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扬烁 石明 瞿道兵 宋军
11月4日至8日,在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中,古丈县玉玲举重运动学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向林香、张海琴代表湖南分别参加49公斤级和55公斤级比赛。
最终,向林香在49公斤级比赛中获得抓举银牌、挺举金牌和总成绩金牌,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和全国青年纪录。张海琴在55公斤级比赛中获得抓举银牌、挺举金牌和总成绩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双双取得了好成绩,并大大增加了她们入选国家队,为国征战奥运会的机会,再次用成绩捍卫了古丈“举重之乡”的荣誉。向林香18岁,张海琴17岁,她们的冠军之梦,未来可期。
事实上,这并非古丈县第一次培养出优秀体育人才。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向艳梅,世界举重冠军陈初富、陈桂明,都来自古丈县玉玲举重运动学校。
加强体教融合,构建训练、成长的保障机制,建立一个可内循环可发展的培育模式,助好苗子茁壮成长,这是古丈县落实体教融合的秘诀。
“我们学校的发展是古丈县重视体教融合的典范。”古丈县玉玲举重运动学校校长曾文清感触颇深。
古丈县玉玲举重运动学校,原名古丈县业余体校,成立于1987年。在创办之初,学校仅有一个250米的田径场和一间简易的举重训练房,条件十分简陋。为了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古丈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征地57亩,新建古丈县体育中心。2011年为争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又投入2200万元对县体育中心场地设施进行了升級改造,从而使学校的训练条件不断得到完善。
除了保证训练环境,古丈县还将业余训练运动员生活补助、招生经费、参赛经费、科研经费等纳入了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了每年35万元。古丈县委、县政府每年都专题听取关于体育工作的情况汇报,并纳入县教体局的目标管理考核。
在培养模式的选择上,确保人才顺畅流动,保证师训力量的完整,古丈县也下了苦功。
做了40年举重培训的甘智悦曾培育出龙清泉、向艳梅等奥运冠军,近年来,在古丈县的返聘下,甘智悦又回到了古丈县玉玲举重运动学校,担任总教练。
“体育要从小抓起,尤其是竞技体育,训练是第一要义,再者就是在实践中摸出规律,不断演练才能出成绩。”在甘智悦看来,古丈县有着小、初、高各学段“一条龙式”的人才培养链条,让学生从小就有项目可练,青训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生既能青训不断档,也能读书”,教育体育结合的道路,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清晰。
在有了体教融合的优异成果后,古丈县把视线放在了“双减”上,为体教融合培育优质土壤,培育出更多的体育人才。
发球、接球、进攻……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在古丈县芙蓉学校,记者看到,学生们正在努力练习乒乓球,老师们还会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球感等因素而因材施教,孩子们用热情克服一切困难,感受乒乓球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
“从顶层设计来说,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诉求之一。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一些困境,可以通过体教融合来解决。”古丈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祝军告诉记者,古丈县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学生大多为留守孩子,通过体教融合这种形式落实“双减”,培育体教融合的后备人才,不仅与当前国家体育强国建设需求相适应,也能让学生们在竞技体育中感受运动、竞争的快乐。
为此,该县县委常委会两次研究“双减”工作,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到位;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五项管理实施方案》《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等,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所,全部开展课后服务,覆盖率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1355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10706人,覆盖率94.28%。并因地制宜推行课后服务,做到“一校一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将体育社团、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引入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体教融合就是把竞技体育基础教育部分纳入学校体育,以竞赛为中心,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目标,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推动学校体育走向高质高效高能的局面。未来,我们还要按照县有‘拳头专业,校有特色的理念,细化推进体教融合。”田祝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