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地宫,曾在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盗掘,地宫里的随葬珍宝被洗劫一空。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经过周密的准备,决定于1979年2月17日正式开启慈禧陵地宫。这是我国历史上正式开启的第一座皇后陵地宫,本文作者亲身参与了这一考古过程。
一
慈禧陵地宫原有一个盗口,是1952年建立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后才堵砌上的,就在方城隧道券北面的墙根下,位置准确清楚。孙殿英盗陵匪兵就是从这个小方洞钻进地宫的,无数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也是从这里被盗出,最后流向社会的。后来,清皇室的王公贵胄和清廷遗臣们在重殓慈禧遗体时,也是从这个仅能容一个人的小洞口爬进爬出的。如今,新中国的文物工作者们也将从这个小洞口钻进去,去探视慈禧陵的地宫。
我们从小方洞钻进去后,里面就是地宫的隧道券。隧道券是地宫的组成部分。慈禧陵的隧道券是空的,根本就没有用砖砌,这就为我们进入地宫提供了极大方便。
整个隧道券十分干净整洁,就像新建的一样。估计走了10米左右,地面变平,改为用巨大的青白条石铺地。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石门。石门的门楼采用砖木瓦结构的建筑形式,实际上一根木料也没有,一块砖也没用,完全用青白石雕琢构筑而成,洁净如新。两扇石门关着,因为顶门的自来石在1928年已被孫殿英匪兵顶倒摔断了,所以,我们几个人合力一推就开了。
门扇上雕刻着兽面衔环铺首,整扇石门光洁晶莹。四个石门簪上分别雕刻着龙、凤,每根飞椽的头上都雕刻着一个“卐”字,每根圆椽子头上都雕刻着个圆“寿”字,寓意万寿。两条戗脊上各排列着石雕的仙人、狮子、天马。按古建规定,仙人后面的小兽排列顺序应是龙、凤、狮子、天马,而且仙人后面的小兽的数量应是单数。不知为什么慈禧陵地宫的小兽舍去了龙、凤,从狮子开始排列,而且是双数。第二道石门的两扇门半开着,没有门楼和门垛,门扇形制与第一道石门一样,上门槛、过梁和门管扇皆用红铜铸成。每个门簪也是铜的,每个门簪的看面都是一幅铜铸的精美的龙凤呈祥图案。这些铜铸件尽管已历百年,但仍然铜光闪闪。
第二道石门以里就是金券(摆放棺椁的券堂),棺床上面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具内棺,棺上的金漆藏文佛经在我们手里的手电筒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这具内棺很完整,棺头朝北,棺尾朝南。金券的西北角扔放着被拆散的椁帮,仰放的椁盖上还有一堆杂乱、糟烂的丝织物。这说明当年清皇室所派的重殓人员并没有将地宫打扫干净。
金券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个须弥座形的正方形石座,是放置香册、香宝用的,所以称“册宝座”。在东南角的册座上,有两个黄绸子包袱,一个里面包着慈禧的香册,另一包里面是香宝。在西南角的宝座上,叠放着一件龙袍。这件龙袍在1928年被盗时,曾被匪兵带出地宫,弃之陵外,后来被守陵官员用8块大洋买回,在重殓时放置在地宫里。它是慈禧死后穿在最外面的寿衣,文物价值很高。
慈禧陵地宫下设置了两条龙须沟。龙须沟就是排水暗沟,因为像两根龙的须子一样伸出陵外,所以才有此美称。当时天气还比较寒冷,但地宫里面却温暖如春。
当时因为急于要维修清理慈安陵的地面建筑,所以决定慈禧的内棺暂不清理,留待以后有空闲时间时再清理。
二
1983年入秋以后,有人提议,应该利用旅游淡季,清理慈禧内棺,对慈禧的遗骨进行科学考证,利用现代技术再现其生前容貌,或在隆恩殿内展出慈禧的塑像,或做一个假慈禧遗体放在棺内,将棺椁的一侧打开,安上玻璃,让游人能够看到棺内仰身直卧的假慈禧。为此,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多次开会进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此时正是清理慈禧内棺的好时机,实际上这也是对1979年地宫清理工作的延续。最后会议决定打开内棺,进行清理,日期定在1983年12月6日。
当天,一行人沿原路进入地宫。慈禧棺椁与清朝其他帝后的棺椁的形制基本一样,均用楠木制作,漆饰49道漆。外椁头朝北、尾向南,通体扫金,尽管已经残损严重,漆皮龟裂且多有剥落,却依然金光闪动。
在木工组组长的指挥下,大家合力将椁盖抬起,移放到一旁。慈禧内棺通体红漆,顶部四面收起,呈坡状。棺盖抬开后,大家立刻围拢过来,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棺内。映入眼帘的不是原来想象的一堆乱骨,而是另外一番情景: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一件黄缎袍,袍上又盖着一件蓝缎坎。显而易见,这是1928年清皇室派人重殓后的原状,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所长宁玉福当即果断地决定——不准接触棺内之物,停止清理,立即盖上棺盖,恢复原状。
大家迅速撤出地宫,从这一天起,关闭地宫,不再接待游人。12月8日,我们向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部门发出了汇报此次开棺过程的材料,等待上级领导的处理意见。
三
1984年1月3日,国家文物局电话通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明天国家文物局派几位同志去东陵,对慈禧内棺进行保护性处理。
国家文物局派来了5位专家。宁玉福所长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之前开棺的情况,并和两位副所长陪同他们到慈禧陵地宫现场详细察看了慈禧内棺;随后经共同协商,成立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小组。这个小组由10人组成,东陵保管所出5个人,还有国家文物局派来的5位专家。我们事先作了分工,有记录的,有照相的,我负责清理慈禧遗体、棺内遗物。
1984年1月5日,为了避免外界干扰,我们关闭了陵寝门。我们每个人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手套,就像上手术台的医生、护士一样,各司其职,各就各位。
开启棺盖后,看到的仍是之前开棺时的情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依次揭取了蓝缎坎肩和黄缎袍。每次揭取前,都要拍照片、量尺寸。揭开黄缎袍后,在黄缎被的上面发现一个黄绸子小包。我左手托着小包,伸到摄像机的镜头下,用右手慢慢打开,发现里面是一颗牙齿、两根指甲,指甲一长一短。这个小包是1928年清皇室派人在重殓慈禧时所包,与他们在日记中的记载完全相符。
取走黄缎袍后,下面是一条黄缎团龙大被,被的中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条形凸起。不言而喻,这个部位下面当是慈禧的遗体。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我用一个长纸筒将黄缎被慢慢卷起,下面露出来的果然是一具遗体。慈禧遗体保存得比较完整。她头朝北,脚朝南,仰身直卧,脸部和上半身用黄绸子裹着,下身穿着裤子,已严重褪色,一时难以辨别原来的颜色。
揭开盖住脸及上身的黄绸子,慈禧的真面目才完全展现出来。她的头微向左偏,两眼深陷成洞。有些花白的头发一部分披散于胸前,一部分顺垂于右侧。右手搭放在腹部,左手自然垂于左胯外侧,腰间扎着一条丝带。我用钢卷尺测量了一下,遗体全长约153厘米。以此推断,慈禧生前身高当不低于160厘米。
国家文物局的一名专家往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然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进了棺内,按原状安放。我用原来的绸子将慈禧的脸及上身按原样包裹好,再按原样用紫绸带裹好双脚,然后将黄缎被、黄绸小包、黄缎袍、蓝缎坎肩按原样依次放回棺内,完全恢复到开棺时所见状态。
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再次往棺内喷洒药液,盖上棺盖。这时,木工已将残破的外椁维修好,随即将椁盖上,一切又都恢复如初。整个清理工作进行了将近一天。
慈禧内棺清理后不久,地宫继续开放。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好地躺在棺内,保留着1928年清皇室派人重殓时的原状。
(摘自《纵横》徐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