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萍,李 欣
老年失眠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国外研究发现,失眠会使机体次日的焦虑水平上升30%[1]。睡眠不足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2],促进痴呆的发生[3]。老年人长期服用安眠药易产生耐药性及成瘾性。近年来,穴位敷贴疗法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其不仅有药物治疗作用,还具有穴位刺激效果,结合了药物治疗与针灸疗法的双重优势。老年人脾胃功能减弱、吸收功能差、肝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退。穴位敷贴不经过胃肠道吸收,不影响胃肠道黏膜,不经过肝脏代谢,给药方便,病人依从性高,容易被老年人接受。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指出了老年失眠与气血衰弱以及五脏之气的亏少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指出老年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神失所养,则神不安其舍,引起不寐。明代戴元礼在《证治要诀》中指出老年人的阳气亏虚导致失眠。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指出,老年人的不寐与肾阴亏虚有关。肾阴阳盛衰与睡眠关系密切,肾虚为老年人失眠的主要病机,包括肾精气阴阳的亏虚。老年性失眠主要从肾论治[4]。
肾之精气阴阳的盛衰与老年睡眠密切相关,同时与心、肝脏腑有关,故失眠贴敷选穴多选用肾经、心经、肝经上的穴位。谢晨等[5]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分析得出,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中药为吴茱萸,其次为肉桂和酸枣仁,组合药物中交泰丸最为常见;涌泉穴是近年来临床报道使用最多的穴位,其次为神阙穴。《黄帝内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为肾经经气生发之处,为肾经之井穴,滋阴补肾,恢复阴阳上下平衡,阳入于阴则寐,能够治疗失眠[6]。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阳穴,能够补益气血、调和脏腑。
参与睡眠调节的大脑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李恒飞等[7]关于吴茱萸敷贴涌泉穴对失眠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发现,艾司唑仑组、吴茱萸贴治疗组、吴茱萸贴+艾司唑仑组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较模型组上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且吴茱萸贴治疗组较艾司唑仑组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上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提示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失眠的效果优于艾司唑仑,且二者合用具有协同效应,作用机制可能是兴奋5-羟色胺能神经元,从而改善失眠。细胞因子被认为参与睡眠调节,具有促进睡眠作用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睡眠作用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有研究发现,电针百会、三阴交等单穴和腧穴配伍均可改善大鼠的睡眠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白细胞介素-1等促睡眠因子有关[8]。钱拉拉等[9]的研究中治疗组给予交泰丸联合针刺,对照组给予交泰丸口服,结果显示,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提示睡眠质量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更好地调节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1β水平有关。
目前,穴位敷贴临床研究疾病谱分布广泛,文献报道排前2名的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10]。近年来,临床报道单独穴位敷贴治疗及联合疗法对老年失眠均有疗效,不良反应少。
4.1 单独穴位敷贴 姜艳等[11]运用归元膏敷脐治疗老年肾阳虚型失眠症,治疗组予归元膏敷脐治疗,对照组予唑吡坦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肾阳虚体质得到改善,提示归元膏敷脐可改善老年肾阳虚型失眠症病人症状及证候。蔡之幸等[12]应用穴位敷贴治疗中老年心肾不交型失眠,穴位敷贴组(黄连、肉桂)取神阙穴及双侧肾腧穴,结果显示,穴位敷贴组PSQI评分低于空白组及对照组。
4.2 穴位敷贴联合西药 沈萍等[13]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穴位敷贴,日间贴于太渊穴、间始穴、列缺穴、内关穴等,夜间入睡前贴于人迎穴、水突穴、天突穴、气舍穴等,研究显示治疗组对抑郁症安全、有效,同时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失眠。周艳等[14]通过吴茱萸散穴位贴敷辨证治疗老年失眠,对照组服用舒乐安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吴茱萸散穴位贴敷,取双侧安眠、神门、内关穴,治疗后两组病人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吴茱萸散穴位贴敷辨证治疗联合西药治疗老年失眠效果肯定,无副作用。
4.3 穴位敷贴联合耳穴 陈雍慧[15]在治疗组予耳穴压豆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老年高血压及失眠,中药为川芎、天麻、吴茱萸等,取太冲、涌泉、内关等穴位,对照组予右佐匹克隆,结果显示耳穴压豆与穴位贴敷对老年高血压及失眠效果好。夏鹏辉等[16]选用朱砂、龙骨、百合、珍珠母、琥珀粉、酸枣仁等为穴位敷贴方,取神阙穴、双侧涌泉穴,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老年失眠,结果提示治疗后病人睡眠持续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
4.4 穴位敷贴联合中药 卢艳梅等[17]采用益气复脉注射液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不寐,对照组予氟桂利嗪,穴位敷贴选茯神、五味子、酸枣仁、龙齿等,贴敷于神门穴、涌泉、神阙等穴,结果显示两组PSQI评分及症状积分有改善,提示注射用益气复脉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不寐有一定疗效,无不良反应。叶秋丽等[18]采用中药归脾汤联合三阴交穴贴敷治疗老年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穴位敷贴方为丹参、川芎、当归、冰片、五灵脂,取三阴交穴,对照组给予落花安神合剂联合艾司唑仑,结果显示观察组睡眠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夜间易醒次数少于对照组。
4.5 穴位敷贴联合其他外治疗法 王英等[19]采用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对照组给予穴位敷贴治疗,将王氏保赤丸药膏贴敷神阙穴;治疗组给予穴位敷贴联合中药足浴,结果显示,治疗组老年病人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可通过改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而改善失眠。
中医外治疗法在老年失眠的应用广泛,包括一指禅推拿治疗[20]、中药足浴[21]、耳穴[22]、杵针[23]、穴位埋线[24]、针刺及拔罐[25]等,取得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少。目前,穴位敷贴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报道较少,需开展更多中医外治疗法在老年失眠中的临床研究。穴位敷贴在治疗上存在辨证施治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诊疗规范,在穴位、药物的选择及药物的剂量上需进一步探索,以期达到最大疗效。现有临床研究报道显示,穴位敷贴治疗老年失眠有一定疗效,但还需进一步探讨其治疗老年失眠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