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路径与病虫害防治初探

2022-11-27 20:05吴香玲
种子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插条养分造林

吴香玲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百花林场,甘肃 天水 741020)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林业工作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固有思想,保护林业资源,提高育苗与病虫害防治水平。

1 林业育苗中的常用技术

1.1 插条造林技术

插条造林技术会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多用于春秋季育苗阶段。春季气温回暖,冰冻的河流及土壤逐渐解冻,多数树木重生发芽[1],为插条造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秋季树木逐渐枯萎,但土壤中的水分并没有完全散发,此时插条造林能保证苗木养分充足,避免苗木出现冻死现象。

为了增强插条造林的整体效果,育苗前,工作人员需科学控制树龄,尽量选择1~2 年的树木,并对其进行适当的修剪,为插条提供便利的条件。育苗期间,工作人员需科学处理土壤,确保水分及含氧量充足。若水分过少,需做好灌溉工作,并在表面覆土;若水分过多,需适当抽离,避免影响苗木生长。

在选择插条过程中,要细致观察插条顶端是否有顶芽。有顶芽说明插条的植株正处于大量分泌生长素的阶段,成活率较高。插条若半木质或完全木质,在水分、养分输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主要是受林木植株生物性质的影响,可以将水分、养分基于细胞结构从枝条的外部韧皮结构传输到枝条中心,达到较为理想的输送效果。未形成木质特征的枝条外部韧皮结构不成熟,在传输水分、养分方面难以适应育苗要求。选择插条后,应选择适合的方式将无法垂直插在临时收集器皿中的插条收集起来。要按照45°的方向倾斜切割插条底端,增加插条接触水分、养分的面积,为育苗奠定基础。

1.2 栽苗造林技术

相比于其他育苗技术,栽苗造林技术对环境的要求较低,苗木生长状态相对稳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栽苗造林过程中,需选择根系完整的幼苗。这种幼苗防御能力与生长能力较强,自身优势相对明显,对土壤及环境没有过高的要求,后续不需要过多维护,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在运用栽苗造林技术时,工作人员要做好根部处理工作。若整体的种植环境湿度偏低,需对苗木根系浇水,并确保其养分充足,以提高存活率[2]。

1.3 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林业工作中,优点是操作难度与成本较低、成活率高。该技术以存在断枝或断根问题的树木为主要对象进行苗木培育。分殖造林技术最大的难点在于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在育苗准备阶段,工作人员需做好土壤处理工作,确保土壤中水分与养分充足。做好苗木生长阶段的检查工作,确保苗木在每一阶段都能健康生长,同时需控制病虫害,降低育苗损失。

1.4 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技术分为条播造林与散播造林两种方式。条播造林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造林,确保林区内苗木规范排序,该方式操作简单,环节较少。散播造林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对土壤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只适用于大面积播种。在育苗工作中,工作人员需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完成播种后要定期开展除草工作,及时处理多余的枝条,避免其吸收养分,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1.5 容器育苗技术

以往林业育苗工作中采取的育苗容器无法长期维护育苗,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在现代林业育苗工作中,先进的材料及工艺取代了传统的育苗容器,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法国无纺布。这一材料具有较高的环保性,能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但成本较高。工作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整体经济标准,合理选择不同的育苗方法,提高苗木质量。

1.6 母株培养技术

一棵母株能实现诸多幼苗的培育,这是母株育苗的独特优势。育苗之前要仔细检查母株,确保母株不存在病虫害,整体情况比较理想,适合开展扦插育苗。选好母株后,要先优化处理,简单来讲就是消除多余的枝杈,最大限度减少母株对水分、养分的消耗,为育苗成活率提供保障。刚刚发芽的苗木生长能力不足,难以为育苗成活率提供保障。在母株扦插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一定树龄的植株,保障母株具备木质化特点。

2 林业育苗的技术要点

2.1 合理选择育苗基地容器

生长环境会对苗木生长状态产生直接影响。在育苗阶段,工作人员必须合理选择育苗基地,保证基地环境适宜,土壤含水量与养分充足,光照时间较长[3]。通常情况下,苗木的育苗地点与种植地点不同,待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会移植到林区。为了降低运输阶段的损失,应尽量选择与林区相近的基地,并确保交通便利。

育苗之前,工作人员需做好试验工作,了解苗木的生长需求,合理制订育苗计划,确定土地修整时间。选择好育苗基地后,工作人员需合理选择育苗容器。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育苗容器为塑料制品,但这一容器极大程度上违背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苗木根茎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后续的生长状态。在选择育苗容器时,要确保其具有较高的透气性、保水能力及降解能力,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2 做好种子催芽与播种工作

为保证林业育苗工作中苗木成活率,在正式种植前,工作人员需做好催芽与播种工作。选择饱满且健康的种子,提前筛出损伤或干瘪的种子,防止其分食其他健康种子的养分,降低苗木存活率。选择好种子后,工作人员需根据具体情况对种子进行催芽,当种子达到一定的生长状态时,开展播种工作。催芽时,工作人员要根据种子的具体类型及具体要求控制赤霉素的浓度与催芽时长,确保浸泡时间适度[4]。浸泡时间较短,会导致浸泡不充分,无法形成良好的催芽效果;浸泡时间较长,会导致种子受到一定不良影响。必要时,工作人员可加入一些微量元素,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3 合理施肥与消毒

苗木种植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需重点关注苗木生长阶段的养护工作。为了保证苗木有健康的生长环境以及充足的营养元素,工作人员需做好施肥与消毒工作,增强苗木的抗病性,确保苗木健康生长。开展消毒工作的目的是控制病虫害,防止病虫害扩散对苗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工作人员需对苗床进行消杀,确保苗木的生长质量。消杀过程中,工作人员多选择硫酸亚铁,但由于苗木质量及生长状态不同,需科学控制溶液浓度。

2.4 做好育苗管理工作

林业育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苗木的生长状态造成直接影响。为了有效促进苗木生长,在育苗阶段工作人员需构建完备的管理体系,及时清理苗木周围的杂草,做好间苗工作,确保种植密度合理,保证每一棵植株都拥有充足的养分。如果林区内存在生长能力偏低或较为瘦弱的苗木,工作人员需及时追肥。除了常规农家肥外,还需施加微量元素肥料,如氮肥、磷肥。

另外,要做好起苗控制工作。在移植幼苗时,需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性,以免损伤苗木,对苗木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起苗时,要先测量现场的土壤情况,结合苗木根系的具体生长情况规划各个环节,认真记录起苗后苗木的生长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从整体上提高苗木成活率。

3 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构建完备的检测预警机制

病虫害防治是林业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提高苗木的生长质量及生长能力,降低经济损失,提高林业效益。在林业育苗工作中,为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稳定开展,管理人员需构建完备的监测预警机制。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需对整个育苗基地进行全面巡检,了解林区环境以及天气变化的规律,同时要记录好温度、空气湿度,以全面的数据保证预警机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其次,工作人员需了解林区内的林木种类,全面调查不同林木种类可能产生的病虫害问题,掌握不同苗木的病虫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基于科学角度分析病因、发病症状以及病源的传播途径,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与紧急处理方案,尽量将病源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降低经济损失[5]。

再次,工作人员需设计完整的巡查方案,定期开展区域巡查工作,将生成的信息记录在台账中,实时监控苗木的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对病虫害加以控制。

最后,工作人员需与当地的气象检测部门合作,定期通过气象检测部门提供的数据预估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完备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整体防治效果和维护林业利益。

3.2 科学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常采用3 种防治技术,即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不同的防治技术对不同的病虫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需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3.2.1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基于物理学的角度,选择一些外在操作方法对病虫害加以防治与控制的手段。相较于其他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言,物理防治技术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有较高的环保性,并且整体成本相对较低[6],但周期较长、见效慢。物理防治技术多用于病虫害的早期阶段,若病虫害已大规模暴发,则需选择其他防治技术。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有以下4 种。

首先,涂料防治。这一方式是指在树干中下方涂抹石灰浆液体或白色漆液体,借由这两种材料形成有效的防御机制,灭杀存在的致病菌。

其次,灯光诱杀防治。这一方式主要针对有趋光性的昆虫。工作人员可以在林区内安装黑光灯。当黑光灯点燃后,昆虫会自动靠近,进而借由灯光的紫外线对昆虫进行诱杀。

再次,薄膜防治。这一方式与涂料防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区别为在树干表面安装的是塑料薄膜,借由塑料薄膜维持树木根系的湿度以及温度。利用薄膜防治技术防治落叶松,能够有效避免松毛虫对树木的为害。

最后,物理调温。这一方式多用于苗木种植之前,即苗木种子浸泡阶段。工作人员可以利用50 ℃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灭杀种子中的致病菌,从根源处确保种子质量。

3.2.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药物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相比于其他两种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周期短、见效快,但是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不符合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林业育苗以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先采用物理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若这两种技术均不能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再适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时,工作人员需调查病虫害的发病情况以及感染面积,以最低标准设定化学防治的范围与药物浓度。科学控制药物的喷施频率与用量,降低化学防治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3.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对其进行控制的一种防治手段,主要运用生物间的牵制作用。相较于其他两种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成本低、效益高。生物防治技术包括3 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微生物防治、天敌防治以及鸟类防治。

首先,微生物防治。这一方式是指利用细菌以及真菌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若林区内存在马尾松毛虫,工作人员可在林木生长区喷洒白僵菌粉,对马尾松毛虫形成有效压制。

其次,天敌防治。这一方式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例如,天牛是林木生长阶段较为常见的害虫,工作人员可以在林区内引入花绒寄甲虫进行防治。花绒寄甲虫会自动吸附在天牛体内,分食其养分,致其死亡。引入花绒寄甲虫时,工作人员要合理控制数量,避免对苗木造成不良影响。

再次,鸟类防治。这一方式是指向林区引入啄木鸟等鸟类,扩大种子的扩散范围,促进植物生长。

3.3 加强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

当前,在林业育苗与林业管理工作中,虽然衍生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但是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复杂、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了苗木质量,阻碍了生态环境发展,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需加大技术的研发及创新力度,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有效遏制病虫害,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7]。

病虫害会对林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病虫害防治手段会或多或少地破坏生态环境。为了有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形成和谐关系,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需积极主动地引进无公害防治技术。例如,在种植苗木之前,需对苗圃做好通风保湿工作,在育苗阶段需做好翻土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在苗木生长过程中,需根据整体生长状态及时修剪枝叶、施肥除草,遏制病虫害扩散,推动林业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在育苗阶段,管理人员需掌握较多的育苗技术,了解育苗技术要点,合理选择育苗基地与容器,做好技术的创新工作,确保育苗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管理人员需着重关注病虫害防治环节,以多样化的防治手段为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苗木存活率与生长质量,促进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稳步增长。

猜你喜欢
插条养分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杨树扦插育苗中应用试验研究
数字
养分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树木是怎样过冬的
香石竹插条冷库存放时间对生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