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飞
(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基建工程管理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515)
在油田管线管理工作中,要对腐蚀问题予以重视,然后落实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能提升防护效果,有效维持管线的应用质量,减少经济损失。
第一,施工操作本身存在问题。对于外防腐层而言,施工技术和应用方案是影响其综合水平的关键,若是从施工环节就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必然会增加后续腐蚀区域的面积。例如,管线接头位置防腐层缺陷、管线铺设中外损伤、管线铺设中搭接挤压、管线埋深不足等[1];
第二,外界破坏作用。尤其是管线周围若是有其他的工程项目,难免会在开挖过程中出现损伤,此时严重影响管体的运行质量。盗油、盗气等问题也是造成外防腐层提前老化失效的关键因素;
第三,选材不当。只有保证防腐层和周围环境的一致性,才能发挥其实际效果,但是,部分施工部门缺乏对环境的勘察分析,盲目使用防腐涂层,就会增加老化进度。例如,沥青型防腐层或者是防腐胶带等,会受到植物根系的影响,因此,在杂草较多的区域,不适宜添涂以上两种防腐层。
第一,施工工艺不当造成的局部腐蚀加剧问题,一些管线在生产施工中利用的就是线缆局部加热的方式,这就使得管线和线缆接触的位置本身就存在温差腐蚀,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这种温差腐蚀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另外,管道介质中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物质,若是没有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必然会增加局部腐蚀的严重性[2];
第二,一般而言,若是管体含水量在30%以下,管线的外腐蚀问题较为严重。并且,阴极保护系统失效、外防腐层破损等都会加剧管体的腐蚀。
对于部分油田管线,技术部门为了修补腐蚀问题会采取局部焊接和封堵孔道的措施,但是,若是对应的操作方案缺乏针对性,或者是机械损伤严重,则会造成沥青防腐层的快速老化,影响其后续使用[3]。
为了保证油田腐蚀老化管线防护工作的基本水平,要整合具体的检测机制和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腐蚀介质成分分析、介质腐蚀性测试、腐蚀速率动态模拟试验、腐蚀结垢原因和规律分析等流程,确保能提升防腐技术评价水平。
另外,对应的检测方案也要匹配实际情况。例如,管线定位的检测要利用管线探测仪,配合使用峰值法、零值法等。而对于防腐层破损点的检测,则要利用管道电流测绘系统,配合电位梯度法,精度要控制在5cm以下。与此同时,利用管道电流测绘系统进行防腐层性能的评价,主要应用的技术是视综合参数异常分析法[4]。
第一,采取电化学法或者是物理法进行防腐蚀处理,前者是在钢管的外部完成防护涂层的处理,能大大降低土壤介质和管线外部的接触面积,减少腐蚀电流。后者则是借助阴极保护机制,发挥电化学腐蚀作用;
第二,要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和应用要求选择适宜的缓蚀剂,确保内防腐处理工作及时有效。这种处理方案不仅能提升管理效果,且操作较为便捷,保护管线内部介质和阀门、原油处理设施等,大大提高防腐水平。
要从施工源头落实更加合理的管控机制,确保在集输管道施工前就进行全面的勘察和检测,核实对应信息后,保证其符合集输系统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并检查管线的质量,避免“以次充好”的问题。与此同时,完善运输环节、搬运过程以及深埋处理过程,秉持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提高管线的质量。
总而言之,在油田地面集输管线控制工作中,要想减少老化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要从多方面制定合理规范的防腐方案,有效提高其应用性能,保护其使用安全性,为油田管道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