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铃,宗杨涛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我们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继承伟大建党精神并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素材。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精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诞生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神坐标”,在领悟精神力量中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担当精神,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孕育了一批伟大精神,是党百年精神谱系发展的基础,主要特点是爱国救亡、不惧牺牲、英勇战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精神,是党对革命战争年代精神谱系的传承,主要特点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和赓续中国革命精神,传承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主要特点是自强不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铸造了新时代党的精神,传承和发展了党的精神谱系,主要特点是追求卓越、自信自强、勇于创新。
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与当下培育青年学生革命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百年革命精神的创新之举,也是新时代环境下的应然之策,其意义十分重大。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正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满足国家对“德技兼修”技能人才的要求,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思想、有政治觉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必须要有所作为。要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形成一整套包括理念、内容、模式、方式、手段等在内的现代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丰富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成效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在物质层面获得极大改善,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开始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遭到冲击。高职校园中“佛系青年”“躺平青年”越来越多,面对各种压力,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上消极堕落,沉迷于网络,学习上迷茫,缺乏理想追求。高职在校生大都是00后,思想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力量,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复兴大业的生力军,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很多人正值青壮年时期,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段,他们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可见,中国的发展前景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和人生机遇,大部分高职学生将全程参与到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并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因此,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强国战略,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之举,意义重大。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的“第一堂课”,对帮助学生步入大学生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推动新生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并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必须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目前,高职新生普遍都是“00后”,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刚步入大学校园,对未来校园生活充满了憧憬。因此,制订入学教育方案和计划时更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新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入学教育的实施方案,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其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党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学生亲临现场,感受地方红色文化,引导学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播放主旋律题材电影、纪录片、召开主题班会等多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从而更深刻地进行思考与领悟,自觉将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融入个人发展中。
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思政课堂作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其主阵地作用,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理论认识和情感共鸣,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
积极探索思政课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年革命史融入“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公共课程,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授课模式,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短视频、纪录片、图片和真实史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的前因后果及革命先辈们的伟大功绩。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演讲、辩论、讲党史故事等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质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其他课程育人价值,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4]。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育人”元素,就是对古训的积极践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大多是专业课,专业课不仅要有专业内容,也有育人职责,将思政元素向专业课渗透,根据各类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与授课对象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适时链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党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优良作风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中,紧扣学生思想实际,激励他们掌握过硬本领,承担强国重任。
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积极正面的校园文化能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是现实的需求,更是教育的使命担当。从现实情况来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养相对比较薄弱,而当前一些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人文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势必会限制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校内营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环境,烘托爱国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爱拼搏、勇担当的良好品质。可以通过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校园活动建设融合,开展宣扬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的讲座,进行革命历史的熏陶。同时,还应走出书本,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们前往瞻仰参观,这可以加深对革命先烈事迹的认识,更好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理论的学习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髓,在实践中践行百年革命精神,通过自身行为规范带动周围,并将百年革命精神发扬光大,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涵养学生精神境界。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优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帮扶。利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深入农村和社区,服务当地居民。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宣传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等事迹典型,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期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崇尚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思政教育素材具有丰富的内涵,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学生思政教育,贯穿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这个尝试是科学的,可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