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树杰,史晓娜,周 冰
益气聪明汤具有补中益气、升举清阳、疏风散热的功效,善于治疗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风热上扰、眩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老十针”是由王乐亭教授首创,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之功效。马华教授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教研工作40余年,山西省卫生健康委获准成立“山西省名中医马华工作室”。马华教授临床谨守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病机,联合运用治疗各类疑难病症,每获良效。现将马华教授采用益气聪明汤联合“老十针”的异病同治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益气聪明汤出自李杲《东垣试效方》,“益气”即补中益气,“聪明”即耳聪目明。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葛根、蔓荆子、升麻升发清阳之气,白芍养血敛阴,黄柏补肾坚阴。诸药合用,可益气升阳、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王乐亭教授根据补中益气汤方义创立“老十针”,意在补脾胃后天之本,益气血生化之源,即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上脘、气海、下脘、中脘等10个穴位。方中足三里、中脘为主穴,足三里为六腑下合穴之一,泻则降逆化浊,补则益气升清;上脘、中脘、下脘统称三脘穴,与天枢穴共取可调理脾胃、消化水谷;气海温补下元;内关穴可调畅全身气机。全方穴证契合,构思巧妙,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疾病。
2.1 益气聪明汤
2.1.1 益气聪明汤治疗眩晕 顾伟等[1]选取70例颈性眩晕气血亏虚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益气聪明汤,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确切,可能与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有关。邱坤文等[2]将110例颈性眩晕气血亏虚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金榜等[3]将9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益气聪明汤治疗,连续服用2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疗效确切,临床症状减轻明显,且血流速度改善明显。周润津等[4]系统评价了针灸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针灸。
2.1.2 益气聪明汤治疗耳鸣 何迎春认为,耳鸣病机主要是清气不升,治疗从“升清气”出发,常用益气健脾、升举清阳治疗方法,方药多用益气聪明汤加减,屡获良效[5]。张炳厚认为耳鸣常见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治疗应以脾健益气、升阳通窍的益气聪明汤灵活加减[6]。朱海涛[7]对50例脾胃虚弱型耳鸣病人用益气聪明汤加减进行为期2个月的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邹昆等[8]以益气聪明汤合通气散再配以子午流注纳甲法针灸[远端取穴分为两组,肾俞(双)、太溪(双)、肝俞(双)为一组,肾俞(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再取患侧的听会、翳风、耳门、听宫(每次取两穴位,交替取用),耳周穴位针刺重手法强刺激针感宜传导到耳底或耳周,远端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以补法,得气后用2 cm艾条套在针柄上予以温针灸,灸1~3壮(壮数视病人病情而定),每次留针 30 min,每日1次,以益气升阳开窍、疏肝滋肾,治疗耳鸣疗效满意。
2.1.3 益气聪明汤治疗眼科疾病 陈安颖[9]研究表明,萘敏维滴眼液联合益气聪明汤治疗无眼部疾患儿童频繁瞬目疗效显著。张凤梅等[10]将60例干眼症脾胃气虚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童毅等[11]研究表明,益气聪明汤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满意。赵凡等[12]用益气明目汤加减治疗视疲劳,疗效良好。
2.2 “老十针” 徐因等[13]将9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老十针”配合调神穴针灸治疗,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啉)片,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能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洪秋阳等[14]将70例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以“老十针”为主穴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丽丽等[15]将60例符合神经性耳鸣诊断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及谷维素,针刺组选取“四神穴”“老十针”等穴针刺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耳鸣症状明显缓解,且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金美林等[16]将62例餐后不适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对照组浅刺干预6个非经非穴点,观察组选取“老十针”等穴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28.0%、76.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1 眩晕 病人,男,55岁,2020年10月12日初诊,因终年伏案,坐姿不良,渐觉颈项、肩胛酸楚,经常眩晕、头痛,舌淡、苔白、脉细。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反弓,颈椎退行性改变。脑电图显示:脑供血不足。血压145/85 mmHg(1 mmHg=0.133 kPa)。先行推拿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因劳累而发作,头倾、恶心、目眩,再行推拿治疗可缓解,但反复发作。遂就诊于马华教授门诊,以益气聪明汤加减,组方:黄芪9 g,党参9 g,蔓荆子12 g,葛根20 g,升麻9 g,柴胡9 g,黄柏6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川芎8 g,甘草9 g。针灸处方:主穴“老十针”,配穴风池、百会、太冲、合谷,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针灸5次后休息2 d,10次为1个疗程。2剂后觉头胀不舒,疑升阳后血压升高,继服5剂,眩晕明显减轻,头痛除,颈肩部舒展。效不更方,继服21剂,共针灸3个疗程,测血压正常,诸症消失。嘱其平素注意颈肩部保暖及正确伏案坐姿,勤习颈椎保健操,未再大作。
按:眩晕引起的原因很多,但无非虚实两端,虚者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或者髓海不足;实者为瘀、火、痰、风扰乱清空,发为眩晕。病人长期伏案工作,颈椎反弓,骨质增生,继发眩晕。此类眩晕特点,常常遇劳即发。气虚清阳不升,眩晕随劳顿发作。李东垣益气聪明汤中党参、黄芪、柴胡、升麻、葛根、甘草益气升阳,黄柏与柴胡相配,一降一升,调畅气机,以定眩晕,蔓荆子治头痛,加丹参、鸡血藤、川芎养血和血,益气与和血并调,络脉调和,眩晕可定。马华教授认为针药结合,内服与外治并用可快速起效,且良效持久;同时此类病人症状改善往往是暂时的,治疗的关键是保护头颈,既要避风寒保暖,又要注意体位姿势,经常锻炼,可以减少复发。
3.2 耳鸣 病人,男,56 岁,2020 年 11 月 11日初诊。耳鸣 2 年,症状时轻时重,夜间尤甚,易疲劳,纳寐差,大便稀,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马华教授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型耳鸣,应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予加味益气聪明汤,组方:黄芪15 g,升麻9 g,蔓荆子12 g,党参9 g,葛根20 g,泽泻15 g,炙甘草8 g,苍术9 g,焦三仙各15 g,石菖蒲10 g,夜交藤15 g。7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日1剂。针灸处方:主穴“老十针”,配穴百会、本神、神门、四神聪、神庭、听宫,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针灸5次后休息2 d。1周后复诊时自觉耳鸣症状减轻,易疲劳、纳寐较前均有改善,舌淡红苔白稍腻,脉细,大便偶有稀溏,予以前方14剂继服,共针灸20次。半个月后复诊时耳鸣少许,余症基本痊愈,继续予以前方7剂巩固。
按语: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型耳鸣病人,耳鸣症状多时轻时重,遇劳加重,休息可缓,身体易疲劳,大便偏稀。马华教授认为此类病人多因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耳窍失养,脾胃运化失职所致。此病人平素喜肥甘厚味,逐渐损伤脾胃运化功能,气虚而清阳不升,致耳窍失养,则见耳鸣;脾阳虚则大便偏稀;脾胃虚弱且耳鸣日久,则见纳寐差。马华教授谨守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病机,用加味益气聪明汤。黄芪、炙甘草、人参补中益气,蔓荆子、葛根、升麻升举清阳,加用苍术、泽泻、石菖蒲燥湿、化湿之品,则湿邪易除,焦三仙健脾开胃,夜交藤助眠。针药并用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3.3 干眼症 病人,男,45岁,2021年4月21日初诊,久视眼睛干涩、异物感伴眼痒、畏光5月余,曾就诊于某眼科医院,诊断为“结膜炎”,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效果不佳,现自觉双眼发热,遇凉则舒,舌质淡,舌胖大,边有齿痕,脉弱。一直从事电脑编程工作。马华教授辨证为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治以健脾益气养血,予益气聪明汤加味,组方:党参9 g,黄芪15 g,升麻9 g,蔓荆子12 g,丹参9 g,葛根20 g,木贼10 g,菊花10 g,白蒺藜15 g,决明子20 g,柴胡9 g,五味子15 g,赤芍10 g,黄柏6 g,甘草6 g。共 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2 次分服。针灸处方:主穴“老十针”,配穴晴明、太阳、百会、承泣、风池、丝竹空,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针灸5次后休息2d。1周后复诊,眼热、眼痒、畏光症状缓解,仍觉眼睛干涩、异物感,舌边尖红,脉弱,前方加麦冬15 g,继服14剂后复诊,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共针灸20次,嘱病人平时坚持眼保健操,勿用眼过度,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
按:干眼症,即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动力学或质量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引起眼表组织炎症和眼部不适的一类眼病。属于中医学“神水将枯”等范畴,将干眼症的常见症状描述为“沙涩昏朦、爽快不得、不肿不赤”,古书记载“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气分隐伏之火致脾肺络湿热或饮食不当而致脾胃蕴热,气机升降失司,目失所养,其中尤以脾胃气虚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津液不得上承目窍最为多见;或过虑多思、劳瞻竭视、耽酒恣燥之人致肝肾失调,精血不足,目失濡养。马华教授认为本例干眼症病人系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清阳不升引起,且病人从事电脑编程工作,长时间在电脑屏幕的辐射下工作导致阴津耗伤、目失濡养。故宜健脾益气养血,生津敛阴,泪液自生。故予益气聪明汤加明目药,方中五味子味酸,取其生津敛阴之意。针药并用可以调动全身的机能,提升抵抗疾病的能力,并且能够增强疗效和减少药物的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