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兵
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四川甘孜
青稞具有食用、饲用、酿造及药用等多种用途,是藏族人民的特需传统主粮和酿造青稞酒等的必需原料[1]。但由于1998年以来,甘孜州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青稞生产能力不足,供需矛盾逐步加大。
甘孜县青稞产量占全甘孜州1/7。近年来,甘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青稞产业发展,全县按照“大中小、远中近”的发展路径,立足“康北粮仓”定位,以“良种推广、连片开发、集约经营、示范引领、农机农艺融合”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青稞产业提质转型,全面提升标准化青稞生产经营效益水平,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的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空间格局[2]。为增加青稞附加值,突出发展青稞产品制作加工,提高群众农业收入,甘孜县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了上海贝玛食品有限公司,在甘孜县建立了集青稞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
甘孜县纳入全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宜机作业、生态友好”的要求,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支持甘孜镇、南多乡、呷拉乡等16个农业乡(镇)的脱贫摘帽村,建设青稞高产栽培示范基地566.67 hm2,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青稞生产功能区,夯实高原藏区青稞产能基础。
以33.33~333.33 hm2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成区为基础,集聚人才、装备、资金,聚焦良种良法配套、科技创新转化、规模经营协同,梯次建设一批州、县青稞产业园区和省星级青稞现代农业园区。同时,引进哦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在仁果等乡(镇)建设青稞制种园区基地200 hm2,目前,基地建设已全部完成,青稞长势良好。此外,甘孜县建设的青稞文化产业园还完成了青稞面包、青稞饮料等产品的先期研发,未来将陆续投产。根据预测,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以实现年产值13 365.6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894元,户均增收3 310元,可以惠及甘孜全县179个行政村。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向上游与青稞产业园区和农户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建设绿色青稞基地[3];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着力打造绿色优质青稞供应链。计划到2025年,在甘孜县培育3家产值500万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糌粑、青稞酒、青稞酥、青稞面、青稞精米、青稞饼干、β葡聚糖等为主导的低、中、高端产品体系。
近年来,甘孜县依托州委、州政府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不断努力,甘孜县被纳入“十四五”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项目,加大了对青稞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创设的支持力度。县政府力争到2025年,实现当前主推品种的更新换代,新集成青稞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两套,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升,有力支撑四川青稞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在甘孜州农科所的支持下,拖坝建设青稞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3.33 hm2成形,青稞产业链持续发展。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将牦牛、青稞、高山蔬菜纳入全省“10+3”产业体系重点支持范围,在项目、资金、智力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甘孜州在土地保障、金融支持、主体培育等方面配套相关政策,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相关考核考评体系,落实专门力量,压实工作责任,促进建设内容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建设成效。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甘孜县发展青稞产业建设基础仍显薄弱[4]。受疫情等原因影响,社会经济不活跃,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低,企业不愿意投入,导致园区建设开展困难。同时,由于资金链短缺,糌粑、青稞面等青稞传统食品主要通过分散的手工作坊生产,很难批量走向区外市场,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
甘孜州内低温、霜冻、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十分脆弱,设施农业和农田装备十分落后,生产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5]。自给性生产观念、自然与交通条件阻隔和青稞自身的区域性消费特征使整个区域的青稞流通贸易处于一种原始无序状态,导致生产积压与需求短缺并存、贸易流通不畅。
科研基础相对薄弱,青稞研发水平低、附加值不高、局限性强,生产品种更换周期长,新品种推广慢,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无法进入外部市场,大部分只能在藏区自产自销。现代植保技术措施未得到全面应用,在青稞生产管理中不防病、不治虫、不除草的情况依然存在。
甘孜县青稞农业龙头企业少,培育龙头企业困难,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另外,青稞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休闲农业企业甚少。发展改革、科技、经济信息、商务、文化旅游、金融等多个部门,尚未形成高效、有序的分工协作体制机制,仅靠农业部门发展示范企业难度大。
着力开展土壤改造和地力提升,加强生产运输道路、田间作业道路、田间灌溉、水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多元化青稞种植基地。到“十四五”末,打造3 333.33 hm2青稞基地,创建两个省级青稞或“青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333.33 hm2青稞出口生产基地,建成藏区夏秋粮食保障基地。甘孜县委、县政府必须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制定园区建设倒排工期,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加快打造青稞区域品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使用“甘孜青稞”区域品牌,提升企业所属品牌在市场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带动力和竞争力。
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产量高的品种,产品质量安全执行DB 51/T640-2007《无公害农产品青稞》标准,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6]。加强与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青稞科研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大力培育青稞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科研和技术转化,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人员、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并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围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就地就近建设筛选、整理、分级、预冷、包装、冷藏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和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推进青稞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县域内两个青稞主产乡建设冷链集配中心,全面完善农产品初加工、冷链仓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阿坝州可以共同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强对甘孜县青稞产业技术帮扶,共享研究成果;建立双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顶岗学习、交流挂职等方式,培养多元化现代科技人才,促进县内产业发展向上、省级科研成果落地向下,建立“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双向流通机制。
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机制,将企业利益与贫困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化运营。成立甘孜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甘孜县青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出台园区建设推进方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创新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有强化人才、土地、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保障的政策措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