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中华文明

2022-11-28 08:04:56庄彦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郑和西洋

庄彦/文

就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推动中华文明从“漫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舟船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推动中华文明从漫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舟船

探源工程基于对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 年之间的余杭良渚、襄汾陶寺、神木石峁、偃师二里头共4 处大型都邑性遗址,以及其他约20 个中心性遗址的重点发掘和研究,可以确定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多元一体的进程。在多元方面,用考古学家苏秉琦的表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的状态;在一体方面,各个源头通过相互交流借鉴,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代表的王权国家为中心的趋势,用考古学者的表述是“月明星稀”。推动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走向“月明星稀”的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催化剂,是各地不同文明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借鉴,通过逐步形成的密切联系,形成了文化间的交融和发展。

水路交通是中华文明内部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国长江和淮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以独木舟为主的渔业和通航的历史。夏商周三代物质交换和商品流通渐趋发达,考古事实表明各地特有的物产的传播距离远超现代人的想象。比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贵族大墓中出土1072 件玉器,其玉料产地最遥远的是新疆和田,此外还有产于辽宁岫岩、浙江青田、湖北竹山、陕西蓝田等地的玉料。

在夏商时代铜礼器已取代了陶礼器成为祭祀这一国家基本职能的必需品,而夏商的核心区域豫西晋南地带由于靠近冲积平原,难以获得可满足当时露天开采条件的铜、铅和锡矿的地质条件。因此,夏商时代铸造青铜礼器和日常用具的金属矿石来源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南方,目前已发现大冶铜绿山和江西瑞昌两处大型铜矿遗址。在地理上如此分散玉料和金属矿石产地,只有难度最低的水路才能提供有效的运输手段。

今天的安徽、江西北部和湖北东部沿江平原分布着众多的商代遗址,这就是沿着河流扩张的早期商代文化的遗迹。正是为了获得铜锡等重要战略资源,地处中原的早期国家不断加强了与中华其他文明地区的交流和征服,在这一过程中,舟船的诞生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贸易与文明交流的使者——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贸易的大发展

经过两汉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以及造船航海技术上的对外交流,中国海船与内河船只的技术水平日渐成熟。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由于西北方向的陆上商路逐渐断绝以及大量有技术的人口避乱南迁,南方在丝绸、瓷器等重要外贸商品的生产上都已超过在传统上占据优势的北方,也为东南沿海从事贸易的商船队提供了充实的货源。唐代海上通商航路东至朝鲜和日本,西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部分,远达狮子国(斯里兰卡)、天竺海岸和波斯湾。

浙江萧山跨湖桥发现的距今7000-8000 年的独木舟,此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船只实物

1973 年在泉州后渚港发现的宋代古船残骸显示出多重水密舱结构,图为1974 年发掘时的状态

唐宋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

唐代造船基地和工场已经遍布中国沿海、临江、濒湖的广大区域。《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唐代主要修造船基地包括润州(今江苏镇江)、苏州(今江苏苏州)、湖州(今浙江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杭州(今浙江杭州)、福州、泉州、广州等不下二十处。唐代造船工艺已大量采用了先进的钉榫接合技术,同时海船还出现了多道水密隔壁。南北朝《宋书》有记载卢循“别有八艚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学术界部分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关于水密隔壁技术最早的记载。水密隔舱不但将船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舱室,保证一舱进水时其他舱可不受影响,还加强了船体的横向强度,这样强固的船只还可以树立更多根桅杆,进一步增强航海性能。

1973 年在泉州后渚港发现的宋代古船残骸显示出多重水密舱结构,图为1974 年发掘时的状态。

海船建造技术至宋代更趋完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73 年在泉州后渚港发现的一艘南宋末年沉没的一艘自南洋返回的海船,是我国目前发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早期海船。该船残长24.4 米、残宽9.15 米,经推算载重量约200多吨,其舷侧板和船壳板全部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三重木板构造,且保存基本完整的船底部清晰的显示出多重水密隔舱结构。

中华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傲人的宝船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在人类航海史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规模浩大的郑和船队在永乐三年至宣德五年的27 年时间里七下西洋,其航迹远达东非海岸。支撑如此规模的航海行动,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型航海船舶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据《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据随行翻译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最大型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根据主桅与龙骨长度的比例关系,大宝船的主桅高度也很可能超过65 米。

据专家研究,气象宏伟的大宝船自第四次下西洋开始承担航海任务,建造数量多达数十艘。

据专家研究,气象宏伟的大宝船自第四次下西洋开始承担航海任务,建造数量多达数十艘

郑和航海对中外交流的大促进

郑和船队在永乐三年至宣德五年(1405-1433 年)的27 年时间里七下西洋,前三次最远抵达印度次大陆的古里国,并经过爪哇、古里、暹罗等国;永乐十二年出发的第四次船队进一步远航至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第五、六、七次船队抵达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和东非。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相比,欧洲展开的大航海活动则晚了至少数十年,瓦斯科·达·伽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在65 年后的1498年才抵达郑和曾设置明朝贸易站的印度古里。

郑和船队所载人员经常保持在27000 余人,为下西洋船队供应物资涉及的人口估计在二百万以上,接近永乐宣德时代人口的5%,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影响巨大。

郑和船队到访的国家达数十个,覆盖南海周边、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广大地区,还在满剌加、苏门答剌、古里和忽鲁谟斯设置了被称为“官厂”的明朝贸易站,在通商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的影响散播到各地。直到今天,满刺加国的故地马六甲仍然保存有三保山、三保城、三保井、三保庙等古迹,体现了当地人和中国人对郑和下西洋的怀念。

海洋强国重新崛起——新中国的船舶工业

中国造船人的急起直追

从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欺压下的中国民生日益凋敝,包括造船在内的各类民族产业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挣扎之中。新中国的诞生给船舶工业带来了生机,缺乏设备人力的新中国船舶工业在1949年至1955 年短短数年间就完成了两大任务:

一是抢修和改装军用船只支持解放战争,二是打捞和修造民船支持国民经济的恢复。至1955年,仅华东地区修造船企业就抢修和改装军用船只500 余艘,还自力更生建造了53 甲、55 甲等型炮艇。在黄浦江、长江、湘江和松花江等河流中,船舶工业组织打捞和修复了一大批急需的民船,使之加入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运输业务。

在海军全面引进苏联技术的“六四协定”签署后,船舶工业得到了苏联在材料、图纸、专家和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至1960年,船舶工业根据“六四协定”共建造6 个型号的舰艇116 艘,6 家船厂完成改造扩建提升了技术水平,在苏联援助下还新建了一批配套企业,成为日后发展的骨干力量。

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导致苏方撕毁后续协定和撤走专家,船舶工业引进苏联技术的工作不得不中断,在60 至70 年代,开始了舰艇和装备国产化的艰难历程。工程技术人员克服诸多困难,在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特别是在零九工程和五八〇任务的牵引下,实现了第一代自行研制舰艇的设计和建造。这一时期的产品包括鱼雷艇、猎潜艇、导弹艇、登陆舰、护卫舰、驱逐舰、补给船、打捞救生船和航天测量船,并从无到有突破了核动力鱼雷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在民船方面,从50 年代的蒸汽往复机小型客货船到引进图纸和材料建成新中国首艘万吨轮“跃进”号,又在70年代成批建造了1.5万吨级“风”字号干货船、2.5 万吨级“州”字号散货船和2.4 万吨级油船及1.6 万吨矿石船等产品,建立了完整的军用民用船舶工业体系。

强大的船舶工业助力中国梦

改革开放后,船舶工业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和技术,在完成国防建设使命的同时,努力开拓民用和军用市场,不断涌现出新的船型。

随着中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造船市场的份额占比不断上升,特别是2000 年之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船舶工业的完工量在2000 年突破200 万吨,2005 年突破1000 万吨,2008 年逼近3000万 吨,2010年突破6000万吨,2011 年达到创纪录的7665 万吨,与韩国、日本构成了世界造船业遥遥领先的第一集团。

在实现了“做大”之后,船舶工业在新的十年继续在“做强”上发力,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为例,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船舶工业之前唯一一个尚未攻克的高技术船舶产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努力,在2018 年首届进博会期间,中船与嘉年华集团和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正式签署了2+4 艘“Vista”级13.55 万吨大型邮轮的建造合同。Vista 级邮轮首船总长323.6 米,共设有客房2125 间,最多可容纳游客5246 人,将于2023 年下半年交付运营。

2022 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继续保持全球领先,这个第一不但是产销量的第一,还显示出我国向造船强国转型发展的成功,为助力中国梦添砖加瓦。

经过改革开放后长期的潜心积累,中国海军的装备建设迎来了全面现代化的机遇。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海军和船舶工业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努力实现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

经过十年的转型发展,仅在航母方面就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其他装备如核潜艇、常规潜艇、驱护舰、两栖舰艇和保障舰船等力量,也均在短短的十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的中国海军时刻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决捍卫国家权益,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郑和西洋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水上消防(2022年1期)2022-06-16 08:07:34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40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4
中国船舶工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研究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2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10期)2018-10-26 01:28:50
郑和异闻录
动漫星空(2018年9期)2018-10-26 01:17:02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基于I-O模型船舶工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