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祖柳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特定时代背景而展现出各异的内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始终强调了“人民”;三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中心词都是“人民”这一哲学范畴,都强调了人民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都是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价值遵循,都是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都是把人民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果的检察官和评判官。
“人民”这一哲学范畴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中心词和核心内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涵中包涵了“人民”,“人民”指的是“现实的人”,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强调的“人民”,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强调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的是对“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两个部分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群众在已经满足了自身发展的低层次需要上、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需求,继而形成现阶段包含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平衡发展”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之下,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各个产业的发展程度有高有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城乡发展和群体收入都有差距,呈现出发展不均衡和不平衡性。“不充分发展”指的是虽然中华民族进入了新时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仍需要大力推进,生产水平仍需要提高,科技发展、资源利用和民生工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表现出不充分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也提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由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上两方面重要论述,首先,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真切切地落实在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落实在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中、落实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中、落实在了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实践路径中;其次,强调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统一体,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遵循的原则和价值导向;最后,强调了我国的经济是根据人民是否需要和是否满意而决定是否发展的经济。
能否准确理解“异化”的含义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意蕴,能否准确消除“异化”在部分程度上也决定了能否更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与“自由全面发展”相对立的概念是“异化”这一哲学范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异化现象不可避免,并成为导致社会主要矛盾产生和“现实的人”不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两对关系;一是需要准确把握和妥善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早晚,经济基础的大小决定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快慢。二是强调不仅需要带领人民改善民生,而且需要注重分配的重要性,两者具有等同的重要性。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一项重要抓手,始终牢记和强调要做大蛋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应是共同发展和协调推进的两个步骤。
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始终将“现实的人”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遵循,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归宿。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在思想层面上,紧紧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的发展思想;在行动层面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全意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地贯彻落实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经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根本和地基的作用,经济实力雄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提条件,要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基础。在“十三五”时期,新发展理念首次被提出,新发展理念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是社会主体,有效地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新发展理念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期望、需要和追求的重要表达;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214。
将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需求捆绑在一起,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把物质条件的改善作为人发展的基础,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补齐社会短板,竭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作为为人民发展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满足人民发展需要的角度阐释高质量发展意蕴,“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3]238。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高水平多层次的物质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2]25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阐述表达了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党中央对人民的情真意切;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核心和主线都是坚持以民为本。
推动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2]243。我们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注重公平,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持之以恒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在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数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强调:“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2]272。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人民急愁难盼的创新问题上下功夫,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人民的科技创新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成效的衡量尺度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4]。
奠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基础,发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优质公共服务和民主法治方面的权益。“民主”并不只是两个冰冷的文字,也不是空洞苍白的口号,更“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2]296。人民民主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一方面是以人民为国家的主人,是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出现官气和奢靡之风。
中国始终坚持实行的国体、政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2]288,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地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有关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举措落地生根,让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有更多的参与感,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感,更好和更充分地诠释了人民的主人翁的地位,尽力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升华百年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2021 年的人民代表换届选举,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民主,充分保证了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落实了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3]284。把人民的体验感放在依法治国、治国理政的中心位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建设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法律的权威是要依靠人民来维护的,人民通过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来造福自身和保护自身。
不把人民居于主体地位、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造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发挥文艺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相反,文艺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2]314-315。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反映好民心,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流意识,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正能量。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3]324,让文艺深深地扎根于人民。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最大程度落实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守正创新。解决人民群众思想分化问题要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坚定中华文化根本立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主流意识、聚焦群众向党组织靠拢,为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精神方向,更好做到“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3]311。
坚持不懈地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奋力朝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迈进,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是人民”[5],人民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征途中的参与者与推动者;扎根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时刻要求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当作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答应和满意为目的,坚持为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和铺平道路。
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解决民生领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民生问题,全力推进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建设,满足并保障人民多层次的民生和社会服务需要。在改善民生方面,雪中送炭的事情和锦上添花的事情都需要做,且两者不可缺少,但是雪中送炭的事情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抓住主要矛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是党中央推进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和价值遵循,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相对好的教育,就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方向坚持下去;人民不满意的教育就要及时止损,不做与人民满意相悖的事。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立德树人工作,要牢牢贯彻实施三全育人总体目标,高质量立德树人;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一边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要一边抓教育公平。
在就业、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方面,党中央始终将人民作为发展的首要,将人民的体验感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获得更多幸福感落实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党中央的精心谋略、认真布局、用心监督、贯彻落实下,2020 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群众全部脱贫。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全力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生命至上就是人民至上,是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是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人类不能从自然中无穷尽地索取而不讲回报自然,人类与生态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不能只为了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而不尊重自然,不采取保护措施;不能只为了利益一直利用而不讲修复自然,不能因为人类的利己活动而导致环境异化,否则只会自食恶果。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要的这一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并且转化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价值引导,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积极稳定推进且取得重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突出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3]359-360。从人民始终关心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现阶段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要求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归根到底地说,保护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在保护“现实的人”的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致力于维护人民的权益、致力于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处理好人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看作是人民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朋友,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坚持生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从“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3]362视角出发,将制度落实到行动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为人民植树,坚持为人民提供更多绿色、无公害生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