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杨丰文,刘耀远,熊可,薛晓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年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发展机遇,走上了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张伯礼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伯礼院士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回顾近十年来中医药的发展状况,针对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实践体会,张伯礼院士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1 中医药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2017年《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从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到2021年《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发布[1-4],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再次彰显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中医药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中国抗疫方案的亮点。科研攻关与临床救治同步推进,遴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效方药。先后派出多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吉林、香港、上海等地,整建制承担方舱医院及定点医院救治工作,救治关口前移,有效减少了轻症向重症转化,为中国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中医药再次展现了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可及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学界的高度认可。
1.2 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近十年,中医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病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体系、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及核心教材推广应用、针灸国际标准推广等。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为海外抗疫积极贡献中医药力量。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5]。这些成果扩大了中医药的学术影响,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了海外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世界人民需要中医药,中医药已经传播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经与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担任着中外文化互鉴的使者,已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
1.3 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近十来年,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渐健全,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融入健康中国行动,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截至2019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达6.58万个、床位数达132.88万张,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长41.5%和33.2%。各类医疗机构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142.12万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45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长32.2%和36.4%。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1.6亿人,占总诊疗量的16.4%。全国98.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1%的乡镇卫生院、85.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服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6]。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临床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构建了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综合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同时,重视强化补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短板,垒实基础,织牢网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医药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丰富多样健康服务的需求,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是重要措施之一。中医药服务力量的增强既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也得益老百姓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需求成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还得益于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在全国布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的陆续开展,造就了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国家持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遍布大江南北,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组成的覆盖老中青三代人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出台,内涵丰富、机制健全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不断探索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成果的涌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展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1.4 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成绩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药现代化工作成绩斐然。建立了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产业技术中心、中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系列的科技攻关研究,以大数据信息技术赋能中医药产业,技术实现了升级换代;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的成果,提升了中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为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保障;加速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同时开拓出经典名方创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加快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中药新药研发体系的建立。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造就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抗疫创新成果,疗效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中药大品种群形成,现代工业化生产体系逐步升级,过亿元品种从几十个增加到几百个,一批中药骨干企业成长壮大。2013年至2021年,全国中药工业(中成药和饮片)整体营收增长率为2.57%,2016年达到历史高峰,2021年总产值达到6 919亿元[8]。此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带动了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
2.1 循证中医药研究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临床疗效证据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循证中医药研究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是拿出高级别的疗效证据。目前虽然已有不少临床研究证据,但证据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质量临床研究。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方法来评价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用科学的语言,诠释中医药的疗效,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的重要任务。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于2019年正式成立,集成多学科优势,运用现代化手段,组建团队,开展攻关,力求拿出高质量证据。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创建了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系统,该数据库收集了一千多种中成药的8万余个证据级别较高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和4 000个荟萃分析,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中医药证据自动生成与转化,提升了中医药查证用证、创证用证效率,为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循证决策提供服务,也为循证中医药实践的深化发展提供支撑。借助该数据库先后发布了中药注射剂证据指数排行榜,以及冠心病心绞痛、中风、肿瘤、流感等疾病的中成药证据指数排行榜,推动了中药循证研究不断发展。
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循证医学在中医药诊治新冠肺炎的临床优势评价、诊疗方案优化和新药研制过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指出,循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且根据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中医药对轻型和普通型病例疗效显著,能降低轻型或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的风险;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尽早使用中医药可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5]。从历版国家新冠肺炎临床诊疗方案的修订,到筛选出“三药三方”,再到国际上药物推荐方案的变化,都是遵从循证实践的思想,基于科学的证据荐优抑劣,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未来,循证医学方法还将在评价中医药疗效、推荐中医药方案、提供中医药循证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 坚持科技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10]。
新时代的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很多重要内容和环节,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一定要用现代科学语言将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理讲清楚、说明白。只有将中医药的原创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当然,坐而论道不行,单打独斗也不行。一定要开放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在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发展道路上,不可操之过急,应练好内功,加强高质量研究,拿出高级别证据。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中医学的基本理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药治病具有多靶点的特点,而现代医学主要从分子、基因、细胞等微观角度认识和治疗疾病,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一靠科学研究,二靠文化认同。
“十四五”期间,应继续加强中医药科技攻关的总体考虑,依靠创新驱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加强创新方法研究,着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中医药临床优势特色,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高水平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加强协同联动和机制创新,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