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香港北部都会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香港人心回归

2022-11-27 04:17杜联藩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湾香港发展

杜联藩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首次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以下简称北部都会区)打造国际创新科创中心。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深港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标志着香港特区政府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加快推进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对于促进香港同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人心回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北部都会区对香港的重要意义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北部都会区规划的实施,香港将形成南北两个都会区的发展格局,南部继续巩固发展国际金融服务、世界商品贸易等传统优势行业,北部与深圳协同发展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产业充分带动大湾区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这将打破长期以来香港南重北轻的发展格局,也将打破英美资本对香港发展的控制。随着北部都会区万亿级别的产业和每年千亿以上的资金投资,将极大的促进香港市民的就业、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发展空间的开拓将极大的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一)改善香港产业结构

香港经济发展从二战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起步,到改革开放后将自身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利用自身作为国家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物流服务为主的服务型经济使香港成为纽约、伦敦外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现在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工商业支援服务四大产业创造了香港约178 万个就业岗位,是香港经济动力核心所在。然而除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外,制造业却只占香港GDP1%左右,香港经济全面脱离实体经济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平衡,造成社会两级分化严重。以金融和地产、律师、医生、会计师等专业服务为主的高增值行业造就香港一批高净值人群。而在另一面零售、餐饮、酒店、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为市民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而低就业门槛造成从业人员整体工资水平较低。缺少制造业这个容纳就业促进创业的中间层级造成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二元结构加剧了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根据香港花旗银行在2021年4月8日公布的“香港千万富翁调查报告”显示,全港拥有1000 万港元或以上净资产的市民达51.5 万人,占全港相关年龄人口的28.7%,即每约12 名港人就有1 人为千万富翁。但回看《2019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在新冠疫情爆发前的贫穷人口已升至149 万人,贫穷率为21.4%,两者皆创下2009年后的新高。香港的基尼系数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当中居于前列,从1996年的0.518 上升到2016年的0.539。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对香港经济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冲击。北部都会区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正是破解香港产业结构不平衡的良方。香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有坚实的基础的,香港具有一流的科技研究、专业服务、人才配套、法制税制等优势,本地4 所高校进入世界大学50 强,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基因组学、疫苗技术、干细胞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方面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加上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城市、三大港口城市之一,大湾区又是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心,科技产业集群全链条具备。充分整合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资金资源,利用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企业,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把产业方向和内地巨大的市场结合起来,实现香港经济再次腾飞。

(二)改善香港民生

香港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困扰大部分市民的生活,解决住房问题是香港青年的最大的心愿。据资料显示从2004 到2018年14年间,香港房价大幅上涨420%,而薪资仅增长63%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以40 m2这种香港普遍户型来算,2018年新界房价是12.98万港元/m2,市区是17.5万港元/m2,平均每年上涨12.5%,近期新界又涨到14.84 万,市区涨到17.98 万,这就意味着40 m2住宅最少要价594 万港元,而2020年香港工薪阶层平均月工资约为16884 港元,也就是1 个人最少要工作不吃不喝29年才能买得了房子。另外香港公屋也是香港中低收入市民居住的主要渠道,据香港房屋委员会统计截至2021年6月,香港740 万人口中有超过210 万人居住在公屋中。但是轮候公屋却是极其煎熬的过程,2020年数据显示,公屋的平均等待需5.7年,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整整两年,至今全港有超过15 万个家庭都在争夺。以单身人士公屋为例,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提供2000 个单位,之后会根据申请人的收入和年龄等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就算符合低收入的申请门槛,但40 多岁的也要等上10年,年纪越大等候时间稍短一点,香港青年短期内很难等到公屋的提供。而伴随的高房价带来的是高房租,香港市中心几平方米的房屋租金高达上万港元,高房租还伴随着高物价一份最普通快餐最少都需要50港元。高房价、高房租、高物价让普通香港市民背上沉重的生活包袱,也是当前香港青年对社会不满的主要原因。都会区额外开拓约600 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其中含住房90 万套可解决250 万人的居住问题,同时还新增65 万的就业岗位,将极大的缓解香港市民的居住压力,也会给香港青年带来更多的向上空间,同时和深圳的深度融合也更加增强了香港市民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降低生活成本。

(三)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从香港发展历史还是世界发展趋势看,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在内地。但是从97年回归以来,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发展、制度的协调方面香港总是处于准备不足或是被动接受,这和澳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回归后2003的《CEPA》、2008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最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央和广东开展的一系列政策调整都在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行铺路。但相融发展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行动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具体到香港方面不能只是把自己作为协作者,而要以生产者、建设者的角色,将自己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参与到其中全方位汲取营养分享内地发展的红利。遗憾的是回归以来,手握巨大先发优势的香港始终没有完成发展赛道上的相向而行。经常出现“内地热”“香港冷”,“大门开、小门关”的现象。这次疫情就可以看到首先关闭口岸的是香港,迟迟不愿对病毒全面朔源实施健康码导致无法通关的是香港,阻挠不用国产疫苗的是香港。这种抵抗不合作的态度,冷眼旁观的心态,扭曲了香港发展的自身定位,限制了香港经济的格局。虽然香港依然可以通过金融、贸易分享内地的经济发展,但这种被动的共享明显不如直接参与更为广阔。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以及新选举法的实行,随着爱国者治港不断深入,将会推动香港治理理念的转变。这次香港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就是最好的实证,显示出香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倾向,主动为提升大湾区核心城市地位努力,利用香港与欧美对接的制度、资金、贸易、人才在北部都会区投资发展,将内地急需科技创新技术与香港科技人才对接实现产学研相长;将内地高科技公司发展所需资金与海外寻求高投资回报的资金高效对接;将海外高科技技术与内地巨大的市场直接对接;与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更具前瞻性的国际标准和规则体系,依托香港特有的软实力与影响力担当新功能,提升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充分把握内地这个世界第二大的市场广阔的发展机遇,破解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锻造新的辉煌,同时,也让更多的香港民众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让香港民众真正感受到融入国家发展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当前困扰发展北部都会区的主要问题

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发展给香港描绘很好的未来,但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是巨大的。虽然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新选举制度的运行给香港由乱转治、由治转兴带来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香港管治团队仍然还存在着暗流,社会上仍然有宣扬港独诋毁中央管治的声音。大规模新建居屋也必然会影响香港的房价,这也会对大地产商和有产阶层造成损失。在资金投入、土地规划调整、土地征收、环境保护、推进速度等等方面还有重重的困难需要克服。另外两地之间的制度、政策、司法、贸易标准、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排雷解决,这些都会给北部都会区规划落实带来掣肘。

(一)香港管治团队发展方向分歧仍然存在

英国上百年的殖民统治加上回归后全盘接受港英时期的公务员团队,公务员队伍里面依然具有部分恋殖情节的人员,如首届特区政府的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就非常忠于英国,她极力反对香港与内地融合发展,明里暗里的鼓动与内地分割。现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政治风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恋殖的人员虽然没有在明面上体现出来,但是很多事情还是可以看出他们依然对融入国家发展心怀芥蒂。如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就公开呼吁,尽快制定“健康码”政策恢复与内地的通关,但是香港特区政府却迟迟无法推出,导致两地恢复通关一直无法实施。立法会选举民主党提高党内甄选机制门槛导致无法推出成员参加选举对选举实施“软反抗”。包括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很多都是字面上的言语,比如资金如何落实、土地规划如何调整等规划的时间表、路线图都没有具体的体现。部分公务员依然对内地的制度和政策充满偏见,始终没能摆正心态,把发展的思路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没有把“一国”放在首位,更多的是强调“两制”,这会让融合发展产生很多的困难。

(二)香港土地政策是困扰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部都会区所涉及的规划面积约300 平方公里,约占香港特区总面积30%,这里面有开发商收购囤积的土地,也有私人“丁权”取得的土地,还有规划的郊野公园,土地性质复杂。加上香港的土地开发政策繁复,按照以往政府推动大型规划发展的惯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公众咨询、土地勘探、收地赔偿等方面。涵盖顾问研究、各部门设计、收地赔偿、城规会审批、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以至大大小小的施工合约招标等,开发速度极其缓慢。以港铁“沙中线”17 公里的铁路为例:从20世纪中期提出,直至1998年才正式公布计划,到2020年才完成一期工程。以此类推,“北部都会区”涉及的土地更广、涉及的相关方更多、工程更浩大,难题亦可能会加倍。如何快速解决土地问题不让计划变成遥遥无期的口号,考验着香港特区政府的智慧和执行的能力。

(三)两地制度和政策衔接困扰北部都会区发展速度

香港和内地两地制度的衔接,政策相互配合是困扰香港融入国家的重要问题。制度衔接方面过去内地做了很多努力,近两年还在加速突破,包括对香港律师、医师的资格认定,允许香港青年考取内地事业单位、探索香港公务员挂职深圳政府机关等,但香港开放的力度确实很少,主要还是在金融方面,行政、教育、司法、通关等方面仍然没能取得突破。政策方面,《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方案》与北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一个是中央在9月6日公布,另一个是香港在10月6日施政报告提出,两者如何紧密联系相互衔接,不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与行政关系的纠结,这都要两地加快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否则变成一个是内地主导,一个是香港主导,各说各话无法形成合力。

三、加快北部都会区规划落地发展的建议对策

北部都会区建设将极大推动香港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需要香港从行政理念更新到上下同心全面推进,还需要改革创新以大智慧和勇气来破解制度与衔接的种种难题。

(一)凝聚香港社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理念

发展的方向决定香港的未来,英美等西方国家把香港作为颜色革命的桥头堡,从经济到文化全方位的推动香港与内地分隔。中央近年来一系列的措施彻底扭转香港的局面,但人心的回归、思想的转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加快香港的人心回归进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展。当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充分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重大机遇,理清思路明确融入国家发展的方向,充分调动自身力量解决困难才能实现香港经济的二次腾飞。

一是加大培训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队伍明确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理念切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香港拥有17 万余人组成的公务员队伍,是经过重重挑选的精英人才,他们长期接受英美等西方教育,部分还具有英美留学背景,十分熟悉和了解西方制度,很多人子女都就读或移居英美,在当地有大量的房产和利益,他们与英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与英美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的人员,很难说能与香港民众和国家有共同的发展的理念。必须对他们加强国情教育、国家历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让他们能深刻理解国家与香港关系,清楚的知道国家对香港全面的管制权与国家给予香港的高度自治权的关系。认清国家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国家观念不断提升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清楚香港的发展方向就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选优秀的爱国者到管理岗位,将爱国者治港落实到实处,才能切实实现香港回归祖国,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实现稳定发展。

二是全面宣讲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香港的重要意义形成推进北部都会区落实的普遍共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香港去殖民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通过新闻媒体、街区地推,特别是网络宣传这个香港青年最经常获取资讯的通道,去宣传融入国家发展对香港的意义,与大湾区融合发展对香港的意义。从思想上让大部分香港市民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内地这个广阔的市场和坚强的后盾,香港过去70年代-90年代这个黄金发展期正是内地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内地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让香港这个世界窗口有了巨大发展空间,回归后由于英美等国的暗地干涉让香港与内地关系不增反降,导致香港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内地,而被各种错误思潮影响下的香港民生问题也变得格外严峻。在当今中美贸易战,美国去中国产业化的当下作为贸易窗口的香港,必须将自身融入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中,利用自身国际资金、国际人才、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与大湾区内各市建立产业集群,打造营销国内、国外产销链条,才能够抵御激烈多变的国际风险。同时利用国内广阔的市场与强大的基建能力,快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解决困扰香港市民就业和住房问题,从而形成共同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的共识。

三是重点在教育领域讲好香港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长远来看学校教育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改革香港的教育、改良土壤,把国情教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育的每个阶段,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东方哲学思想,了解近现代史与新中国历史,理解香港与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从优秀年轻人中选拔和培养政治家苗子,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尤其要注意选拔优秀年轻人,中央和各地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也应有针对地加强对港澳台优秀年轻人的培养,以此逐步改善香港的政治生态。

(二)加快北部都会区规划落地的各项制度落实

北部都会区规划时间长达20年,要尽快推进落实才能把设想变成现实,把香港市民的愿望变成实际,切实解决香港民生的痛点。把规划图时间表、路线图尽快推出,争取中央的支持把中央给予的政策与香港的发展衔接好,和大湾区各市特别是深圳市充分协商,破解各项制度的衔接桎梏,协调产业发展布局,实现交通相连、资金互通、人员相通、要素流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香港特区政府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规划实施。针对创新科技的探索与布局,香港特区政府早有构想但一直没有成型的战略设计与有力的执行。这次在摆脱过度政治化与社会运动的困扰后,香港特区政府在新制度环境下跟随国家发展步伐,配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再度聚焦科技创新,同时把经济、民生、房屋、土地、人才培育和青年发展等政策融合在一体为香港找准发展方向。确定方向和规划最重要还是要落实,尽快推出北部都会区实施路线图,列出时间表,清晰北部都会区实施工作方案,做好北部都会区土地收储工作,改革“丁屋”等土地制度,重点推进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港创科园)建设,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便利两地科研资源、资金及人才流动的措施。确立以产业和项目为导向的创科发展模式,鼓励大型科技企业来香港设立国际研发中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及科技人才来往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便利条件,用好北部都会区区位优势,打造科技产业集群来发展北部都会区。

二是促进香港各界合力推动北部都会区规划实施。自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北部都会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规划,香港创科界普遍高度评价,认为相关举措将助推香港更好地开创未来,实实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众多市场人士眼中,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城市空间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300 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百年以来都未有过的超级大举动,其涉及到的投资总额将达上万亿甚至数万亿的规模。巨量的投资拉动将会让香港持续性快速增长。而香港中低收入市民十分期盼政府能尽快推进北部都会区的落地切实解决就业和居住困局。然而规划也面临众多严重的考验。以往为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收地、土地勘探公众咨询等方面,涵盖收地赔偿、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等,也可能面临市民反对意见、环保团体不满环评以及立法会议员质询等情况,对规划建设的进展有不小的影响。这些都要特区政府广泛宣传,召开公众咨询会、深入到规划区去做好民众的工作,把建设北部都会区对香港发展的重要意义,给香港各界的发展意义讲清楚,凝聚广泛的共识,把市民、立法会议员、工会、各组织的思想观念都统一起来,减少误解和错误思潮的泛起,共建共享香港的发展。

三是香港中联办加强对北部都会区规划实施调研和协调。近年来香港中联办依法切实履行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今年4月份,香港中联办发言人就香港立法会反对派议员在内务委员会主席选举恶意“拉布”事项谈话,实质上是行使中央对香港的监督权。9月30日至10月10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带领八成以上职员到各区走访,听取3476 名市民对中央惠港利民政策执行情况的反映,共收集到6347 条意见、诉求和建议。骆惠宁主任要求,“每一条都不放过”,要“详细记录、汇总造册、分类处置”。属于香港中联办职能范围内的,马上依规办理;属于特区政府施政范围内的,梳理清单转交。北部都会区规划时间长达20年,期间经历5 次特首选举,可能会影响规划蓝图的实施。香港中联办监督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连贯性和紧凑性。而且中联办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方便与大湾区各市沟通协调,将极大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沟通与协调。同时中联办深入社区了解社情民意能为中央更好制定政策支持北部都会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香港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参考。

(三)全方位、全领域推进深港深度合作推进大湾区战略实施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香港在大湾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但之后的“返修例风波”导致香港社会动荡不安,无法体现核心驱动作用。香港国安法颁布,新选举制度实施让香港秩序恢复,香港特区政府适时推出北部都会区的重大投资决策,必然在整个大湾区从政策协调、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资金流动、经济合作等一系列领域产生极为重要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从而让香港得以恢复在大湾区的核心地位。北部都会区要想建设好最关键的就是与深圳的深度合作。2017年深港合作发展河套地区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已经开启深港科创的深度合作。深港创科园更多的是集中在科研领域的合作,北部都会区做为综合性的都会区,应该全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第一是交通的联结,深圳与香港陆地接壤的罗湖、福田等片区,这些片区可谓深圳港味“最浓”的地方。有调查显示,罗湖区的人民南片区香港购房者占比甚至接近50%。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5 项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其中3 条都是跨境通道。交通的疏通瞬时就让河对岸香港市民享受便利的深圳生活。而福田和罗湖深圳发展最成熟的地方,北部都会区建设也会反过来刺激福田、罗湖等片区的发展,推动深圳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第二是科研的联合,香港基础研究在许多细分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深港可以形成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例如香港在生物科技、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而深圳也正在发力基础研究,位于河套的香港大学病毒学研究所就是典型代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过去一年来,香港高校和企业重要科研项目批量签约入驻,实质推进和落地的优质科研项目和机构超过140 个,已形成集聚态势。第三是产业的互补,深港两地产业存在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的空间。在产业结构上,香港金融、航运、贸易发达,但在制造业和科技方面是短板,缺乏大型科技企业,华为、大疆等科创企业云集的深圳却是这方面的强者,两地可以优势互补,还可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补齐各自短板。同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进行一系列的“卡脖子”让国产替代有了巨大的市场,而这正是深港科创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第四是专业服务的互认,更大力度开放司法、医疗、教育、科技、金融等专业技术范围内互认工作。2020年大湾区工程技术五个行业人才专业资格已经实现互认,下来应该努力开放更多领域的互认,消除人才流动的瓶颈。第五是资金的互通,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资金融通便利度,让市场决定在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中的资金流向和流量。推动人民币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第六是公务员间的挂职,两地深入合作最关键是两地公务员团队的同心同向,根据香港公务员事务局统计,粤港公务员交流计划自2002年起举办至今,共有约380 名内地官员及约140 名香港公务员参与,但交流时间只有1 个月基本只能是了解机构运行情况。应该参照内地成熟的交流挂职办法,探索建立深港挂职交流办法,可以香港公务员优先在深圳挂职而后深圳公务员在北部都会区挂职交流,双方合作共同破解两地衔接困难。为大湾区融合发展及治理创新一个重要的管治能力培育机制。两地公务员的交叉任职经验和深度理解协作,可推动更多“两制”的良性互动,并催生出更多制度与政策创新。

猜你喜欢
大湾香港发展
2022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编读往来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香港ifc商场
教师发展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