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张安礼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安徽怀远 233499)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曾做过短期的漆园小吏,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辘辘饥肠而垂钓于濮水,还与弟子到山上砍樵换粮,编织过草鞋,更有断炊借米下锅之急,尽管潦倒如此,但其仍然拒不接受楚王重金封相的大任。庄子虽身份卑微,却心怀远志,放眼天下。庄子实在是一位有思想的清廉之士。
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亦称《南华经》)一书中。这本书用庄子的话说,尽是“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下注仅标篇目)。通篇文字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智慧渊博。庄子的思想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邃而宏远,而其淡泊名利的清廉思想更是丰富而深刻,影响巨大。
具备清廉思想,能够廉洁从政,可以说是对古今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惩治腐败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1〕16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2〕163因此说,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下简称“三不”)的体制机制非常及时、非常关键。新时期,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风,深刻挖掘、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对快速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庄子的清廉思想主要表现为其对财物的轻视、权位的蔑视以及对贫困理念的特殊解读等几个方面。庄子表达其思想的方式较有特色,就是通过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委婉而曲折地表达出来。许多寓言故事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陷入深思;文字幽默而含蓄,批判又入木三分。小寓言故事蕴含人生哲学大道理。
庄子家境贫寒,几乎终身布衣。在古代,读书人不当官,就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可以想象其生活的贫困程度。据《庄子》记载: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从这则寓言可见,庄子断炊了,需要借粟下锅。庄子生活很拮据、很贫穷的事实自不待言,但是对待贫穷又是什么态度呢?庄周用“车辙鲋鱼求水”的故事,既幽默、讽刺而又体现了庄子的涵养,即不因一时之困而卑躬屈膝。试想,鲋鱼在车辙里仅需“斗升水”即可活命,但是如果等到游说吴越之王、开渠引来西江水之后,鲋鱼早就渴死了。庄周以贷粟于监河侯之寓言,直接表明自己生活的贫困,间接说明求助于人是困难的。同时又从政治层面赤裸裸地揭露了统治者们的虚伪、残忍。
庄子衣食不足,难以维持温饱。但是,庄子人穷志不短,那么他又是怎么看待金钱财富的呢?《庄子》又载: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王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列御寇》)
生活过得好一些,官当得大一点,也无可非议。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但是,如果通过卑劣的手段而获取财富与权位,实为人类所不齿。孔子也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庄子更是嗤之以鼻。由寓言可见,庄子重视的是精神修养,他极端鄙视毫无廉耻的、单纯的“拜金主义者”。
人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对待生活贫富、贵贱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精神追求。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低劣,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失败。庄子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境界崇高。
庄子是一位读书人,具备入仕的基本条件。但是,据相关资料分析,除了短暂任职漆园吏,庄子就再没有踏入官场的记录。庄子不当官,并不是没有当官的门路。从《史记》《庄子》等资料的零碎记载看,在他一生中有几次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再从庄子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分析,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顺应潮流”走上了为官之路。因为“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为了扩张领土,夺取霸主地位需要人才,像庄子这样富有才华的士人,又周游去过列国,成为统治阶级网络拉拢的对象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庄子能仕而不仕,是自愿放弃仕途的”〔3〕。据《庄子》记载: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秋水》)
庄子自己辞却楚王的礼聘,不肯为相,他的理由是“无污我”,“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所要求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以快吾志)。这里有某些消极反抗的因素〔4〕。但是,庄子不愿当官并且鄙视权位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相似的例子还有,《庄子》记载: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
“相”是什么职位?朝中大臣,文官级别最高。但在庄子眼里呢?梁国的相位,就是一只死老鼠而已。庄子蔑视权位,嘲讽惠子,拒不入仕。同时,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他乐于过清贫的生活,而不愿与昏庸无道者合作,最终得以保全其清廉的人格。可以说,庄子把功名利禄统统抛进了垃圾堆。
庄子以高度清廉的人格来鄙弃世俗的利欲之心。可以说,崇尚无为和逍遥,是庄子生存哲学的重心。上述寓言中,庄子对于曹商使秦的无耻和惠施相梁时的丑态,做了辛辣而幽默的嘲讽,体现了中国古代有志气、有道德、有骨气的文人对于高尚人格境界的追求以及对淳朴、清廉而又自然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庄子虽然生逢乱世,食不果腹,却欲超越众生的人生理想。庄子虽“贫困”,但对贫困的解读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根据《庄子》记载: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庄子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脚穿绑着麻绳的草鞋。对于庄子的衣履不整,魏王认为是“惫”,而庄子自己则认为是“贫”。“贫”与“惫”的辩论,表现了庄子埋藏于心灵深处的“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
一个人如果物质上非常贫困,应该说就是清廉了。不清廉,用现代话说就是贪污。庄子提倡清廉是毋庸置疑的,《庄子》书中论述颇多。同时书中还在文字史上,第一次将“贪”“污”两个字连用。“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秋水》)。凡事不完全借助于他人,也不完全自食其力,同时也不单纯鄙夷贪婪和污秽。
通过“贪污”语境分析,古今语义的关联性还是很大的。庄子最高的境界就是逍遥游,只有释放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无风则不得行,故其逍遥有待于风。推之世上一般人,或必有富贵而后快,或必有名誉而后快,或必有爱情而后快,是其逍遥有待于富贵、名誉、或爱情也。”〔5〕庄子追求的逍遥、清净是无任何条件的。他坚定地反对人被外物所役使,但是为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在自食其力还困难的情况下,庄子并不反对求助他人,并不鄙夷占有(贪污)生活必备之物品。这里“贪污”的运用完全符合道家倡行的清净无为、忘我无欲、顺其自然之清廉的生活理念。
庄子甘于清廉、不愿出仕、生活贫困、淡泊名利,就连死亡也无所畏惧,淡然赴之。《庄子》有言:“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列御寇》)。这就是大德之庄子。生,勤俭节约;死,反对厚葬,一生清廉,自始至终。
为人清廉,是其廉洁从政的基本条件。庄子就认为入仕廉洁就不需要仁义道德的束缚。而今,党员干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廉洁从政,自然也不需要包括“三不”机制在内的监督体制的构建。然而,现实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富裕了,人们交往的功利色彩也逐步强化了。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无序竞争在加剧,突破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攫取官位名利的人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在党员干部中弘扬清廉思想,加强廉政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下,借助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东风,认真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对于构建“三不”机制体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6〕庄子甘于清廉、乐于清廉,无视名利、权位完全是发自其内心的。因此学习庄子清廉思想,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要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理智对待身外之物——名利。
庄子批判为名为利的思想行为。他认为人的本性不该被外在的、所谓身外之物所迷惑、所左右。他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就是说,尧舜禹三代以来,人们都是刻意以各种外在的物质利益去改变人的本性。换句话说,不管什么人,因为外物的诱惑,已经很难坚守自己清廉的本性,而不同程度地做人格的变异。这正所谓“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看来,不顾道德良心的约束,专营名利的思想行为自古已然了。因此,庄子清廉思想主要表现在,要加强自我内心修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善良的道德固守内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其名篇《岳阳楼记》中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其本性不因外物所动的清静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缮性》)。独立自处而返回自然的本性。而对古人之不顾廉耻,钻营荣华高位者,庄子批判道:“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缮性》)。让横流的物欲丧失自己,本性迷失于世俗,这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本末倒置了。
庄子的清廉就是不迷失本性。这就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启示。当下的反腐倡廉,“只要从正己修身做起,时时勤于自省,处处自觉自律,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党员干部才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7〕96做官时刻反省为官的初心,就不想贪腐了;做官时刻记起清廉,就不愿意贪腐了;为官不清廉,想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不敢贪腐了。正所谓“私德的疏忽,贪欲的泛滥,自律的松懈,足以让政德沦丧,让政治生命终结”〔7〕9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生在世,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利益的问题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此外,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们成名升职的路径也日益多元化。基于此,为官者要学习选择,学会选择,懂得放弃。道理看似简单,但是翻开历史看看,从古至今,很多人却在清廉的反面——贪腐上栽了跟头,甚至于丢了性命。南北朝的石崇,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张闾,明朝的严嵩、刘瑾、王振,清朝的和珅,近代形形色色的贪腐人员更是不可胜数。他们没有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财富、权位,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庄子的清廉思想,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廉政建设尤为重要。“要恪守廉洁的职业操守,就要拥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主动消灭自身的贪婪欲望,做到‘对不义之财不动心,对法外之求不动心,对非分之想不动心’。”〔7〕95特别是身居要职的官员,不要眼中只有“富贵”,一切只为“富贵”。要学习研究庄子的清廉思想,轻名利、轻富贵的优良品质,砥砺自己的品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改造和完善自己。
客观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领导干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能洁身自好,甚至能态度坚决地主动抵制物质的金钱的引诱、腐蚀并积极开展斗争,守住自己的道德阵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一些职务升迁或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实际情况,思想上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有的干部无视党纪国法,“取财不义无道”,更有甚者主动索贿、贪污、买官卖官。然而,所谓“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2〕165,放松自我教育,不守法纪,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法律的严惩。
庄子的淡化名利权位之清廉思想,发自内心的灵魂深处。学习庄子就必须从自我做起,因此“强调领导干部自我教育,目的在于使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把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廉洁从政自我教育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转变作风、拒腐防变的根本途径,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8〕。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种讲法,看似消极却是实事求是。现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吃穿已经不是问题了。而在庄子时代吃饱饭、吃好饭,有衣穿、穿好衣是人生首要的追求。吃不饱、穿不暖是贫穷的表现,喝酒吃肉、穿绫罗绸缎、当大官是富贵的象征。但是,不管是两千年前的庄子时代,还是物质财富非常丰富的当下社会,追求物质的心态理想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物质的贫乏和生活的穷困,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与操守的高尚与否。庄子淡泊名利,以免人被物被名所累,他“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9〕。
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人们“可以在汲取《南华经》中无心无情生活态度中淡化物欲的观念,摆正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反对纵欲主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倡导高雅、文明、舒适的精神生活,从而安顿由物欲所制约的躁动不安的心灵”〔10〕。学习庄子清廉思想,借鉴庄子淡泊宁静的生活观念,淡化对于名利、权位的追求;践行庄子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淳朴观念和逍遥游的美好理想。从而引导人们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减轻因欲望过高、求之不得而带来的精神痛苦。这对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党员干部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就是庄子所说的“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在宥》)。欲念是无穷的,满足是有限的,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庄子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庄子用两种动物做比喻,它们只需要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无更多奢求,便可以保全身体,以尽天年。人类莫不如此。“在生活态度上,庄子是顺其自然的。他认为如果一心一意去算计人家,必然会导致物物相残的后果。”〔11〕
因此,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名利权位思想,时刻牢记庄子的清廉思想,防患于未然。《庄子》载: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持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悟,子为齑粉矣!”(《列御寇》)
这则寓言讲述了“龙颌取珠”必然遭殃的道理。庄子这则寓言意在从侧面提醒世人“福祸相依”,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能果断收手接下来就可能会遭殃。就是说,即使有利可图也让人“不敢腐”。
因此,身处要职的官位要时刻警惕外部金钱物质的诱惑,处处慎思,事事笃行,防微杜渐,防范廉政风险。陈毅元帅《手莫伸》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脱逃。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目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理想日趋多样化,在某些领域不廉政不廉洁的问题还很突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道德天平失衡,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
人活一世,难免坎坎坷坷、沉沉浮浮。人的一生非常短暂,都希望过得精彩一些。关键的是,假如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了解人生意义的所在,像庄子般逍遥自在,就能用心去享受一点一滴、一分一秒的生活所给予的快乐。虽然,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或者乐意过艰苦日子,但如果用不义的、卑劣的、不正当的手段去攫取“富贵”却是可耻的,那么,对君子而言,则不妨学学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淡名利权势,清廉乐观,独善其身,以此来换取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慰藉。可惜,面对纷繁多彩的物质世界,很多人已经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庄子之时,以及其后历朝历代官吏贪污腐败、为官不廉的案例比比皆是。当今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复杂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贪腐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近些年,由于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贪腐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是干部队伍中,前腐后继,明里不贪、暗里腐,即所谓“不收手”的现象,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可以说,“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影响恶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尽管反腐败斗争业已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仍然不能低估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反腐倡廉是长期的,必须常抓不懈。当今的为官者,如果不能做到庄子般的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不能主动做到拒腐防变,那么建立健全相应的惩戒机制实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构建“三不机制”,首先,必须强化正风肃纪、严明纪律,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使敢于违纪贪腐的领导干部心存戒惧并付出代价,以至于“不敢腐”。“实现不敢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只要谁敢搞腐败,就必须付出代价。”〔1〕166其次,必须健全制度体系,把篱笆扎紧,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大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迫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再次,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灵魂深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最终自我实现“不想腐”。总之,建立“三不机制”,要求通过严厉治腐惩贪、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思想教育等多项措施,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关键在治,治是根本,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有力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13〕当下,建立“三不机制”,是新时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目标要求。
在全国兴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庄子》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人在与庄子对话中可以汲取其丰富的人生智慧。深入研究庄子的思想理论,挖掘并批判地继承庄子清廉思想的深刻内涵,对构建“三不”机制体制,促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