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陆岷峰
(1.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上海 200000;2.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0)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普惠金融及推动“三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虽然数量众多,占银行机构的95%以上,但资产份额占比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各项发展质量指标在整个商业银行生态中呈现相对下降趋势,个别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还面临破产、流动性挤兑和恶性案件等处境,严重影响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功能发挥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为推动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成长,各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实收资本、配置高管队伍等措施,使得其风险总体可控,发展符合预期,但从主要发展经营指标来看,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下行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客观分析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生态中的发展现状,找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尽快提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地位,保持银行业生态的均衡发展。
陆顺(2022)[1]认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生态中起到了系统平衡作用,在特定时期和条件下满足了特定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金融生态平衡是自然界平衡现象在金融界的一种体现,生态平衡虽然有自我修复能力但也不宜经常被打破,因为修复要求投入更多的成本。因此,必须保持生态中各群体协调发展,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生态中须与大型商业银行保持一种平衡,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是保持银行业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陆岷峰(2022)[2]认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发展普惠金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在商业银行生态群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则是面向“三农”。赵越(2022)[3]认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激活金融市场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地方金融机构数量众多、机制灵活、队伍庞大、创新意识强,为了生存发展而大胆改革、创新,有力地激活了金融市场,打破了金融垄断,推动了整个银行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徐阳洋(2022)[4]认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管理水平,还受服务对象质量的影响。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服务的地方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经济与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服务的国家战略项目、国有企业、城市经济本来就不在一个“赛道”,前者弱、小、差,后者强、大、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主要是因为其服务对象总体质量较差。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当地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水平也高,因此,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杨丽萍(2022)[5]认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形式虽然完备,但是治理水平低下,有些治理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极少数人违规违法的“护身符”。少数地方商业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搞“家长式”管理,经营决策十分主观,导致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陆岷峰和徐阳洋(2022)[6]认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弱,是因为其专业人才匮乏、金融科技应用水平低、对市场判断能力差、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对授信客户的风险识别不准、风险管理不严、风险处置不力。
殷佳(2022)[7]认为支持中小商业银行要像支持中小企业一样,对于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政策性较强的业务,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补贴,以保持商业银行必需的获利能力,避免出现更严重的两极分化,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杨丽萍(2022)[8]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还是要从客户结构调整做起,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受区域限制,客户选择空间很小,同时,我国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一些地区的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难以提升。陆岷峰(2022)[9,10]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宜采取行业“一刀切”式经营策略,应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实现手段与方法上允许其有差异性。
综上所述,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生态发展逻辑、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现有研究更多局限于现象的分析,没有充分揭示现存问题的根本原因,以至于采取的措施不精准、力度不到位,出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脱节。本文充分认识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社会经济特别是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对2016—2021年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指标运行轨迹的分析,得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生态圈中主要业务指标处于下行趋势的结论,指出“小”才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做“大”开始,通过紧密型或松散型的做大,享受规模金融带来的发展红利。
近年来,对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不可谓不多,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改革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根据对近五年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轨迹的分析,在整个商业银行生态中,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指标保持下行趋势。
反映商业银行发展质量的指标较多,本文主要选取存款、贷款、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产利润率、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以及业务功能等指标对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
一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比重虽然有所提升,从2016年的28.8%上升到2021年的30.4%(见图1)①,但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占比仍然偏低。二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小,虽然占银行业全部贷款的比例从2016 年的22.5%上升到2021 年的26.8%(见图2),但仍难以支撑“三农”及普惠金融的需求②。三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小,负债能力较差,积聚金融资源力量显得不足。由于监管部门没有披露各类型银行贷款总额,此处仅分析59 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0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3 家农村商业银行)数据。上市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存款占比只有12.8%(见图3)。
图1:各类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比
图2:各类型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占比
图3:各类型上市银行存款规模占比
图4: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图5:各类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
一是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2021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3.63%,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0%(见图4),均高于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1.73%)。二是风险抵补能力差。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下降,拨备覆盖率从2016 年的199.1%下降到2021 年的129.5%,而且远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从2016 年的219.9%下降到2021 年的188.7%(见图5)。三是资产利润率低。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一路下行,由2016 年的1.01%下降到2021 年的0.60%;2021 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为0.56%,为各类型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见图6)。四是从资本充足率情况看,2021 年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56%,是四大类银行中最低的群体,而城市商业银行为13.08%(见图7)。
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越高,服务能力就越强。从数字化程度看,大中型商业银行的转型既快又好,转型的成功率和渗透率都比较高;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被边缘化情况较为严重。
一是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2021年毕马威发布的《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91%的被调研银行已经开展数字化转型(见图8)。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数字化转型越快。根据被调研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规模在5000 亿元以上的商业银行已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并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化数字化转型有关工作;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特别是资产规模在2000 亿元以下的小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度整体较慢,其中79%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没有一家小型商业银行进入沉浸阶段(见图9)。显然,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速度较慢,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图6:各类型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
图7:各类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二是金融科技投入规模有限。24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金融科技或信息科技投入金额。其中,6家大型商业银行2021 年在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达1074.93 亿元,较2020 年度增长12.34%,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92%,较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上升0.10和0.71 个百分点。9 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21 年在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达558.38 亿元,较2020 年度增长14.06%,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57%,较2020 年和2019 年分别上升0.29 和0.75 个百分点。7 家城市商业银行2021 年在科技方面投入的资金为66.57 亿元,较2020 年度增长18.59%,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00%,较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上升0.05和0.14个百分点。2家农村商业银行2021年在科技方面投入的资金为9.81亿元,较2020 年度增长12.26%,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69%,较2020 年上升0.73 个百分点(见图10)。由于金融科技投入规模效应明显,显然,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较大中型商业银行也不具有优势。
图8: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图9:不同资产规模的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是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设缓慢。截至2021 年底,已有至少16 家商业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大型商业银行5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7 家,城市商业银行3 家(北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廊坊银行),农村商业银行1 家,占比分别为31%、44%、19%和6%③。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支持力度,剥离不良资产,支持增资扩股,发行专项债补充资本金,但从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情况来看,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一是理财子公司设立情况。截至2021 年末,有25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大型商业银行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7 家,农村商业银行1 家,占比分别为24%、44%、28%和4%。
二是金融租赁公司设立情况。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截至2021 年末,共有49 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银行参股或控股)。在银行系股东中,政策性银行0.5 家,大型商业银行5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25.5 家,农村商业银行9 家,分别占1%、10%、19%、52%和18%(见图11)④。
图10:各类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图11:商业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股东类型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生态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不容置疑,然而,关于形成弱势地位的原因,理论界观点差异很大,实践中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然而并没有改变其在银行业生态中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探寻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生态体系中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从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系列指标看,当前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因“小”而弱。
规模效应属于发展经济学中的概念之一,有时也称规模经济,指的是由于经营规模的增大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当然,企业规模过大也可能造成诸如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失真或管理官僚类等弊端,形成“规模不经济”。经济学概念中的规模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用边际成本递减理论推导出的,即企业成本通常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混合成本也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变动成本会随之同比例增加,但固定成本却保持不变,从而使得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公司的经营利润率上升。因此,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各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能够产生“1+1>2”的效应。根据这一原理,商业银行规模越大,其规模效应也越明显。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一旦越过盈亏保本点,达到一定规模,作为固定成本的分母是一定的,而作为发展规模的分子可无限扩大,从而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所处区域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其业务发展分子的扩大,从而无法通过规模的扩大带来规模效应。而大型商业银行由于机构众多,服务面向全国,甚至涉足国外,因此,其分子的发展空间可更大规模扩张,其规模效应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此外,一笔同样金额的不良贷款对规模不同的银行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其不良率显示的结果及影响有不一样的社会效果,对效益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不同。
“大而不能倒”通常指的是由于金融体系或经济体系之间深度融合,特大规模企业的失败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因此,这种情况一旦可能或即将出现时,政府会利用“有形的手”进行强干预。如2008年美国国际集团(AIG)就是用来救助那些被认为“大而不能倒”的机构的。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分别由国家与地方政府背书,显然两者效力存在差异,况且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还有不少是民营企业控股的,其品牌的可信度较低。此外,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案件频发,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导致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吸引积聚能力不足,议价能力较低,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基金等就明确规定其存款不得存放于地方中小商业银行。
客户质量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基础或前置条件。同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较差。一方面,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客户选择范围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客户选择空间小,获得优质客户的概率低。区域的经济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方中小银行的客户质量,如果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下行地区,中小银行难以获得优质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资本规模限制了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单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10%,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资本金实力有限,因而其客群规模只能相对较小。通常情况下,同大型企业客户相比,中小型客户资信水平一般,管理难度大,生命周期短,有些本身就属于政策扶持的对象,对商业银行而言属于低利低回报高风险的客户。
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最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金融科技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主要的技术,改变了金融的运行模式,提升了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了经营成本,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金融科技的应用要求商业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高端的人才储备和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而从目前情况看,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与应用上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比肩,甚至还不如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中被边缘化,尚未形成与金融科技迭代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机制,建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更是希望渺茫。虽然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过程中获益不少,但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内部发展质量的分化,可能导致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失去优质长尾客户群体。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个性化、差异化较突出,基于理念、文化等多因素影响,这一群体发展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一是行业事故的连锁反应。一家地方商业银行发生事故后,可能会在整个地方商业银行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包商银行破产倒闭后,同类型的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拆借资金的难度空前。二是管理的统一化与各地方商业银行的个性化融合度不够。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差异性很大,各省信用联社基本上发挥了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但行业指导意见灵活性不足,与商业银行个体的实际情况不符,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只能在统一的制度设计下艰难运行。
要想提升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质量,要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科技、体制”五优先的原则,相对做大规模,着力提升质量,保持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水平。这里的规模优先并不是盲目做大规模,而是与质量、效益、科技、体制相协调的规模,要将扩大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作为改变其生态地位的首要措施,其他措施必须为其服务,最终切实改变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生态中的地位。
经营理念是发展的灵魂,要妥善处理好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四大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做大与做优的关系。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做大理念,不贪大但不拒大,做大有质量的规模和内外部结构协调发展的规模。二是妥善处理企业规模与银行业务拓展的关系。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是相对的“小”,并不排斥大企业业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变化灵活选择高质量的客户。三是妥善处理大、中、小银行结构比例的关系。保持大、中、小银行数量比例是保证商业银行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但商业银行合理的数量比应当能够实现各类型商业银行的均衡发展,而不是两极分化式的发展,否则地方中小银行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会破坏商业银行的整体生态。四是妥善处理生存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许多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还处于解决生存问题的阶段,因此,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支持普惠金融和“三农”经济。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上关系,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才能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做大有质量的规模,以规模解扣发展中的诸多难点,从而坚持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近年来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发展差距也在加大,部分头部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增资扩股做大资本金,为其支持大企业、大项目提供了条件。此外,目前商业银行间的客户服务边界已经彻底打破,商业银行选择服务对象不再“画地为牢”,而是以质量、定位作为选择客户的基本原则。因此,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在客户选择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一是坚持配置优质客户资源。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本来规模不大,风险抵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一定要秉持做大优质资产的原则,选择客户时不能因小而为、因农而贷,而应当因优而做,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和客户结构的优化。二是优选低风险客户群体。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发挥市场筛选机制,让低质量、落后产能的企业、客户主动退出市场。三是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客户选择中的作用。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手段优选客户,保证自身客户群体至少是所服务区域内的优质客户群体。
一是转变业务经营方式。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的竞争策略,避免盲目竞争,强调在合作中发展;要严格费用收入比考核,树立集约化经营理念,革除所谓的大楼文化、形象文化、攀比文化,增收节支,减少浪费。二是实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将财务预算指标分解到所有的分支机构、业务条线、产品单元,树立全员财务管理意识。三是优化人员结构。要大力引进和应用数字员工,控制自然人数量的增长,用数字员工替代复用率高的岗位,将大量的自然人解放出来从事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四是优化财务投资顺序。财务支出要优先保证业务的增长,争取用最少的投入,实现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最大的规模增长。
要让科技成为推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是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金融科技公司。对于头部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鼓励其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对于条件不具备的银行,也可以批准其参股有一定体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建立自己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各类金融科技手段的引领与应用。二是加强行业科技合作。在金融科技应用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要“抱团取暖”,互相赋能,可以成立行业性金融科技联盟组织或公司,为行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科技服务。三是引进大行数字技术产品。大型商业银行及部分头部中小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水平已经很高,产品也十分丰富,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借船出海”,引进其数字技术,进行吸收性改造,形成符合本行特点与定位的金融科技产品,减少资金投入,降低试错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金融科技资源。四是与第三方科技公司深度融合。目前,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发展,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与金融科技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外脑”提升本行的金融科技应用水平。
当前的中小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需要围绕做大头部中小商业银行、提高各商业银行服务能力来进行。一是加快合并与重组进程。以经济区域为单元,鼓励区域的头部地方金融机构吸收与合并周边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从已经联合重组的地方金融机构来看,其发展的质量、速度均优于未合并重组的地方金融机构。二是推动公司治理体制升级。实行责权利监联动机制,在强调责权利对等的同时,加强监督机制建设,通过强化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吸引外部监督,以技术手段防范管理风险。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业务考核的引导作用,保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合规的轨道上快速做大做强。三是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市场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补充长期资本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鼓励更多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实现国内A股上市,并积极寻找海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机会,对于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应支持其积极加入地方股权交易市场。此外,还要通过股东增资、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建立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发展后劲,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高质量做大规模提供条件。
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生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地方经济、普惠金融和“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立足本土本责、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银行业生态中,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各类发展指标呈现下行趋势,本文认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是由“小”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因此,支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有条件地做“大”才是科学的应对之策。有条件地做“大”指的是做大不贪大,要保持规模与质量、效益、科技、体制等各项指标的协调,才能做到有质量的规模。
一是加大对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了避免因政策性业务影响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地方政府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费用减免、资源配置等多种手段支持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为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与银行业其他群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要明确大行承担所在区域的普惠金融、“三农”经济发展的责任。若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标持续下行,也会对大型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大型商业银行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在普惠金融、“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加快省级信用联社体制改革的步伐。省级信用联社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行业管理组织,要从偏重行政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积极推进公司化改革,大力推进地方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给农村商业银行彻底松绑。
注:
①由于银保监会数据口径不含农村商业银行口径,现用商业银行口径的资产规模扣除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记作“其他”,“其他”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由于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较小,“其他”可视为农村商业银行口径。
②由于银保监会未披露各类型银行贷款规模数据,“贷款总额”用各类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除以不良贷款率推算得到。
③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④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为国家开发银行和乌鲁木齐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各算0.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