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李雯霞 张晓辉
平乐正骨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伤科流派之一,始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具备系统、详实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实用的实践方法。药物内治法是平乐正骨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伤内治法秉承平乐正骨药物内治法“早期、中期、后期”三期辨治之总纲,强调按病程先后,循序治疗。本文基于平乐正骨内治法系统理论,深入探析创伤后期的主要内治方法及代表方剂,为创伤后期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平乐正骨药物内治法创立了“初期、中期、后期”三期辨治。此“三期”辨治法,既有时间概念,又不以绝对的时间界限来衡量,在临床诊治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损伤程度、临床症状等,故“三期”辨治法的实质是整体辨证。
创伤初期一般指伤后2 周之内。此期的主要特征为血瘀气滞,形气俱伤,肿痛兼作。其治法以“破”为主,即破血而逐瘀。因瘀不去则新不生,新不生则骨难长,初期重“破”,瘀去则新生,故此期也被称为“祛瘀生新期”。
创伤中期一般指伤后2~6 周。此期的主要特征是瘀阻渐退,肿痛消减,伤势改善,然而其瘀去而未尽,气血通而不畅。其治法当以“和”为贵,调和气血,气血和畅则血活生新而濡养筋骨,故此期也被称为“活血接骨期”。
创伤后期多指受伤6 周以后。此期患者由于久病卧床而多虚,虚则气血衰少,筋骨失养,影响骨折愈合;骨折较长时间因固定而限制活动,必将影响气血通畅。由此,创伤后期的主要特征为气血失衡,阻滞经络,累及或伤及脏腑,导致机体功能失衡,而表现出肢体虚肿、关节活动不利等一系列并发症状。创伤后期患者或因伤重日久耗损元气,或因早期、中期攻伐失当而损伤正气,多见虚证;也有因病久不愈,营卫失调,六淫外侵,情志内伤而有邪实者。故创伤后期内治法当辨而治之,结合机体正虚、邪实情况,或补虚,或攻补兼施以防补虚而留邪[1],故后期也被称为“补肾壮骨期”。
2.1 补中益气法补中又称补气,故此法即为使用补气药物治疗气虚证的方法。此法适于病程较长,卧床日久,正气耗损,中气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懒言少食,肢体虚肿,按之陷指,骨折愈合迟缓的患者。
代表方为加味补中益气汤,药用: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2 g,陈皮3 g,炙甘草5 g,当归10 g,升麻5 g,柴胡5 g,续断9 g,骨碎补10 g,砂仁6 g。此方用水300 mL煎至150 mL,去滓,空腹时温服。
补中益气汤全方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并能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症自复其位;加味续断、骨碎补,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砂仁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上肢创伤宜加桂枝;下肢创伤宜加桑寄生、川牛膝。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具备散寒止上肢痹痛之效;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对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宜;川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对腰膝酸痛、下肢萎软具有较强功效[2]。
2.2 气血双补法此法主要针对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或因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因先有气虚,血液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因此,该法适用于伤情较重,卧床日久,或亡血过多,虽经较长时间调治,仍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筋骨萎软等气血亏损表现的患者。
代表方之一为八珍汤,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各10 g,炙甘草5 g,川芎6 g,大枣2枚,生姜3片。
代表方之二为加味十全大补汤,药用:黄芪10 g,党参10 g,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10 g,熟地12 g,白芍12 g,川芎6 g,肉桂0.6 g,续断10 g,陈皮10 g,骨碎补8 g,炙甘草5 g,砂仁6 g。十全大补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药性温而不热,可温补气血,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加味续断、骨碎补可补肝肾,强筋骨;砂仁、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该方多用于创伤后期,症见腰膝酸痛、下肢萎软的气血两虚证患者。
需特别注意的是,补类药品性多滋腻,补益的同时要注意兼顾脾胃功能,忌出现脾胃运化失司,否则难以奏效,因此,常佐以健脾胃类药物,使补而不腻,以防补而助邪。
2.3 益气滋肾养血通经法平乐正骨认为,益气滋肾养血通经法适于脊柱骨折并督脉受损患者,尤其在肢体瘫痪后期,全身一般情况较好者,可用本法治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形不足者,宜用甘温味薄气厚之品,如黄芪、人参等补气类药物,以补气养形;精不足者,即肾精不足,肾精亏损,可用熟地、枸杞、茱萸等味厚滋补之品,亦可用龟板、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精充髓[3]。
代表方之一为出自《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120 g,当归尾6 g,赤芍5 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 g,首乌10 g,枸杞10 g。该方主治气虚血滞的半身不遂,口歪眼斜,及头部、脑髓或脊椎督脉受损而致的截瘫后期。
代表方之二为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用:黄芪9 g,桂枝9 g,白芍9 g,生姜18 g,大枣4 枚。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血痹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亦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脊椎骨折、督脉损伤所引起的截瘫。软瘫者,可加续断、骨碎补、丹参、五加皮、地龙;硬瘫者,可加全蝎、蜈蚣、僵蚕。
2.4 补肾壮骨法此法适用于骨折愈合迟缓的患者。患者虽然骨折对位对线与全身一般情况均较好,但是超过三个月仍不愈合。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肾精亏损,髓不养骨,因此,可在有效外固定的前提下,服用补肾壮骨类药物。
代表方为补肾益气壮骨丸。此为平乐正骨传统制剂,即特效接骨丸。药物组成包括黄芪、人参、当归、熟地、枸杞、鹿茸、续断、骨碎补、土元、三七、陈皮、甘草。以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 g,每次服1丸,每日2~3次。
方中黄芪、人参可培补元气,补脾益肺,益卫固表;当归、熟地补血养阴,活血止痛,填精益髓;枸杞滋补肝肾之阴,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鹿茸、续断可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疗伤续折;骨碎补、土元同为活血疗伤药,可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活血续伤,补肾强骨;三七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可化瘀生新,止血不留血,化瘀不伤正;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壮骨、益气活血之功。
2.5 温经通络法此法适用于损伤日久,骨折虽愈,但出现筋肉僵凝、疼痛、关节活动不利且遇寒而痛增等症状的患者。究其病因,乃病久体虚,腠理不固,风寒入侵,导致血脉痹阻。
代表方之一为独活寄生汤,药用:独活、防风、川芎、川牛膝各6 g,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各12 g,桑寄生18 g,党参12 g,熟地15 g,白芍10 g,细辛3 g,肉桂2 g,甘草3 g。该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以补气血、滋肝肾、祛风湿、止痹痛为主要功用,主治腰肌损伤后期,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所导致的风湿痹痛及腿足伸屈不利等。
代表方之二为养血止痛丸。养血止痛丸为平乐正骨传统制剂,药物组成包括生白芍、丹参、香附、秦艽、桂枝、生地、川牛膝、威灵仙、乌药、鸡血藤、甘草。以上药味共为细粉,水泛为丸,每次服6 g,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方中丹参功善活血祛瘀,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川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亦属活血化瘀药,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白芍善治血虚阴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香附入肝经气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乌药亦为理气药,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之功效;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为风药中之润剂,无论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具祛风湿、通络止痛之功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诸药[4]。此方养血和营,通经止痛,主治创伤后期或骨折愈合后出现的关节不利、筋肉疼痛等症及劳损退化性关节疼痛。
平乐正骨认为,创伤内治法的“早期、中期、后期”三期辨治是一个系统过程,三期既有时间概念,又不为时间所限。平乐正骨药物内治法的辨证理念与方法,以气血互根,气血兼治为根本宗旨。创伤初期宜辨证选用攻下逐瘀、利水逐瘀、凉血祛瘀、通窍祛瘀、行气消瘀、益气化瘀等法。创伤中期患者肿痛减而未尽,瘀血尚有残余,若继用初期“攻破”之法,难免伤正气,故应及时更改,主要有通经活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调气活血、活血接骨等方法,以实现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祛瘀新生、接骨续筋等目的。创伤后期,患者或因伤重日久耗损元气,或因早期、中期攻伐失当而损伤正气,多见虚证;也有因病久不愈,营卫失调,六淫外侵,情志内伤而有邪实者。基于此,该期的主要内治法有补中益气法、气血双补法、益气滋肾养血通经法、补肾壮骨法、温经通络法等,从而兼顾补正与祛邪,整体辨证施治,临床疗效确切[5]。平乐正骨关于创伤后期的药物内治法对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机体恢复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