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汇
“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但是当前大国博弈、逆全球化、地缘风险和经济转型的持续演绎,也使得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安全成为新时代的底色。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面对发展,“高质量”重在质的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和引擎面临进一步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实体的角色,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将资源引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同时为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如何更好地以安全促发展,粮食与能源供给、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科技自强将是重要的国家安全议题。
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呈现不同于以往的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将从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为“供给”和“需求”的并重,特别是进一步有效扩大内需;二是对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的保供给予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是围绕科技“自主可控”加大制造业强链补链的力度,有望加速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跃迁。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其中与未来经济前景相关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几个特征和本质要求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进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向好:
从经济增速来说,预计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速大约为5%-6%,受疫情波动、地产调控等影响2022年GDP增速在3%-3.5%左右。未来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背景下,仍有向潜在增速回归的动力。特别是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会进一步打开内需的释放空间。
从通胀中枢来说,过去40年的全球大缓和暂告一段落,未来全球通胀中枢依然会高于疫情前的状态,中国通胀短期在保供稳价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随着双碳转型和防疫优化依然会使中长期通胀中枢出现上移。一方面中国的通胀面临双碳转型和经济修复带来的上行动力;另一方面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会加大。2001-2010年中国平均通胀为2.1%,2011-2020年中国平均通脹为2.5%,预计2023-2032年中国平均通胀上升为3.0%左右。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基于对未来增长和通胀格局的展望,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长期政策主线,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疑会对内外需格局和金融资源的分配带来新的影响。在需求格局上,以科技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成为增长新的驱动力,与此同时,相适应的金融系统,也将着力于实体经济的支持。
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内需的角色和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增长的驱动力更多关注内需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地产去金融化之后,驱动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从房地产逐渐转向新经济领域;三是由技术和制度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长期增长的引擎。
外需角度,“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面临提升。当前外需仍在持续走弱中,欧美将陆续陷入衰退,外需角度的多元化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8万亿美元,为9年来新高,未来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
金融支持实体,融资结构将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将助力科技、能源、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当前,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已经发挥定向支持作用,社融结构也能看到,长期而言,融资结构将会不断优化,直接融资比例将不断提升。中国正在经历从劳动力和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创新效应将得到较大的发挥。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外部环境的风险与挑战,以新安全格局促进新发展格局也是重要任务。当前,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等,导致国际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同时国内疫情持续扰动、信息安全问题等时有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需要继续加强。国家安全需要被提高到更高的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安全促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特别是需要关注粮食能源、产业链、科技等领域的安全问题。
粮食、能源安全层面,二十大强调了“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体现粮食、能源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底线。
其实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始终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已实现“十八连丰”。全球过去四十多年以来的低通胀、低利率、低增长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2022年初以来,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受到俄乌局势的影响,价格持续走高,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一定挑战,而中国具备较强的粮食储备,基本能够实现自产自销,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因此,中国CPI整体处于相对温和的区间,没有受到明显的扰动。
国泰君安证券预计,出于对未来粮食、能源安全的考量,保供稳价将是一种常态,相关领域的财政补贴仍将持续。
对于能源安全,俄乌局势带来的全球能源连锁反应依然在蔓延,中国虽然具备较强的能源自主能力,但考虑到脆弱性已经形成,任何边际扰动都有可能成为重要变量,国泰君安证券认为,未来逐步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同时加速新能源体系建设是能源安全的前提。
从中国能源进口依赖度来看,2021年煤油气的进口率分别为7.4%(印尼、俄罗斯等)、72.1%(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45.5%(澳大利亚、土库曼斯坦等);俄欧博弈支撑短期气价,全球能源贸易格局有望重塑。
目前全球能源危机的主要矛盾就在于俄气供应,预计后续俄欧之间的博弈将持续,天然气的供应体系脆弱性加剧,作为替代,欧盟正在积极重启煤电,后续国际煤价和气价有望延续高位震荡。往后看,全球能源贸易格局重塑将导致运价提升,同时全球能源产能周期位于底部,将导致能源价格中枢长期上移,高油价、高气价将成为常态。
2022年中国能源进口全线下滑,截至目前,煤油气进口累计同比分别为-14.9%、-4.7%、-10.2%。短期而言,对于煤炭的影响比较显著,因为国内外煤价倒挂背景下,企业高价进口煤炭的意愿相对较弱,这进一步加剧了年底用煤旺季的保供压力。长期而言,煤油气价格中枢上移、地缘局势动荡倒逼中国降低能源进口依赖度,油气进口率将进入下行通道。
当前的国际局势对于产业链安全构成一定冲击,全球维度来看,地缘局势和贸易争端带来的短期贸易链中断和长期逆全球化可能进一步加剧。对比以CRB表示的大宗商品价格和不变价的全球出口贸易增速,国泰君安证券发现:短期,大宗价格与贸易增速两者走势高度相关,本质上反映全球需求周期对于实物资产的价格拉动;长周期来看,金融危机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逐步放缓,全球出口增速中枢从7%降至3%附近,而大宗商品价格中枢却反而提升了近一倍,其背后反映的是供给侧主导的逻辑,在地缘、贫富、增长等因素影响下,逆全球化下的贸易链重构提升商品运输成本,叠加囤积物资的需求,将推升资源品的价格中枢,从而产生实物资产溢价。
此外,面对供给冲击的滞胀环境,一定程度上需要牺牲需求,但各国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往往希望通过抑制他国经济增长来打压通胀,这会导致贸易争端在这个环境下演变为常态化,又进一步强化供给端的冲击。
对于外部局势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加剧,二十大强调“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进一步着力提升。在此前的多次会议中,政策层面已经多次强调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韧性至关重要,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可以说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政策来看,各地政府开始强调“链长制”,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多政策多手段力保双链安全。
同时,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提升和中美竞争加剧,将倒逼科技领域国产替代的提速。在供应链方面,美国力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降低对华依赖度,意图将中国排斥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之外。短期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但长期来看,中国的新能源、信息通信、医疗生物等领域的外部供应链安全和市场需求可能面临竞争风险。
在国家战略需求导向下,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完善科技安全格局的建立是重要任务,半导体、医药生物、通信、计算机、高端制造业等自主可控的科技短板领域有望实现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