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强
河北省张北县油篓沟镇镇政府,河北张北 076450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猪养殖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各类传染性疾病接连不断地发生。猪伪狂犬病(或者称阿氏病)呈散发流行趋势,成为制约张北县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猪传染性疾病之一。该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一旦出现该类疾病,后期很难根除。该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各类猪群均易感,尤其对仔猪的危害巨大,仔猪感染该病后死亡率极高,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仔猪伪狂犬病的诊治与预防极为重要。
伪狂犬病毒(PRV)是一种线性双股DNA 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毒的表面覆有囊膜和纤突[1]。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较强,正常环境下可在物体表面及液体中存活7 d左右,在被病毒污染的猪舍中可存活更长时间,通常为1 个月以上,其对酸性和碱性环境不敏感,在pH 4~9 的环境中仍可保持活性,但其对腐败制剂较为敏感,使用火碱、醛、季铵盐类等可以有效杀灭该病毒,该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性制剂也较为敏感,PRV 有一定的耐热抗性,在55~60 ℃的环境中需要30~50 min 才能将其灭活,当温度达到80 ℃时需要3 min 灭活。
猪伪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猪,隐性带毒猪和带毒的鼠类等也可以传播该病,该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配种以及空气等多种途径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特性,但在春、冬等气候寒冷的季节和产仔旺季发生率更高。其中,最危险的是隐性感染的猪以及所产的仔猪,这类猪群可以长期携带病毒并向外界排毒,造成长期的流行,难以根除。该病对仔猪的危害最大,但随着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尤其是1 周龄以内的仔猪应重点关注,感染该病后死亡率几乎为100%,2 周龄内的仔猪,感染该病后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发病率可达100%,到3~4 周龄发病率则下降至50%。该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2~6 d,年龄越小的仔猪发病越快,最短36 h 即可发病。
哺乳期的仔猪感染该病后发病突然,通常出生后第1 天无任何症状表现,但第2 天就突然发病,有昏睡、腹泻、呕吐等症状以及明显的神经症状,可见有的仔猪后肢麻痹、肌肉震颤、角弓反张或者转圈等,仔猪的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 ℃[1],多数患病仔猪在出现神经症状后1~2 d 内即会死亡,病程较短,死亡速度快,猪群发病后3~4 d 死亡率明显上升,甚至出现全窝死亡的情况,有少数耐过仔猪经过2~3 周可病愈,但后遗症明显,出现严重的营养发育不良、走路不稳等症状。
断奶仔猪感染该病后同样表现为高热、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但较哺乳期的神经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呼吸紧促等,个别患猪表现为共济失调,后肢呈划水状等神经症状,死亡率降低。耐过猪同样有偏瘫、生长不良等后遗症。
剖检病死仔猪可见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肿大、充血;脑膜出现水肿、充血,并且脑脊液较多;肝脏有大量坏死点,颜色呈灰白色;小肠病变明显,充血、肠黏膜褶皱、浆膜发黄、并有黏液附着,部分肠段出现套叠[2]。
主要包括血清抗体测定和家兔接种试验2 种,使用试剂盒检测病猪的血清抗体是否为阳性可以确诊该病,或者将病死猪的脑组织等制备成接种液,皮下注射健康的家兔,每天观测家兔的体温变化,若2 d 后家兔出现体温升高到41~42 ℃,并伴有呼吸困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接种3 d后注射部位出现奇痒,接种4 d 后家兔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后死亡,则可诊断为猪伪狂犬病毒。
对于猪伪狂犬病尚未出现特效药物,成年猪多可自行耐过,但仔猪的耐受力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往往来不及治疗就开始大批量死亡。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更为重要。
对于空怀母猪在配种前4 周可以进行伪狂犬病活疫苗接种;怀孕母猪产前30 d 接种2 mL/头份;7日龄仔猪可进行首次免疫,剂量为1 mL/头份,到70~80日龄时可进行二次免疫;若场内有病猪出现,可以对妊娠母猪和未发病的仔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剂量同上。
做好场内的清洁、消毒工作,阻断病毒的传播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猪场内外可用3%火碱溶液消毒,也可使用0.3%过氧乙酸进行带猪消毒,及时清理剩饲料、粪便等,防止病毒滋生,确保圈舍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加强灭鼠工作,防止鼠类将携带的病毒传播进猪场,最好根据场内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灭鼠工作。加强引种防护,避免引入阳性生猪,引种后最少隔离观察1 个月,通过血清学检测呈阴性后才可进行混饲。最后,还应加强场内猪群的血清学监测,及时淘汰隐性感染猪和患病耐过的猪群,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3]。
仔猪伪狂犬病死亡率极高,给养殖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应重视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工作,谨慎引种,科学接种疫苗,加强生物安全防控,严禁犬猫等动物出入,加强灭鼠工作,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