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婷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 252000
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不断发展,鸡相较于其他畜禽具有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选择通过养鸡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但随着鸡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多、鸡群转运的逐渐频繁,鸡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鸡痘病,每年8-11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这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鸡痘的病原为鸡痘病毒,是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成员之一,病毒粒子由蛋白质外壳和双链DNA 核酸构成,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结构,外观呈砖型,直径为250~360 nm[1]。在患病部位的皮肤、黏膜或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中均可以观察到包涵体。该病毒对环境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患病鸡黏膜溃疡灶、体表脱落的结痂中的病毒进入环境后可存活数月并保持感染能力,阳光直射、干燥环境都不能杀灭该病毒,但2%氢氧化钠、10%冰醋酸10 min 内就能够将鸡痘病毒杀灭。
鸡痘病毒主要侵害30日龄以上的鸡只[2],肉鸡多在30~42日龄发病,蛋鸡以70日龄至开产前的发病率最高,也有的患病鸡在7日龄就被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近几年小日龄鸡群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病毒除能感染鸡外,对火鸡、鹅、鸭、鸽也有一定的感染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节发病率最高,秋季以皮肤型病例居多,冬季以白喉型病例居多,夏季主要侵害肉用仔鸡。患病鸡和带毒鸡的羽毛、干燥的痂皮中均有鸡痘病毒,且容易污染环境,健康鸡只接触后,病毒可以通过眼睛、上呼吸道、口腔黏膜等方式进入体内,造成感染。蚊虫在本病的传播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蚊虫叮咬或机械性因素造成体表皮肤破损也都能够造成本病的传播。除此之外,饲养管理条件也和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当日粮中缺少必需的维生素、卫生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大时都容易引发鸡痘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将鸡痘分为3 种类型,即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
雏鸡感染本病时多呈皮肤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鸡冠、肉垂、嘴角和眼睑有结节,部分小结节可融合成为大块结节。产蛋鸡患病除有以上症状外还伴有产蛋量暂时下降。随着病程的延长,结节可逐渐转变为红色丘疹,体积变大,丘疹会从红色变为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凹凸不平。该类型的鸡痘死亡率较低,但对生产性能有较大影响。
也称为黏膜型,发病初期患病鸡的口腔、气管、咽喉处的黏膜有炎性反应,而后出现黄白色的小型结节,随着病程延长,结节不断扩大,最终形成黄白色纤维素性假膜,对患病鸡的进食产生影响,导致鸡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窒息、死亡。
是指皮肤型和白喉型鸡痘同时发生,同时可能伴发结膜炎、眼鼻流出炎性分泌物等症状,病情通常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以进行初步判断,但单纯的白喉型鸡痘与鼻炎的症状相类似,应注意鉴别诊断。可以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血液凝集试验、中和试验、PCR 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患病鸡确诊后应立刻进行隔离,对呼吸道症状严重的鸡应予以淘汰,对其使用过的鸡舍及生产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治疗时可采取对症疗法,皮肤型患病鸡可用镊子将痘痂剥离后涂抹碘酊、紫药水等药物,白喉型患病鸡则用镊子将黏膜上的假膜剥离后取出,并用高锰酸钾冲洗,涂抹碘甘油。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在饲料中添加0.2%土霉素,或使用中草药提升鸡群的免疫力。
鸡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免疫接种,在夏秋季节购入鸡雏时,应在15 d 内进行免疫。免疫方法可分为刺种法和毛囊法,其中毛囊法主要用于蛋鸡和种鸡的免疫[3];刺种法是指将疫苗按说明稀释后用刺种针蘸取后刺种于翅内翼摸三角区无血管部位,由内向外刺种;毛囊接种法则是用单头刺种针蘸取疫苗后涂擦在颈背部、腿外侧的毛囊上。需要注意的是,鸡痘疫苗一般不使用饮水、滴鼻点眼、喷雾或注射的方式进行免疫,效果较差。
除免疫接种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在夏季,应做好防蚊杀虫工作,减少因蚊虫叮咬造成的鸡痘病传播。及时清理鸡舍中的污物,定期进行环境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配置营养均衡的日粮,以提升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