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思
在我国,“人工智能”专业发展历程较短。在本科学历教育中,“人工智能”一直是计算机科学或者电子工程等专业下的一个方向,而明确被命名为“人工智能”专业的一般都是研究生项目。
从教育部专业目录设置上看,目前的人工智能专业,专业代码080717T,是属于工学这一学科门类下的电子信息类下的一个专业,同类的还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代码加T,意味着这个专业是为满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
我国高校已经加大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相关报告》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95 所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累计已达440 所。2018 年,35 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2019 年和2020 年分别增加了180 所和130 所开设人工智能的高校。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具有知识复杂性高、师资要求高、培养难度高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通过“长聘制”等机制吸引来自世界一流院所和机构的优秀学者加入。
刘韧是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专业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从最基础的数学推导和算法实现出发,一步步靠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沿。这样的学习过程,会给人莫大的满足感和收获感。能够赶上时代的发展浪潮,领略科技前沿的无限风光,对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在课程设计上,各高校也根据新专业特色进行了差异化教学和考核。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的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基础类课程分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编程框架及前沿热点讲座等三个类别,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脉络体系及领域前沿热点。模块类课程目前分为智能感知及认知、智能系统、智能设计、智能决策、智慧城市、机器人六大类别,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及研究兴趣方向自行选择。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为4学分,学习者必须从中选择至少两个类别修读,每个类别至少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算法实践类课程重视实践,每门课程为1 个学分,以培养掌握学习者实践实训能力为核心,由华为、百度、阿里巴巴、商汤、英特尔等名企与高校老师合作开设,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中的实践与应用。交叉选修类课程涵盖多学科领域,以期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壁垒,构建学科交叉体系,帮助学习者厘清不同学科之间依存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不同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提升科学视野。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兴趣及精力,从中选择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需求前景广阔,需要以产业智能化需求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坐落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海事大学,第一批35 名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在2020 年9 月入学。
以海洋、海事为特色的高校,也需要“人工智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支撑的“智慧海洋建设”正当其时。
“建设智慧海洋工程包括海洋信息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智能科技的创新研发以及更好地带动地方海洋信息产业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在公开讲话中表示,目前,海洋人工智能领域还是一片“蓝海”,还有非常广阔的研究空间,需要更多年轻人一起参与探索。
对于高校而言,开设新专业需要结合本校特长,也需要各方资源的沉淀和准备。为此,上海海事大学建设了包括“智能信息系统实验室”“航运大数据研究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量子智能计算研究中心”在内的多个实验中心,并于2019 年申报建设具有港航物流特色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点,计划重点开展智能海运、智慧船舶、智能调度、智慧港口等方面的研究,为探索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坚实基础,为人工智能专业及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产学研实验基地。
“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任课教师不应囿于信息工程学院,要努力实现校内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赢。”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陆靖表示,学校将在依托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科专业力量的基础上,为人工智能专业开设具有港航专业特色的“智能船舶信息与海洋物联网课程综合实践”“智能航运与海洋大数据综合实践”等课程,并辅以相关教师的产教合作项目培养。
同时,利用地处临港新片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有更多施展空间。“学校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过程中将重点关注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项目申请与合作,将人工智能与航运物流、生物安全、交通出行等融合创新,为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对口人才。”陆靖表示。
科学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会在经济社会重构中对就业等产生影响和冲击。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工智能注定不会独立存在,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周期应该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面对的问题。”脉脉联合创始人王倩表示,国内的诸多学校已经开办了相应的专业,对人才定向培养,在短期内企业仍然面临应届生招聘难的问题,但相信不久将得到有效的人才供给。“从企业侧来讲,对于人才的选择,除了定向学校、定向专业外,还可以关注交叉综合学科的人才,比如数学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相关专业,扩大人才来源,也担负起为行业培养人才的使命。”王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