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解读

2022-11-27 08:18吕玲杨丰文黄明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规划人才

吕玲,杨丰文,黄明,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平均预期健康寿命的延长,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1]。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首个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中医药5年规划,是中医药“十四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局性谋划,是全面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规划》全面对接国家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统筹医疗服务、传承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弘扬等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提出了7个方面发展目标,设置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1项约束性指标,14项预期性指标),部署了10个主要任务,突出引领和目标达成,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多元价值,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3]。

1 深化改革,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继印发,坚强的政策保障成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为切入点,着力破解中医药发展难题。一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探索制定符合中医药规律的评价指标,提质增效,促进中医药内涵式特色发展。二是通过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完善中医药注册管理等举措,深化中医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样板。

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是破解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难题,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以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

2 保障医疗健康需求,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4]。“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特色,着力推动构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规划》以解决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等中医医疗服务基层性、根本性问题为着力点,以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强化中医药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服务体系的系统构建和完善是《规划》的最大亮点。《规划》提出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依托现有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打造中医药高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特别是实现社区中医馆全覆盖,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可及性、便捷性[5]。

《规划》不仅注重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和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更是首次将“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单列一节,通过建机制、建高地、推协作,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引导推动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营造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促进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同时《规划》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从组织管理到专家组成、技术方案等方面均有中医药相关人员和内容,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作用,从制度到基地建设为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救治提供了保障。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发挥救治作用,维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3 传承创新,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健康中国建设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能和支撑。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腾飞的翅膀,是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的动力源。《规划》明确指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提出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1]。一是统筹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现代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要领域方向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培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加强重点领域攻关,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三是开展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技术方法和临证方药挖掘整理和推广,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四是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

《规划》统筹谋划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调符合中医药学规律,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挖掘,促进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中医药原创思维向原创成果转化,更好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3]。

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资源。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与支撑。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短缺、结构分布不均衡仍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十四五”时期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中医药后备人才。

《规划》坚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推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一是开展以“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表彰奖励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开展以“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和“革命老区中医药人才振兴”为抓手的基层人才计划,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以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和传承工作室建设为立足点,开展人才平台建设计划,推动构建立体化、高素质的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中医药振兴发展根基。

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既要坚守中医思维、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又要创新完善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体系。《规划》不仅在医教协同的院校教育改革中谋篇布局,同时建立完善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优化中医药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不同层次中医药特色人才梯队,推动多层次参与、多角度结合、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5 加强组织实施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规划》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制定实施举措,加强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的有效衔接[7],推动规划落地见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健全实施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强化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职能,加强各相关部门工作协调,及时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完善中医药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各级政府积极支持中医药发展,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和培训,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中医药规划人才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人才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规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