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祥,姚树坤,牛冰玉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 消化内科,北京 10002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腹泻、粘液脓血便、 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其发作多与环境及生活、 遗传因素相关,其中,生活因素占全部病因的75%[1]。姚树坤教授从事脾胃病治疗40 余年,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运用清热祛湿中药汤剂治疗UC 疗效显著,现将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姚树坤教授认为UC 病初多为湿热蕴肠,久病多为痰瘀互结或兼夹脾虚。现代人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易生痰湿,辛辣刺激之品易生火热,痰湿、火热相合则致湿热内蕴;且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情志多有不畅,出现肝气郁结,进而化热、化火,同时肝气犯脾,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不得四布,停聚化湿,湿热相合,下注大肠,肠道脂膜血络受损、腐肉成脓,发为本病。病久则体内化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互结致使病程缠绵难愈。如病程日久或素体亏虚,亦会兼夹脾气虚损,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姚树坤教授治疗UC 以清热祛湿为主, 以理气化痰、活血凉血、健脾益气为辅。 同时姚教授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1)清热祛湿:UC 初期病机多为湿热蕴肠,故多用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秦皮等以祛除内蕴之湿热;因患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液内停,故多用利水渗湿药,如茯苓、薏米等祛湿兼以健脾。(2)活血凉血:UC 病久邪气入血阻滞血液运行,致瘀血内停,故多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若血液淤滞较重,可加用破血消癥药,如刘寄奴、莪术、三棱等;若血液淤滞非常严重,可酌情选用蛰虫等虫类药以破血逐瘀。UC 患者多有便血的症状,其为火热入血、血热妄行所致,故多用凉血药,如白头翁、槐花以凉血止血。(3)理气化痰:中医认为“利气而痰自下”,故组方时,多加用理气药,如陈皮、香附、枳实、柿蒂等疏理三焦气机;同时加用燥湿化痰药,如胆南星、姜半夏以祛除痰浊,但因2 种药物略有毒性,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4)健脾益气:观察患者舌象,若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边有齿痕,则多伴有脾虚,宜加用白术以健脾益气;但注意不可过用补剂,以免气机壅滞。
《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只有生活规律、饮食有节,方能健康长寿。 故在临床上,姚树坤教授一直坚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清淡、均衡的饮食习惯,进而实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标。
饮食方面,姚教授强调患者三餐要定时定量吃,少吃或不吃肉、蛋、奶等高脂、高动物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红肉或加工的肉类制品。研究表明,红肉的代谢产物(如硫化氢)会对肠道上皮造成损伤,如引起黏膜溃疡、杯状细胞丢失、细胞凋亡和隐窝结构扭曲,从而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2]。 同时,姚教授建议患者不吃高温油炸、辛辣刺激类食品;高温烹饪(如油煎和烧烤)食物过程中会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AGEs 作为体内的促氧化剂,会诱导体内氧化应激反应[3],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加速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进食辛辣刺激类食品会加重人体热邪毒火,热邪随湿浊下注损伤肠道,导致UC 进一步加重。 由于维生素、膳食纤维大多存在于水果、蔬菜中,故姚教授建议患者多吃水果、 蔬菜以改善营养不良以及失衡的问题;但对于急性活动期UC 的患者,建议少吃高纤维食品以减轻肠道负担,可以用低纤维水果(如牛油果、香蕉)来代替。
患者男性,35 岁,主因“间断腹泻、脓血便1年”就诊。1年前患者进食烧烤后出现腹泻,3~4 次/d, 清水样便,伴有脓血,于当地门诊行对症治疗无效。 1 周后患者症状加重,腹泻23~24 次/d,大便中夹有果酱样脓血,伴发热、干呕,无腹胀腹痛、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关节痛,就诊于外院,行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初发重度UC”。 给予英夫利昔单抗400mg 输注治疗。 后患者症状大部分缓解,腹泻2~3 次/d,已无脓血便、发热。 2019年4月29日复查肠镜示: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散在分布糜烂小溃疡,并见多发样息肉隆起,横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呈铺路石样改变,接触出血明显遂来我科就诊。 刻下症见:大便2 次/d,略成形,伴有鲜血,不伴有肛门坠胀、里急后重、腹胀腹痛、发热,无反酸、嗳气、口干口苦,睡眠稍差,多梦。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体胖,舌暗红苔厚稍黄,脉沉稍滑,近1 个月体重下降15kg。 体格检查见腹部无明显压痛,下肢轻度水肿。
中医诊断:痢疾,湿热蕴肠证,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给予中药处方:黄芩15g、黄柏20g、苦参15g、秦皮12g、莪术12g、胆南星6g、桑皮12g、桔梗10g、陈皮15g、茯苓30g、薏米30g、莲子芯12g、甘草6g。1 剂/d,水煎服,2 次/d,服用2 周, 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2 周后复诊:患者每日大便2 次,大便成形,伴有血丝,无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恶心等不适,舌暗红舌根苔厚稍黄,寸关脉沉滑;根据上方,去除桔梗、桑皮,将薏米改为60g 加白头翁12g、地榆12g,继续服用2 周。 三诊:患者大便2 次/d,成形,不夹有血丝,伴轻微恶心,无肛门坠胀、里急后重等不适,舌暗红苔白较厚,寸关脉沉滑;上方去除胆南星,白头翁改为15g,加姜半夏6g,继服2 周。3 次就诊后患者腹泻、脓血便症状已基本消失。 后患者持续随诊,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减,腹泻、脓血便症状未再发作。
按:该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生、壅遏肠腑、气滞血瘀、伤及肠络,故见腹泻、脓血便;湿热内生,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恶心;结合其舌脉,辨其为湿热蕴肠证,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同时化裁经方白头翁汤凉血止痢。方中秦皮、黄芩、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桑皮、茯苓、薏米利水渗湿,胆南星、桔梗、姜半夏开宣化痰,莪术活血化瘀,白头翁、地榆凉血止痢,陈皮理气健脾,莲子心清心安神。全方气血津液同调,共奏清热祛湿、理气化痰、活血凉血之功。 由于UC 的复发与饮食密切相关,故嘱患者进行长期饮食限制,防止疾病再次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