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碳目标实现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2022-11-27 06:30班远冲郑锐滨徐婷婷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明农业生态

班远冲 朱 娟 郑锐滨 徐婷婷

(1 深港产学研基地(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修院) 广东深圳 518000 2 深圳市景泰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100)

引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农村自然是这场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自从国家庄严承诺“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钢铁、石化、电力、有色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受到重点关注。农业农村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阵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创造低碳高品质生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达成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 双碳目标下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但农村的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如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围村、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废弃物排放不降反增等等,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更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双碳目标的提出,明确了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就必须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深度治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全面推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基础。

1.2 有利于改变农村能源资源利用结构

我国农村地域广袤、用电分散,集中的农村能源市场难以形成,且受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影响,导致农村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较为典型的问题,如资源利用粗放、效率低,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加大,能源结构相对单一等。“双碳”目标的提出,明确提出构建低碳经济运行体系,要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采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1]结合双碳目标实现,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加快推动农村资源能源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大幅减少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积极挖掘农村清洁新能源产业潜力,不断提升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比重,进而推动农村广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3 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课题,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但如何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直是国内外“三农”问题研究者关注和探索的重点领域。结合双碳目标实现,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效探索城乡有机融合的发展道路,逐步完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体系,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生态系统各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良性循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2 当前农村双碳目标实现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农业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279 万亿公顷,占全世界耕地的8.59%。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加,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不容忽视。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数据显示,全球人为温室气体30%以上的排放量是由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但农业生态系统又可吸收80%,也可以说农业活动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虽然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从2005 年开始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见图1),且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处于在波动中下降的态势(见表1),[2]但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约占全国温室气体总排量的15%。因此,农业依旧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表1 我国2005-2019年农业碳排放主要指标数据一览表

图1 我国2005-2019年农业碳排放主要指标趋势图

2.2 农村的资源能源利用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农村资源能源利用结构相对单一,农村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扩张维持经济的增长,农村生产方式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特征。[3]农村的资源能源利用结构相对粗放,且全国各省市地域间的差距较大,目前我国散煤等消费占农村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49%,但电气化水平很低,比重仅为18%,当然这有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在北京郊区的农村因用电取暖成本偏高,约70%的农户家庭无法承受,转而选择烧煤,甚至烧柴。[4]同时,农村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秸秆焚烧现象普遍发生,每年秸秆能源化年利用量在农作物秸秆可利用量中占比不到5%,再如农村垃圾分类尚处于探索或试点阶段,大部分农民积极参与的垃圾分类多是分类卖废品换钱,并未有无害化处理、保护环境等价值觉悟。[5]

2.3 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

碳污同源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公认的客观事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方向,也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路径。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尤其是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纵深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但目前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如农村资源能源粗放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薄弱,《2020 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25.5%)与城镇平均水平(96.29%)相比差距超过70%;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较为普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使用率分别约为70%、40%;农村黑臭水体依然存在;已经实施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点状化、碎片化明显,农村河湖坑塘、湿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较少,《2020 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者的投入总和仅占村庄建设投入的7.26%左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更是影响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2.4 农民的低碳发展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全社会的低碳发展意识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还有待加强。受地域发展战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多重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6]固化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在农村,农民生活中普遍存在不自觉的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烧煤烧柴、过度使用塑料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秸秆焚烧、农业机械污染空气、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等现象较为突出。国际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农村人口达498365 万人,体量较为庞大,且这一群体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设者,低碳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

3 双碳目标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思考

3.1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立足农村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环境方面,突出臭氧污染治理,有序加大客、货运领域新能源车辆投用,强化施工、道路、堆场等面源污染管控,严管秸秆、垃圾露天焚烧。水环境方面,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与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农业农村面源入河污染物排放,突出农村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土壤环境方面,全面开展农村土壤普查详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严格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准入,强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与生态修复治理,维护土壤环境安全。

科学增强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因村施策、突出特色,编制实施村庄规划。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三区三线”,实施最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维护农村生态系统健康与完整。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空间绿化、河湖湿地保护和生态廊道、节点建设,持续增强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策划包装农村区域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

3.2 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造低碳高品质生活

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用能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就地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继续实施农村以“煤改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供暖,探索整县推广分布式光伏建设,试点开展整县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工程并全国推广。加快推动节能节水产品下乡,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以旧换新、补贴换新等活动,持续推广节能产品应用。

提升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分类,科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7]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政府+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农户” 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8]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积分超市”等先进案例,培育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的垃圾减量分类示范村(点)。

有效拓展农村绿色空间。持续加大农村森林、河湖坑塘、湿地、农田等资源保护,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融合农村元素与时代文化,创新建设农村公园体系建设,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建设活动,引导农村绿化美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碳汇资源。立足农村实际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推进农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突出传统村落风貌管控,打造“一村一景”。

3.3 创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深化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探索低碳农业模式,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增加农业生态系统固碳能力。[9]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畜禽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地膜循环利用,推动农业减排固碳增效。突出农村绿色本底和区域山水资源优势,探索现代特色高效绿色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创新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加强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农业新业态,做大做优特色生态产业,突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现代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补链、固链、强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探索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农业观光采摘产业、休闲研学体验产业等产业形式,推动纳入区域全域旅游发展产业链,创新推动农村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配套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重点做好住和行的低碳元素融合,“住”要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增强乡村田园特色体验;“行”要采用“自行车+步道”、新能源观光车等为主要交通工具,真正实现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3.4 全面推进低碳产品投用,构建农村低碳生活场景

探索推进低碳产品创新应用。结合农村实际,切实做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碳碳汇、绿碳提升、蓝碳开发等文章。严格落实《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或实施细则,推动六大重点任务和十大具体行动取得实效。全面推广农村新能源使用,对农村路灯等公共设施、主要交通工具、家用照明器具等进行更新改造,实现农村农民生活全方位多领域的低碳化。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争取整村、乡、县(区)推广光伏发电试点,充分利用农村空间资源优势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景观道路、特色步道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低碳化改造,同时推动投用低碳产品融合村容村貌、文化特色和项目主题。

因地制宜系统构建农村低碳应用场景。结合农村实际,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探索推进零碳村试点打造,加快推动新能源使用、电能替代、光伏发电等措施实施,如建设使用光伏景观长廊、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座椅、绿色环保建筑等,推动清洁能源使用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场景,最大化降低农村碳排放。结合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植树造林、庭院绿化、景观道路打造、河湖坑塘清理、农村湿地系统打造、森林草原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科学增强农村碳汇系统功能和固碳能力。策划零碳家庭、零碳村评选,将低碳产品应用、植树种草、低碳活动参与等纳入评选指标,给予一定的物质(低碳产品)奖励,鼓励引导农村农民全面参与低碳行动。

3.5 突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农村农民低碳意识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宣教载体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特色景观、红色景观,探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宣教载体,突出新时代农村建设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充分利用好农村村支部活动室、文化站,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增设环境保护阅览室等基础设施。[10]运用好生态护林员、环境卫生管护员、河小二、大学生寒暑假志愿者等,创新打造一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教队伍。

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国家、省市主流(新)媒体应多关注、多报道、多宣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能够示范全国的农村典范。结合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文化振兴板块,通过文化下乡、悬挂横幅标语、文化墙等形式,做好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案例与典型模式推广,引导农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利用好农业丰收、生物多样性保护日、世界环境日等节点,创新策划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创建农村特色宣传活动品牌。

结语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双碳目标的提出实现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相关,且在农业农村发展上还有很大可作为的空间。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调整资源能源利用结构、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构建农村低碳生活场景、培育农民低碳发展意识,有助于加快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达成。

猜你喜欢
文明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