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理路
——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2022-11-27 20:14王彦智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制度

王彦智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认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进一步强化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一、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

没有制度就没有政治生活,就没有人类的政治文明。制度内含了特定的指导思想、传承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规定了特定社会的运行规则、预设了自身发展进步的空间等特点,决定了制度在一个国家发展进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指导思想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内含的价值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实现有效扬弃,规则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运转有效且体现出应有的效能,制度自身可否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实现创新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是制度使一个国家的发展“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2](P89-91)。在这一问题上,党始终保有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3](P214)。邓小平同志指出,随着我国制度的逐步完善,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4](P337),“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5](P206)。正是因为如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中,新的制度一定能够最终战胜旧的制度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建立了新制度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只有不断推动制度的改革创新,才能切实解决制度供给不足问题,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制度保障。所以说,“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6](P2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最终结果,也是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属性、制度的改革创新能力及其最终体现出的效能。有鉴于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制度的顶层设计并重,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大力激发制度的效能。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不仅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是分不开的。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到:“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7](P119)

从制度建设的视角而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史,也就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百年奋斗史。同时,我们也无须讳言,在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之前,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涵并不是完全清楚的。正是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括根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统领着这个制度的坚持、巩固、完善和发展。包括基本制度,主要由政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7 个制度构成。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础,是实现根本制度的制度支撑。包括重要制度,也就是在根本制度框架下,附着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基础上的其他制度,主要由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项具体制度构成。这些重要的具体制度,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方面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目标、重点、方法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方面不仅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深远影响未来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而且反复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8](P26)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会议上均强调坚定制度自信问题。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全景式地展示了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底气。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核心内涵

自信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实践证明,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社会主体通过社会实践结果逐步去感知、体认并最终内化为自身心理的自觉行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P413)但是,一方面,“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0](P364),社会主义必定要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而成长壮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探索实践中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在重大问题上发生颠覆性错误。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溃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以“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论调甚嚣尘上。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不仅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进入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趁势而上,锐意进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依旧处于低潮的事实并未完全改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事实和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远未完善定型。

在此背景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前提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从理论上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发展的理论品质;从历史实践上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留给我们的历史性结论[11]。

其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如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在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出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结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形成上不仅早于经济制度和其他重要制度,而且,政治制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一旦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其他制度必定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12](P288),核心是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自信与坚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发生颠覆性错误,也才能保证其他制度的有效运行并不断完善发展。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大的制度体系,相应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是由经济制度自信、政治制度自信、文化制度自信、社会制度自信、生态文明制度自信等组成的制度自信体系”[13],需要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实效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再次,高度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4]。全国各族人民对此感同身受。在此背景下,“中国模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制度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赞誉。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艰难时刻,我国续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这是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和现实逻辑。

最后,充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信心。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内心的自信是可变的。要想使其自信持续下去,除了制度自身要持续地体现出优势,迸发出应有的效能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还须体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在这一问题上,《决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明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更加光明。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要旨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已经走过了百年辉煌,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物质基础、精神力量,现在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如何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基,是坚持、巩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首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政治前提。制度从来不是僵硬的存在,而是承载了指导思想、内含了核心价值、传承了本国优秀文化的活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正确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1]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5](P534)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只有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因素,因事而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飞跃,切实体现出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才能让中国人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守得住。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7](P89),是党百年奋斗最重要的经验。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就没有制度十三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没有制度的改革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团结带领下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才能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到建国100周年之时建设成为更加成熟定型且具有重要国际借鉴价值的先进制度。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将全国14亿人民团结、组织动员起来投身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潮中来,以党的自身优势引领和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先进制度的保障下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梦想。

再次,立足中国实际创新发展,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重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制度滞后性的特点决定了世界上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永远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因此,对待制度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态度去审视,精要之处在于坚持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总结提炼,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和发展”[7](P128)。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方面,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从我国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实践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方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为有效地解决中国问题,才能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从心理上认同制度,在行动上坚守制度。另一方面,在执行制度的前提下,绝不固步自封,及时革除不合时宜的某些制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制度的改革创新,把被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提升为制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步走向更加成熟定型。

最后,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落脚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归根结底是要内化为全国人民高度的心理认同和行动自觉。实现这一目标,既要靠制度自身优势与效能的呈现,也要靠理论上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 年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还没有完全解决“挨骂”的问题。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价值、设计、优势、发展等,解决制度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切实体现出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宣传、文化、教育部门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7](P310),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内容,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导思想、内涵价值、制度设计、制度优势和制度发展等广为人民知晓,让制度自信的信念埋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之中。

我们深信,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进一步呈现和治理效能的进一步迸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一定会更为坚实,为世界不仅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更会贡献中国制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