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卓胜男 袁冬冬 刘 伟▲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2.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3.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10100
拆零药品是依据医师处方量由医院药师经药品原包装拆除,对药品重新分装并调剂的药品[1]。药品拆零因具有满足短期临床用药需求、减少药品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成本、为患者用药提供便利等优点, 被普遍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及零售药房。我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要求拆零销售人员需经过培训,拆零的工作台及工具要保持清洁、卫生,并对拆零药品销售记录和包装标签内容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因拆零工作繁琐,常常被忽视,特别是医院药房拆零药品在监管和临床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使得药品的质量难以切实得到保障,对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造成一定风险。美国药品重新包装和国内拆零类似,且法规、指南和标准等较完善。曹凯等[3-4]参考美国重新包装有效期监管政策对拆零药品有效期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但目前对拆零药品整体监管的研究仍处于空白。本文详细分析美国对重新包装药品的监督管理举措,旨在为我国拆零药品科学监管提供参考和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我国对拆零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可控。
我国药品拆零存在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对拆零药品品种没有明确规定,很多医院未制定药品拆零目录,拆零操作人员根据医师处方随意拆零[5];②拆零环境和储存环境不符合要求,没有设立独立的拆零场所或缺乏有效的环境监测措施以及定期的消毒与清洁处理[6-8];③拆零工具及人员卫生状况不良,缺乏必要的药物防污染装备[9];④拆零操作不规范, 药剂人员大部分按照自身习惯进行拆零,缺乏参照的标准[10-11];⑤拆零药品使用的包装容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医院拆零口服药品包装多以纸袋和易风化的塑料袋为主,与原包装相比其密封性及防潮性均大大降低[12];⑥拆零药品有效期如何确定和管理缺乏具体标准和要求[13];⑦药剂科所使用的拆零药袋不规范,药袋上没有完整注明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及有效期等患者安全用药的重要信息;⑧未按要求做好拆零记录或拆零记录不完整[14-15]。
美国将重新包装(repackage)定义为药品成品或者未完成的药品成品从其商业销售的容器中取出,并将其放置到不同的容器中的行为,而操作过程中不得篡改、变更或影响药物的组成或处方[16]。 与我国的拆零定义类似,都是对药品进行二次包装,且并未改变药品的成分。 经查询美国药品重新包装的指南、文献及相关网站[17-24],将美国对药品重新包装政策要求做如下概述。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指南《Unit-dose packaging and repackaging of solid and liquid dosage forms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17]及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1178>章[23]808-809中提到,硝酸甘油舌下含片或其他任何已知存在稳定性问题的药品,包括已知容易氧化、极度潮湿或光敏性的药品以及快速溶解剂型或一些咀嚼剂型,不应重新包装。 在决定药物是否适合重新包装时,重新包装者应考虑生产厂家、文献、美国药典和美国FDA 提供的任何相关信息。 若必须重新包装,可将药物保留在其原始最小包装中,对其进行外包装。
药房内应设立重新包装的独立工作区,重新包装和储存应在与原药品标签描述条件一致的环境中进行。 若药品无特殊要求如避光等,重新包装及储存区域应光线充足、整洁有序并经过消毒,同时应控制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如果原始标签中没有规定温、湿度,在重新包装和储存过程中,药品应保持在“受控室温”和“干燥”的地方,以最大化降低由于湿和热所导致的药品降解。USP<659>章[23]270-272中规定“受控室温”是指在常规的工作环境中,温度保持在20~25℃。 药房、医院和仓库允许在15~30℃进行偏移,但前提是平均动力学温度不超过25℃(平均动力学温度是一种产品在温度不断变化的贮存或分销过程中累积热效力的表现方式,可用于评估一段时间内温度不断变化对产品造成的影响[25])。 “干燥”是指在20℃下平均相对湿度不超过40%或在其他温度下不超过等效水蒸气压力。
从事重新包装或仓储工作的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 洗手和设备清洗设施应接近包装区域,设施应包括但不限于热水和冷水,肥皂或清洁剂,空气干燥器或一次性毛巾等。重新包装人员应穿着适合其履行职责的干净衣服,按需要将头部、脸部、手部、臂部外罩,防止药物受污染和人员暴露。
相关部门应制定书面的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要求随时更新, 任何偏离此规定的操作都应加以注释,重新包装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 在开始包装前,包装人员应进行设备检查、消毒和校准等相关工作,部分卫生系统采用自动化设备,需提前对药房人员进行特殊培训;在包装过程中,需对所有进行重新包装的药品做好记录,包括:①包装编号以及包装日期;②药品信息:名称、剂量、剂型、给药途径、有效期等;③药品的生产商;④生产商的到期时间;⑤保留一份标签样本和包装样品,在有效期内对包装样品变质情况进行监测并记录;⑥对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和设备进行描述;⑦重新包装者或药剂师的姓名;包装结束后,工作人员将所有没有使用的药品以及所有完成的重新包装药品撤离工作区域,并在分发之前对重新包装的药物进行最终检查。
美国FDA 指南《Expiration Dating of Unit-Dose Repackaged Solid Oral Dosage Form Drug Products Guidance for Industry》[21]以及美国药典USP<1178>章[23]808-809对固体口服制剂重新包装药品有效期在特定条件下做出以下规定: ①从重新包装之日起不超过6个月;②重新包装之日与原生产厂家产品容器上的有效期之间的25%,即(药品有效期-重新包装日期)×25%;二者中以期限较短者为准。 FDA 还规定如果储存条件满足,有效期可以超过6 个月,但重新包装药品的有效期不能超过原始制造商的有效期。
重新包装的材料和包装设计本身必须保护药物免受外部有害因素的影响,如光、热、湿气、空气等,包装必须满足或超过原始包装的耐光性以保持药物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重新包装的材料不应吸收、被吸收或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优先选择可回收或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且在药物的保质期内,材料不得变质。包装标签应包括:①非专有名称(通用名);②专有名称(品牌名称,如果有);③重新包装药品的剂型和剂量;④注释(如储存条件等);⑤有效期;⑥批号。
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及医疗机构应从药品的安全和合理应用角度出发,以及药品的稳定性和养护措施方面考虑药品是否适宜拆零, 从而制定药品拆零目录,并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的变化和药品采购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于说明书中要求原包装保存的药品,应避免拆零销售,若必须拆零应严格按原包装条件储存。
药品监管部门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完善拆零药品相关管理制度,建议我国将拆零药品包装材料纳入药品包装材料标准进行管理,制定医疗机构有关药品拆零执行规范或实施细则,对拆零药品的规范管理提出硬性要求,以指导药房对药品拆零进行正确规范的操作。
医疗机构应加强药品拆零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强药房人员的业务能力,药学知识,确保拆零人员熟悉并遵守相应规章制度,避免在工作中出现药品拆零不当的操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药品污染。
药品包装尽可能以小包装为主,如将瓶装改为铝箔装,或以疗程为标准进行包装,可从源头上改善药品拆零导致的质量问题。 若明确药品不能拆零,生产企业应在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加以说明,如标明“该药品应保存于原包装中”或“该药品不能进行拆零或二次包装”等字样。
美国药品重新包装政策已经相对较完善,且具有长时间的实践作为支撑,能够指导药师正确地对药品进行重新包装, 对我国制定拆零药品全过程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细节化的口服药品拆零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我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比较:①美国拆零药品包装标签,多了注释部分,如储存条件等,这对提醒患者正确贮存药品是有帮助的;②拆零药品记录,多了对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和设备的描述,有助于提高可追溯性;③包装结束后,美国强调了清场操作,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6]有相关规定,可有效避免药品混淆和污染,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拆零规定并未提及。
美国对重新包装材料进行了详细规定,我国药品管理法虽然规定了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符合药用要求,但现有法规对拆零药品包装材料却无明确规定。 实际操作常选用自封透明袋或纸袋,单价几分钱,但是否符合药用要求,是否能够实现包装的保护功能和相容性确实存在疑问。
美国对重新包装药品有效期确定原则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我国拆零药品的储存期限与药物品种、选用的包装材料、存放的地区和季节等因素密切相关,要统一制定一个拆零后的有效期规定不太现实。 所以在规定有效期确定原则方面,各医疗机构应根据所在地气候条件、季节特点、包装和储存状况等,科学制订拆零药品有效期。 若部分药品开展拆零药品稳定性研究难度较大,在无法获得稳定性数据的前提下,可借鉴美国重新包装固体口服制剂有效期确定原则。
药品拆零是医院药房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保证药品质量及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出台类似于美国药品重新包装的执行规范或实施细则,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拆零药品全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和要求,如人员管理、环境管理、药品拆零操作以及包装管理等,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及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通过规范对拆零药品的监管,逐步建立起科学、可控的拆零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