贯穿宛城区南北,支渠分布8个乡镇,但渠道灌溉工程修建较早,近年来长期失修,长年干涸,目前有效自流灌溉面积仅占当初设计面积的40%,不足宛城区耕地面积的1/4。当前宛城区农业灌溉主要依靠井灌,灌渠仅起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农业灌溉水资源严重不足,灌溉设施不完善。2)宛城区排涝工程体系不健全,乡镇小河道缺乏整治,新修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干线在具体施工时对沟渠桥涵的处理不到位,导致原有的排灌体系和部分排涝工程被损毁,严重减弱了农田抗旱除涝能力,遇到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形成涝害等自然灾害[7]。
2.3 农业规模小
1)目前,宛城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仅占宛城区生产总值的8%左右,仅有不到1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产值超亿元,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较小,社会化服务特征不明显,多数为家庭经营。2)宛城区农村大量年青劳动力进入城市定居,导致农村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大量耕地被荒废,部分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农民靠耕种土地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民通常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接受能力较差,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进程缓慢,总体仍处于一种小规模分散生产的状态。
2.4 种粮效益低
1)平原地区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少,宛城区人均耕地只有800 m2左右,家庭式耕作经营规模小,制约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限制了宛城区土地产值,导致粮食作物收益较低。2)当前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远远低于种植果树、蔬菜、经济作物及养殖业的收益。以宛城区小麦生产为例,每667 m2小麦需要投入300元的种子、农药、化肥等,整地、播种、收获需要的机械作业、干旱时必要的灌溉及人工等生产成本至少需要250元,每667 m2小麦平均产量450 kg,以国家粮库小麦最低收购价计算,每667 m2小麦纯收益不足800元,加上各项惠农补贴也不足千元,即便实行小麦、玉米轮作,每667 m2纯收益也不足2 000元。而如果种植果树、蔬菜、花生等经济类作物,每667 m2年纯收入在3 000~5 000元,种粮效益过低,严重打击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6]。
2.5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宛城区靠近城区,市民对瓜果蔬菜等作物需求量较大,持续的市场化引导导致宛城区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21年宛城区粮食种植总面积已由2014年的70 660 hm2减少到65 330 hm2,果树常年种植面积达1 500 hm2,蔬菜播种面积高达20 000 hm2,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
2.6 耕地质量下降
农民长期以来多采取三元素复合肥1次施用的施肥方式,对农家肥、有机肥的使用较少,加上大量滥用农药,大水漫灌等粗犷的农业生产方式,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酸化、重金属超标、有机质匮乏及污染严重等问题,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根据宛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7—2019年的土壤采样调查,宛城区酸化耕地(pH值≤5.5)总面积已达1 330 hm2,主要分布在汉冢乡、高庙镇、红泥湾镇、黄台岗镇及瓦店镇等地区,其余各乡镇也有零星分布,其中汉冢乡、高庙镇均存在66.67 hm2以上的集中连片酸化耕地,且酸化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3 应对策略
3.1 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1)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格控制耕地下降幅度,严禁一切形式的非法占地,积极实施土地复耕复垦项目,切实兑现占补平衡,保护基本农田不受侵占,最大限度保障耕地的总面积。2)认真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基础上,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持久,积极探索和推进适合当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做到流转土地过程合理有序,不破坏已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不改变土地性质及用途,将基本农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并杜绝土地撂荒。
3.2 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旱涝保收田
1)针对南阳盆地的特点,遵循连片开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治理原则、注重节水原则、整合资金原则及效益第一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重点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和农田沟渠综合治理建设,建设一批关键性水利工程,以增强宛城区耕地抗大旱除大涝能力,完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生产抵抗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宛城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4,6]。
3.3 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宛城区政府应积极与农业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将土地全部进行流转,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进行承包,项目区按照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标准,继续完善田、林、路、沟、渠、涵及井等配套设施建设,对规划内农田土地进行智慧化、智能化、科技化提升。在地块较大,田间没有障碍物的区域采用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组和平移喷灌机组,对不适用大型喷灌机的地块和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灌溉不到的区域采用可调高度行架喷洒的卷盘式喷灌机,边角碎片地块可采用摇臂式喷头找补,并对承包企业收取使用灌溉设备的费用,以增加村集体与农民的收入。2)建设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站、虫情监测站、作物长势视频站、配套喷灌机控制器等,实现对田间信息的实时采集;通过田间智能灌溉控制设备,实时采集灌溉用水量;加强对田间设备工况信息的自动监测;通过田间智能灌溉控制设备与控制中心通信,实现农业数据的自动上报和远程控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4 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的组织保障体系
1)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扶持政策,保证在农业行业投入的资金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由政府和财政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奖补及基础项目支持力度,实施覆盖面更广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充分发挥农业应急救助,开展政府金融担保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制度,开展农户与粮食企业的对接,合理利用有限的粮食资源,有效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化解粮食生产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2)将粮食生产作为一项基础性公共产品,积极扶持粮食加工厂,不断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加工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民发展订单生产,促进粮食生产的初步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收购价,保障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加工能力,延伸粮食产业链,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3.5 构建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提高耕地单产水平
1)加大农业科技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由农业技术部门强化对土壤肥力、含水量、田间病虫草害、种子应用情况的监控,设立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监测点,及时提出对策措施,通过全覆盖、多批次防治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革除“只浇保命水,不浇增产水”的传统,根据作物生产需要,浇好增产水。2)大力推广秋季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实现“一季双收,稳粮增收;一田多用,用养结合”,推动大豆与玉米兼容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效应和大豆的固氮养地作用,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基础上增收一季大豆,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
3.6 提高耕地质量和耕作质量
1)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秸秆还田、酸化土壤治理等项目,改善农民施肥习惯,调节土壤结构和养分,通过农机部门大力推广深耕深松作业,将杂草和秸秆翻到土壤深層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的厚度,疏松土壤,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解决土壤板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2)重视有机肥和低毒生物农药的合理使用,改善水土条件对农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以解决农产品的农残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3)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播种上,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采用一体化播种机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技术,一次性播种种子和肥料,可最大限度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减少农民投入成本,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严瑞珍,程漱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修礼.略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与提高[J].江西农业科技,2003(12):43-44.
[3] 张国松.南阳市宛城区耕层土壤养分情况及变化原因[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6):57-58.
[4] 李阳,王梁,王大用.做好“四高”实现宛城区高标准粮田建设“三大突破”[J].河南农业,2020(7):56.
[5] 谢军,张艳红.河南粮食生产状况及对策建议[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0(10):55-57.
[6] 庞震凤.产粮大区的粮食生产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1):36-37.
[7] 尹成杰.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5-1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