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磊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庞家镇畜牧兽医站,山东博兴 256500
牛蓝舌病是由茨城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也有人称该病为牛茨城病,临床主要症状为高热、消瘦、腹泻、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红肿溃疡。牛蓝舌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给世界范围内的养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牛蓝舌病(bluetongue-like disease,BLD)的病原为茨城病病毒(ibaraki disease virus,IDV),其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IDV 为RNA 病毒,IDV 的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2 nm,病毒粒子外层具有衣壳,没有囊膜,病毒粒子呈圆形。IDV 对酸性环境十分敏感,但是对氯仿和乙醚具有抵抗力。给予IDV 56 ℃处理30 min 后,IDV 的感染性明显下降,但是并不能将IDV 完全杀死。
牛蓝舌病是由于牛被感染茨城病病毒的库蠓叮咬后,茨城病病毒通过在牛的淋巴系统中大量复制繁殖后,茨城病病毒在牛体内的脾、肺和其他淋巴腺体中继续复制和繁殖。茨城病病毒病毒的高发期在感染病毒后的14~18 d。
自然感染条件下,牛是BLD 的唯一易感动物,尤其是日本肉牛对IDV 具有很高的易感性。IDV 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牛、带有IDV 的牛或带毒的精液。该病也可通过库蠓和伊蚊(中间媒介)进行传播,同时也可经过垂直传播传染给胎儿。此外,因为库蠓和伊蚊可以作为IDV 的传播媒介,所以在每年的8-11月,牛蓝舌病的发病率较其他月份高[1]。
在牛蓝舌病病毒传播过程中,处于病毒血症期间的公牛可通过精液进行间歇式排毒。有研究表明,公牛的精液中可以分离出低浓度的病毒,不能够分离出高浓度的病毒,且病毒只有在公牛出现病毒血症时排出。感染病毒的公牛通过精液间歇式排毒传给母牛,母牛产下的牛犊无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可能会出现病毒感染。
IDV 感染牛后,一般潜伏期在3~5 d。IDV 的阳性牛在患病初期出现体温突然升高症状,体温可高达40 ℃左右,发烧症状一般可持续3 d 左右,同时伴有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被毛粗乱、行动迟缓。患病牛会出现流泪、眼结膜水肿现象,随着病情加重,眼角有脓性分泌物、眼部红肿、结膜外翻。病牛还会出现流涎,流出呈泡沫样的黏稠液体,鼻镜、鼻腔内有大量黏稠的鼻液。口腔鼻腔的黏膜充血、溃疡、坏死。随后,当病牛的口腔和鼻腔症状消退,病牛开始出现咳嗽,呼吸变得急促,吞咽困难。病牛精神沉郁,有些牛也会出现关节肿胀现象。鼻镜、外阴、蹄部周围发生溃疡和坏死。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症状轻微后,病牛会出现呼吸困难、呕吐,咽喉部麻痹现象,在病牛饮水时会出现通过其口鼻流出来现象,从而发生吸入性的肺炎,治愈无效后死亡[2]。
IDV 侵入到动物机体后可引发病牛发生以下病理变化:皮下组织干燥,可视黏膜溃疡,出血;食道内会有水样的内容物,食道黏膜出现红肿;胃内容物呈现干燥的块状,出现溃疡,有出血点;真胃发生明显的水肿,出血,溃疡;食管出血,水肿。因为误咽而发生死亡的病例肺脏出血,坏疽性肺炎,有的牛四肢会出现水肿。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食管肌肉呈现玻璃样的病变,同时伴发纤维细胞增生现象;肝脏可见出血性的坏死灶,心脏外膜出血,心肌坏死,肾脏出血[3]。
对于牛的蓝舌病诊断,可以根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具体的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如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血清学诊断,其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为分子生物学诊断,可以使用DNA 探针技术进行。
1)病料采集牛的全血中并加入2 U 肝素/mL;采集患病动物的肝脏、脾脏、肾脏、淋巴结和精液等置于低温转运箱中,以上样品均需在24 h 内送至实验室备检。
2)将患病牛的脾脏、细胞培养物或鸡胚组织制成的切片经过负染后用电镜进行直接观察。电镜下IDV 为直径55~70 nm 的具有双层蛋白外膜的球形[4]。
3)将分离的病毒接种在绵羊肾单层细胞上,绵羊肾单层细胞在48 h 左右会发生细胞病变,3~4 d绵羊肾单层细胞全部感染并出现脱落[5]。此外,将分离的病毒接种在非洲绿猴细胞后会出现空斑,而加入抗病毒血清能够抑制空斑的形成。
4)将IDV 经脑对幼龄小鼠进行感染,小鼠5~6 d 出现致死性脑炎,并将采集的病毒液分别经静脉或皮内接种易感羊和免疫羊,3~4 d 后易感羊出现典型的蓝舌病变症状,而免疫羊无明显症状。
1)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为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含有电解质的半固体凝胶(琼脂或琼脂糖)中进行的一种沉淀试验[6]。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检测量大的特点。
2)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利用同一病毒的不同型的毒株或不同型标准血清,即可测知相应血清或病毒的型[7]。中和试验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准确性强的特点。
3)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是利用标记抗体来检测蛋白抗原,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包括间接过氧化物酶检测法、荧光抗体检测法及过氧化物抗过氧化物酶检测法3 种方法[8]。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
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 是同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再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方法[9]。ELISA 具有灵敏度高、价格低廉、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1)RT-PCR 检测技术。PCR 又称聚合酶链式反应,其主要原理是:首先将IDV 的RNA 通过逆转录成cDNA 后,然后通过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 片段[10]。RT-PCR 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产率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检测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不同来源的DNA 单链与RNA 链结合的病原核酸。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BLD 是一种非接触性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为蚊虫叮咬,可以通过血液或精液进行传播。养殖户对饲养场中的蚊虫要严格进行扑灭,防止中间宿主进行病毒的扩散,可以实现对BLD 的有效控制。可以使用除虫菊酯干粉与煤油混合制成溶液或0.2%除虫菊酯煤油溶液进行消灭库蠓,一般夏季间隔1 周要进行全场消毒1 次。牛体表消毒可用1.25%马拉硫磷或0.05%蝇毒磷体表上进行喷淋,可以有效防止库蠓和伊蚊的叮咬。养殖户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如必须引种的话,严禁在IDV 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牛,要从正规渠道引进,对于引进的牛要有合格的检疫证明,引进牛时同样也要严格进行检疫,引进后隔离饲养至少半年以上,临床无症状并且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牛才能与健康牛进行混群饲养,带毒的牛坚决不允许进入饲养场;养殖户应该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改善牛群的生活环境;定期进行检查,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牛,坚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彻底净化疾病的根本措施[11]。
目前,针对牛蓝舌病市场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兽医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是对症疗法进行治疗。如磺胺类药物可有效防治患有牛蓝舌病的患病牛发生继发性感染,但患病牛应避免日光照射。当前控制牛蓝舌病非常困难,养殖户应联系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执业兽医,并听取兽医的建议和对策,做出科学合理的处置。此外,养殖户在进行引种时,严禁从有该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种畜、冻精和胚胎。
对于牛蓝舌病的预防,要本着“防大于治”的原则。养殖户要根据自身养殖场的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预防最重要的一点是切断中间宿主的传播和扩散途径。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牛,要坚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牛养殖过程要积极预防此病,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的发展。笔者建议:1)养殖户应向牛群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以此来提高牛群的抵抗力。2)养殖户还应做好养殖场饲养管理,有效地做好免疫规划工作,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牛蓝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针对患病牛或病死牛,养殖户应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禁贩卖。4)养殖户应坚持自繁自养,杜绝引种,如在必须引进种牛时,养殖户应加强检疫检验工作和隔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