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伟
(南京工程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167)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近年来,世界经济走势偏弱、不及预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这意味着未来面向大学生的新增岗位数量将有可能减少,这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总量矛盾。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社会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众多研究普遍认为就业能力的不足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由于就业市场和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重视和加强就业能力建设,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压力,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数以定性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力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运用定量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构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就业力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可以促使高校根据评估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也可以使用人单位快速地选拔到符合自己企业要求的人才,还可以使大学生清晰地看清自身不足,及时地“查漏补缺”,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预警系统。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崔海英等人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解析,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多种能力的集合,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所获得的。[1]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郑晓明指出就业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一项技能或者能力,而应该是多项能力的综合。[2]巩岩从个人品质、群体交往技能、沟通技能、适应能力、求职态度、专业素质、基本业务技能七个方面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型,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3]
通过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回顾,我们不难发现,相关研究虽然繁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是因为研究者们探讨就业能力的角度和层面不同,使得对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其范围呈现出多维度、多元化。为便于下一步研究,本文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自己获得一系列知识、技能和素养,而这些知识、技能和素养能够使自身在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中成功就业并能保持就业,并且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本文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培养的,在现代社会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多种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用人单位常常以此来考查大学生能否胜任岗位;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逐步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关键因素;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能适应经济和职业发展要求而不断获得增强和发展的能力,是在就业基础上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所应该具有的能力。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众多而且关系复杂,不同类型的大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不同,其构建的评价体系必然也会有所差别。[4]本文以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依赖资源、劳动力向依赖创新、人才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怎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其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5]所以,本文有针对性地从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特点的角度来设计,构建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估。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其他网站等资源,查阅了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及资料,整理收集了一系列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比较,基于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共筛选出二十五个适合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对收集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对初选指标进行选择和优化,综合二轮征询意见,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故确定出最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十九项: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个人品质、工作态度、理解与交流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领导能力、身体素质、适应环境、外语能力、学习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执行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自我管理。
所有评价指标选定后,根据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定义,综合多方面因素,将所有评价指标从基础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归类整理,构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
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定量表示,在评价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评价指标权重可由专家经验获得,但是以此方法求得的权重过于主观,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中,确定权重是关键,它可以将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具体数值的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权重能使评价结果更准确。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较多,通过比较分析,层次分析法是相对简便、科学、客观的权重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权重,可以客观、准确地确定各个指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影响的重要程度,能够科学公正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权重的求取方法,由于层次分析法计算量庞大,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辅助计算软件Yaahp,通过可视化的绘制方法来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并可以对不一致的矩阵进行自动调整,从而计算出判断矩阵中的指标权重。步骤:第一步构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层次结构图;第二步发放调查问卷,分别构建每个专家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分析;第三步分别对专家所构建判断矩阵的权重数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从表1可以看出,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基础能力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所占权重最大,达到0.3805,受到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其次是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发展能力。在基础能力中,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专业技能的权重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也是最高的,为0.1434;其次重要的依次是个人品质、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和执行能力。直观来看,本文得到的指标体系权重基本符合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评价指标及权重具有合理性。
评价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本文对已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本文所建立的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共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灰色系统,可以使用灰色聚类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白化权函数的选取,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灰色聚类评估是灰色系统评价法的一类聚类分析,是采用数学定量手段确定聚类对象间的亲疏关系进行分型化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6]通过灰色聚类评价方法,一方面,可以判断本文研究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归属于预先设定的类别,评价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其能力不足的具体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重点辅导,以便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提高,这使得本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所以本文采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价方法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评价。
1. 确定评价灰类
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确定为四个评价灰类, 灰 类 序 列 号 为k,k=1,2,3,4, 分 别 为“优”“良”“中”“差”。
2. 构建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
将灰类向两端各延拓一类,称为“更优类”和“更差类”,其三角白化权函数分别为:
3. 计算综合聚类系数
根据各指标的实现值和权重系数,利用所构建的各灰类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以及公式,可得各级指标聚类系数及综合聚类系数:
4. 判断对象所属灰类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产学研合作典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江苏省高教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学校自动化(数控)专业是省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特色专业、校级重点专业、校级品牌专业、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数控)专业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运动控制、机床数控系统及应用等为知识、能力培养主线,重视软硬件相结合、强弱电相结合,旨在培养在工业自动化或者机床数控技术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集成、系统安装、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数控)专业学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数据采集
(1)调查问卷设计。本文根据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评分等级分为五个层次,要求测评者对被测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进行打分,满分100分。
(2)调查流程。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首先组建测评小组,测评小组由一名对该专业大四学生情况较熟悉的辅导员和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组成。然后从该专业大四学生中随机抽选出十名同学,请测评小组根据调查问卷要求,分别对这十名同学进行测评打分,并将得分汇总。最后得到被测评的十名同学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
2. 评估结果及分析
因为计算烦琐,本文仅列出一名同学评估结果计算过程。根据已构建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将A同学的指标得分代入,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灰类的三角白化权函数值,根据各指标权重,可以计算得出综合聚类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A同学各指标的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值及所属灰类
通过运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价方法对南京工程学院A同学进行的就业能力评价,一方面,可以从总体上判断该生的就业能力所属灰类,评判该生的就业能力高低;另一方面,对于评价结果,并不局限于将其归属与某个灰类,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分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发现该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具体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重点辅导,以便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帮助该生进一步改善就业能力不足的方面,以实现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用灰色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重要原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再是狭隘的获得就业的能力,本文认为它包括基本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可以从十九个指标去考量。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结合高校办学特点,通过对行业、校友、同行的广泛调研,了解社会需求,使得大学生的能力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例如本文采用的灰色评价方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认真分析评价结果,结合社会需求,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并严格论证。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重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创新工程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基础扎实、口径适当、素质优良”为规格要求,构建“从技术体系出发,符合行业背景、契合职业要求”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注重大学生发展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提高。
健全完善的长效机制是持续保持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精准就业服务、规范就业管理是提升就业工作实效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参与全员化、队伍专家化、过程阶段化、咨询个性化。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过于狭窄,偏重信息发布、政策宣传、生源统计与整理等工作,而对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还非常欠缺。
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条件建设,优化条件保障,通过多种方式,对就业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能力。结合办学特点,建立健全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分年级、分专业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测评,将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数据,建立动态的数据库,实时监测,通过定期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握学生发展动态。坚持以人为本,对测评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充分利用灰色评价特点,应用评价结果中分项指标数据,找出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点,重点帮扶,细心服务,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全方位指导,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准确指导。
本文调查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核心是基础能力,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3805。在基础能力中,专业技能又是重中之重,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为0.1434,是十九个评价指标中最高的,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这符合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点。
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单靠学校自身力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坚持依托行业,强化与用人单位全面对接,切实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密切留意就业市场动态,合理地设计专业和课程,建设校企相融的课程和实战训练项目,及时地根据市场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基于市场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团队,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相融的综合基地和复合性平台,协同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就业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
大学生求职初期,用人单位对其发展能力要求并不高,但发展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能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学生拓展职业生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能力。本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发展能力中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偏弱,学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重视程度不高,对其认识也不到位。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不是让学生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从激发学生“想创业”、培养学生“能创业”、支持学生“创成业”三个层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激发创业活力,提升大学生竞争能力。高校应当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作用,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牵引,以创新孵化项目为抓手,以各类竞赛为动力,普及化地组织科技创新项目研究、高水平科技竞赛、多层次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创业的模拟及实战训练,努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