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2022-11-27 04:35蔡丽华
奋斗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 蔡丽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多次提到共同富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社会主义只有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富裕”,才是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因此,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努力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所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民主法治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普遍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成员享有精神文化等资源的程度,即社会供给和人们实际能够享有的程度;二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充实、思想境界高尚,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质量。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共同富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然被历史发展推到时代前台,强调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一)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三个层次。而衣食住行是人的物质生活方面的第一需要,然后才会有从事政治、精神活动的其他活动,只有把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随着生产力大幅度增长,社会财富将充分涌流,社会就会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状态,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得到充分实现,最终让人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果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但是,发展生产力的价值诉求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使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劳动与享受、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这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所在,只有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时实现,才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指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把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关乎党的执政之基的重大政治问题

共同富裕涵盖了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等相关领域,是多方面的富裕。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历史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物质上贫穷、政治上被动,精神上也处于依附地位。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才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价值导向在中国革命时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稳固的阶级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坚实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突破口,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就是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必须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内涵之一,去解决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观、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途径

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着力抓好以下问题。

(一)提高对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的全面富裕,这种全面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首先,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由此看来,精神生活的富裕是以物质生活的富裕为前提和基础的。我国传统文化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的也是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有精神生活,才能逐步走向精神生活富裕。

其次,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并非总能自发生成精神生活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就能自动生成精神生活的富裕。我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人虽然物质生活丰裕富足,但是精神生活却处于极度的贫困状态。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并不完全由物质生活富裕所决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才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这就是精神力量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对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辩证关系必须有清醒认识,决不能把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共同富裕的唯一任务和目标,而应该把人民精神生活的富有、精神的自强自信和物质生活的富裕看作同等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共同推进。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想引领、文化滋养、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期盼,制约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群众个体精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以大德成小善、以小善育大德的精神生活氛围,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社会心态,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水平,最终实现整个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精神生活境界的总体提升,实现精神的自信自强。

(三)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有力抓手。要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和更高精神品位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强化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的精准供给。通过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推动精神产品资源的共享,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精准的、符合人民群众不同特点的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精神产品的供给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主导性和主力军作用。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