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阳 福建师范大学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兴起、文物收藏热度的高涨,加之美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漆缮这一传统手工艺。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古代器物都多少有所残缺,而大量的残器涌入收藏市场,就带动了残件修复的发展。另一方面,不管是收藏的古董,还是日常使用的器物,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东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物件,而是注入情感的有温度的“伙伴”。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人们修补器物的目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而是表现为一种“惜物”的精神理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完整”才是美,“破碎”是不完美的,而随着美学教育的普及、人们审美的转变,残缺美也开始被更多人所接受。通过漆缮修复的器物也在碎片与整体、人与器物之间构建了一种新的联系。
漆缮包括金缮、银缮、单色塑髹、大漆塑髹、堆漆磨显等,也有用漆缮与锔瓷相结合来进行修复的。
漆缮修复更多的是与器物本身的气质相吻合,根据器物的不同气质选择不同的漆,依形就势。其实自然是最难的,都是为了能够呈现不经意间的自然美感。比起创作,漆缮往往不会加入太多手艺人自身的想法,因为不能掩盖住器物本身的美,不能喧宾夺主,要让修复的部分与器物更加契合。所以在颜色的选择上,究竟是用金缮还是银缮,或者是别的什么颜色、手法,也是非常讲究的。
根据修复的目的和原则来划分,国内古陶瓷修复一般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修复理念各有特色,考古修复要求修复部分与原物有所差别,追求客观真实性;展览修复要求“远看完美、近看有别”,要求修复之处和未修复之处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商业修复则要求把残缺的陶瓷修复得完好如初,要全面还原古陶瓷的造型、釉色、纹样的原始特征,以让人难以辨别为标准。[1]
金缮符合国际修复的三大原则:可识别、可逆转、最小介入。可逆转性是指,我们当下可能技术有限,只能使用某种方式修复,而若干年后出现了更好的修复方式时,在不破坏瓷器表面的情况下,还可以把它还原到最初的破损程度,而用更好的方式进行修复。而有的修复方式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多次的伤害,这样的方法就不太科学。最小介入,指只把残缺的部分粘合起来,不会影响到其他完好的部分。
随着漆缮在当代的发展演变,受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机遇与挑战是相辅相成的。艺人们也开始尝试一些脱离单纯修复范畴的自由创作,或者会想到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比如3D打印技术。因为随着这些年的钻研、沉淀,艺人们的技艺已经很娴熟了,所以要想开始有一些提升,借助不一样的材料、技术作为媒介,嫁接、重构,最后生成自己的作品,跳脱出来,不是为了去修复,而是想做出蕴含自己从业多年的感受、深层次语言符号的作品。跳脱出原有的那种框架,可以说就不是单纯的修复了,而是借助这些东西去把它重构,创作成一件作品。
漆缮工艺能在近些年收获较多的关注,这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当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审美多元化有着很大关系。
随着“国潮”“收藏热”“博物馆热”“茶文化”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也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有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他们从小接受的美学教育比起老一辈更加完善与丰富,审美品位在不断提高。这些传统的器物滋养了我们的文化,如果有一个开放的渠道,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参与进来。
当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常常希望有能够表达自己个性的方式,有独属于自己的领域标识。这也促使各种私人订制的兴起,如希望在茶壶、茶杯上做一些独属于自己的标志,所以用锔瓷的手法打造一个标志或者使用漆缮绘制一个特别的图案,也成为消费者选择这一技艺的原因。
漆缮工艺费工费时,能消费这一工艺品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漆缮、锔瓷面对的客户大部分还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虽然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感兴趣,但目前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要想使一种工艺一直传承发展下去,并且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本身知道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就不是特别多,又没有广泛宣传的渠道,导致漆缮这项技艺推广不出去,就算有人对此感兴趣也不知道如何接触到它,或者根本无从了解它。当前漆缮的手工艺人主要还是靠微信朋友圈与老客户带新客户的方式来宣传与销售,还需要寻找更加广阔且有效的宣传途径。
不过现在已经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进来,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高,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推崇古代工匠的智慧,对“新事物”接受度比较高,也更喜欢有个性的器物及装饰手法。
国内博物馆较少看到有漆缮的展品,国外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等,尤其在日本,很多瓷器上面多多少少都有用到金缮或者锔瓷。而国内博物馆的藏品修复基本上是用石膏,因为石膏的还原性对博物馆的展示是非常便捷的,把原有的形状修复还原之后,如果还需要再脱掉也是很容易的。因为石膏溶于水,很容易就能够把它剥离,也算是最小的介入、可逆转,同时也是可识别的,符合国际修复三大原则。但是国内博物馆中见不到漆缮展品的话,大众了解漆缮这一技艺的渠道就变得更有限了。
天然生漆对我们人体没有任何的不利影响,并且耐酸、耐腐、耐高温,所以当下修复的首选还是使用大漆修复。但现在有些人使用工业胶、502胶、AB胶等化学黏合剂来冒充修复,这种修复过的器物是无法日常使用的,因为一旦遇到高温,里面的很多有害化学物质就会挥发出来,对身体不利。大漆修复能让器物回归生活,还原它们本身的功能性。比起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黏合剂,修完了却不敢用,漆缮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大部分漆缮艺人学习漆缮这门手艺是出于喜欢,但是任何的东西光靠热爱是不行的,需要创造出效益来,要能养活自己。如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能养活自己,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同时,手工艺人也在思考随着未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会让很多人觉得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是完全脱离的。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手工艺必然会受到一些冲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要不断地交流融合,最后变成一个当下的东西。
不管是对未来的市场,还是对未来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大部分漆缮艺人还是持有乐观态度的,并且相信这门技艺或者说本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好。传统手工艺人也开始用更积极开放的态度拥抱未来。当然,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之时,在吸取别的国家、民族的精华时,自己民族的文化也需要保持相对独立的个性。
漆缮工艺的兴起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其是在当代物质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惜物”“惜福”“简朴”“随缘”理念的回归。作为新兴的、充满活力的手工艺项目,它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只能静待时光的校验。[2]
我们一直倡导留住民间工艺,留住我们的文化生存空间,留住那些民间文化的精神,留住手工艺人的手艺。比起将传统工艺品仅仅停留在橱窗中展示,更深层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3],让它们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
(转载自《名家名作》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