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亚玲 刘 格 魏继宗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1],到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再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足见党和国家对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一大批好教师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强调教师素质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中国教育学源头的儒家从孔子起就以“为人师”作为入世和建立“大同”社会的手段[2],集其教育学说大成之作的《礼记》[3],作为“大教学论”的教学论专著[2],以“礼”释“教”,以“教”阐“礼”,完美地实现了中国“礼教”思想的融合。《学记》作为《礼记》中一篇教育论著,系统的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功能、制度、原则、方法、教师、过程、师生关系等教育学知识和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对教师素质的论述也是字字珠玑,言之凿凿。本文主要从教师学识、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三个方面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论述。
渊博的知识积淀是教师素质的基石。教师对知识的内化与全面把握铸就教师的素质。先秦儒家学派在“为人师”和“立私学”的教育实践及社会活动中形成了以“礼”为指导、“仁”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我国近代以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912年2月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了军国民主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育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4]。具有明显的承袭儒家文化基因的文化征象和文化性状[5]。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突出德育、提升智育、强化体育、增强美育、加强劳动的“五育并举”。《学记》基于儒家的“为人之道”分别从德、智、美和劳四个方面阐述了“为师”应具备的知识。
从古至今,我国道德教育无不强调“德”的养成,《大学》开篇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6]16,明确指出“德”是主要的教育方向和育人原则[7]。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德育知识和深厚的德育修养才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教师的“德”通过“礼”来体现,以“礼”塑造人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使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8]16,成为文明、利他和社会的人。《学记》中对“礼”的阐述:“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6]527即教师在学生入学三年,教会其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的礼仪;在第五年时,教会学生尊师重教的礼仪。先秦儒家主张教师通过阐释典籍向学生传输礼仪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执礼”,通过对话和举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的精神[2]。强调 “礼”不仅要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体现在教师日常行为表现中,把德育知识与德育修养融合,做到以“礼”待人,以“礼”服人的“知行统一”。如“不学杂服,不能安礼”[6]529说的是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应对洒扫投壶沃盥细碎之事,不仅在生活中,在学校里也应行洒扫之事,真正将内心的“德”落实于实际的“礼”,才有资格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习“礼”,达到透彻理解“德”,使“德”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时,教师才真正成为教育的艺术家和诗人[9]。另有学者指出教师最基本的是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在理解、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自己讲授的知识,展示知识本身的无限性和教师智慧的生命力[10]。《学记》认为教师首先要“离经”,能阐明经文义理,明晰音韵规律是研读四书五经的入门之道,更是深入研读与领会中国古典书籍的基础;其次要“博习”,广读典籍,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学记》明确规定,在学生在入学第五年要考查其学识是否广博。教师只有自身“学高”才能“为师”,才能对学生阅读书籍和把握文本要义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奠定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配齐配好美育教师[11]。从宏观层面对教师的美育知识与美育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具有审美意识和文化视野,遵循美育的教学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师的美育知识是教师以美感知世界的方式,以正确的美育观和文化观促成审美体验的模式。《学记》提出“不学操缦,不能安弦”[6]529,即教师没有掌握好缦乐,就完成不了“乐”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掌握不了有关美育的知识。“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美育精神的显性特征。“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对修养人格、实现身心和谐具有重要作用[12]。先秦儒家认为 “礼”和“乐”都是涵养人性、维护既定秩序与保持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乐明备,天地官矣”[13]190-192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乐”会不断增加对美育的感性认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而提升人格品质,从而完成“行为世范”,用高尚的魅力感化学生的心灵的教育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阶级和教育各方面[14]。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强调教师不仅要有丰厚扎实的知识底蕴,还要讲求知识面的先进性,适应时代需求,及时更新劳动观和劳动知识,践行劳动最光荣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劳育知识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以及组织学生有序进行劳动等方面。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规范的示范与讲解,讲清劳动要求、安全事项及劳动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通过劳育知识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热爱劳动的精神。
教师是“言传身教”的职业,言语表达是教师实施教书育人权力和责任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教师绝无例外要学好语言。”[15]教师精湛的言语表达能力体现在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育的艺术性。教师的教学语言简约不拖拉赘述有利于学生理解透彻,论述微妙而不含糊有利于学生凝炼概括,善用又不滥用典型例子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约而达”“微而臧”和“罕譬”既是对教师语言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善喻”的体现,更是达到“继其志”教育目标的途径。优秀的教师在语言表达上一定是“言近旨远”[16]338,“罕譬而喻” 的人”[17]。
教师的前瞻意识与预见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显现,对教学过程具有先导性作用。《学记》写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即教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要有预见能力,并且能将其视为教学的一部分,使教学走在可能性危害的前面,防患于未然,从源头“除恶扬善”,达到求“仁”和求“义”的目的。今天,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预防潜在性危害的发生,培育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孟子·尽心上》中讲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18]意为君子教导别人如教他人学习射术,拉满弓而不射箭,只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站在恰当的位置上进行指导,学习的人就能紧紧跟随。论述了善于引导的教师擅长给学生留有发展思维和创造想象力的空间,达到“授人以渔”的艺术境界。《学记》中对教师“填鸭式教学”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6]530强调教师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仅把知识一股脑抛给学生,不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记》提出教师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531引导学生而又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但又不给学生过多压力,开端绪却不和盘托出,这是《学记》对教师“善教”能力基本描述。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告知学生方向而不是把知识全都灌输可以使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学习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以“由其诚”“尽其材”,避免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6]530。
原文包含封号、地域等大量文化负载词,译文在处理时补充了公元纪年、地理方位等文化背景信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楚国的发展史和疆土变迁。增加这些信息对于跨文化交流是有必要的,然而译文多次用括号加注信息,会打破读者的阅读节奏,不利于读者消化。可以采用尾注的形式在文末体现出来,这样既保证了流畅的阅读体验,又补充了文化内涵。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6]533教师只有自知学习有难易之分,教学方法有优劣之分,才能多方诱导学生,只有“善诱”才能“为师”。《学记》认为启发诱导能力的更高层次是“博喻”,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秉性、天赋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诱导,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心智。《学记》认为启发诱导的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艺,将启发诱导的能力作为“为师、为长、为君”的前提条件,更加明确了教师具备启发诱导的能力对教育教学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语》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孟子》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9]足见孔子、孟子等儒家教育大师对教师循序渐进教学能力的重视。《学记》中提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6]530“学不躐等”[6]528,强调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材的逻辑顺序合理组织教学。掌握由浅至深、由易至繁、从具体到抽象的教育规律是让学生接受起来轻松,而不是觉得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杂乱无章,产生“从而庸之,从而怨之”的想法,导致“师勤而功半”的效果。
〗 此外,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还需要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设计,使其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避免造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则不脩”[6]531。“杂施而不孙”是“不陵节而施”的反面。“杂施”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欠缺对教学规律的学习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度上操之过急,授课缺乏严谨的逻辑性,背离了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互动”是指双边或者多边为了某种目的,彼此产生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互动是孔子和孟子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关怀的良好手段,也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能力[20]。《学记》认为“互动”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实现“和、易、思”的必要策略和途径。具体表现在提问技巧、合理互动和适时教学能力三方面。
1.教师要具备使用提问技巧的能力
课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学生、教师和教学互动等要素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要素[21]。课堂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来源于师生间的有效“教学行为对”。作为师生教学行为对的重要组成之一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独特的意义[22]。《学记》通过“善问”与“善待问”指出教师在提问时要讲究提问技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6]534一方面,《学记》中将教师使用发问的技巧比喻成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伐容易砍的部分,后砍关节等坚硬的部分,砍伐的时间久了,关节部分自然会迎刃而解。阐释了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兼顾问题的引导性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在教师创设的具有阶梯难度的问题情境中,先问学生能够轻松回答的问题,再问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辅之以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去思考,引导学生提出真知灼见,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记》将教师善于对待学生的发问比喻为“撞钟”,敲得轻音就小,敲得重音就大,余音绕梁,反复尤绝。强调教师回答学生的发问时,要根据学生提问的难度与范围,鞭辟入里,抛砖引玉,有张有弛地给予回答,引发学生突破性思考,即应以小对小,以大对大,切忌小题大做,大题小做,更忌“记问之学”。
2.教师要具备合理互动的能力
3.教师要具备适时教学的能力
适时教学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恰当时机。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在真正需要时给以支架式教学。《学记》中写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6]528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地对学生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学记》认为经常性的开导,会阻碍学生思维发展。适时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教育不只是“传道”还要做好“解惑”,通过适时互动教学生学会有逻辑地思考[24]60。学会思考才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业是教师让学生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教师组织教学进程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必要形式。多位学者研究表明作业具有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5-26],促进知识内化、达成学习目的、引导预习、诊断学情等作用[27]。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是教师精准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表现。《学记》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表明学生的学习并非只包括课内的课堂学习,还有课外的作业温习;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对课外作业的设计也不能忽视。而且强调“时教”“退息”“居学”的期限一般以一天为单位[28]95。教师设计作业要讲求稳定性与创新性,要按照作业性质与难度设计作业,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作业进行预设,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好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试做一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计出来的作业学生无法完成或缺乏挑战性。其次教师设计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将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记》后文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6]529说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兼顾学科知识的特点,实践操作性强的知识应使学生在课外进行练习。 如“操缦、博依、杂服”不但要在课内讲授理论知识,更要在课外通过体验巩固理论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1.教师要具备反思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中曾引用我国古代名著《亢仓子》中的名言“君子检身,常若有过”[29]。用以说明君子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成长[3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R.Posner)通过多年研究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等于“经验+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学记》提出教师善于反思,具备反思能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527只有“知困”才能触摸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反思自己的专业水平,扫除学术盲区,提升教学技能。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意识地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发展学生能力,达到美美与共、“教学相长”的目的。
2.教师要具备善于总结的能力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成长,达到“善教乐学”的境界。《学记》提出:“君子既知教知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6]531即教师要同时知道教育成功的原因与失败的原因才足以为师。善于反思与总结的能力是教师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吸取教训、提升自己的重要方法。通过总结吸取教学经验,扩宽学术视野,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
“育人”中的“育”即培养、教育。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成其为人。[31]教师科学育人的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学记》中提出教师要具备明察秋毫的识人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交友的能力和掌控惩戒的能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32]31指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教师在教学中要拥有明察秋毫的观察力,能够悉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情况。孔子习惯用“视其所以,观其所内,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的方法观察、了解学生。[33]《学记》中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6]532即贪多务得、孤陋寡闻、不以为然、畏难止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四个缺点,这是教师是一定要知道的。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代表着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科学育人,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的方式育人。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观察与知晓,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教师素质的生动体现,是教师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以及终生都要修习的一门课业。教师只有通过全面观察了解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学情,知道不同学生的不同缺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改正缺点与不足,使得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达到“师逸而功倍”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有时是由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导致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性与根底,摒除坏习惯。有时是因为贪多务得、孤陋寡闻、不以为然、畏难止步。这些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学生在内外因交互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实质则是因为教育者对学生的了解与观察程度不够,没有及时点拨造成的。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是学生学习的辅助物和加速器和实现“未错先教”的前提。教师只有亲切地、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不同学生的想法,才能有效地“救”其失“长”其善,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学记》明确倡导学生应该以“入世”的态度求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6]531说明学生如果将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不与他人打交道,容易形成狭隘的视野。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学习和交友的关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友,与同伴相互学习进步,取长补短,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用教师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宽广的胸襟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辨别朋友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记》主张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而非单纯的个体活动。教师承担着教学生“乐群”“取友”的责任:“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6]527考校制度要求在学生入学第三年考查是否与同学和谐相处,第七年考查学生识别朋友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除了教学生学习,达到学校要求之外,还要使学生具备成为“社会人”,“入世”的能力。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34]教师执行惩戒目的是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学记》对教师要具备惩戒的能力体现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6]528。“夏、楚”为棍子、枝条等物,应该是戒尺、教鞭的初始状态。其作用之一是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二是“收其威也”。第一,要能正确区分惩戒对象和惩戒行为。明辨学生的哪些行为需要惩戒,哪些行为不属于惩戒范畴。“夏、楚”只能处分那些夜郎自大、不服管教者。第二,要把握好惩戒的度。在惩戒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合理惩戒,“因材施惩”。可以看出,在先秦儒家思想里,惩戒不是处罚学生,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惩戒要做到以爱为底色,以育人为目的。
《学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的教学论,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其中很多思想至今仍是教育教学中的金科玉律。由于我们才疏学浅,加之对《学记》的研究不够透彻,对于教师素质思想领悟不够深刻,导致文章显现的思想浅薄,但基于对《学记》的浓厚兴趣与热爱,我们会继续对《学记》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