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含“名家特稿”等专题专栏,刊文凡17 篇。
异邦宗教的文本输入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受容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从晚明到清中叶,有关天主教《圣经》的传译,从节译、编译到尝试全译,就构成了传教士持续不断的努力方向。清代中叶,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就是其中颇为突出的一位。贺清泰的汉文版与满文版《圣经》译本及其抄本至今散藏各地,通观为难。香港大学宋刚教授沉潜多年,广为搜罗各本,在厘清诸本源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汉文与满文两种《圣经》版本的关系,勾勒出清代天主教士具有开拓性的译经活动轨迹,为进一步研究中外文化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疆域阔大,民族众多,东西与南北的文化各有异趣。关于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东西之异,似尚未引起文化研究者更深广的注意,但关于南北文化的不同,则以王国维、刘师培等人持说最有影响。而以朝代而言,元代在南北文化融合中则呈现出更多更充分的异质合流趋势。但文化交融从来是需要一个稍显缓慢的过程,若元代社会与文化的交融便经历了四次南北融合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新质。这种文化新质不仅支撑着整个元代,而且对元代文学大一统的格局以及文学新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元代以后虽然也代有新变,但元代文化的影响仍顽强地渗透到此后明清两朝的文化建设之中。邱江宁文章的立足点和深入点皆在于此。
“女权”是新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在封建社会消亡后被彻底唤醒的一种性别意识和性别精神。女权可以是国家和民族意义上的,也可以从女性的性别本能意义上进行理论建构,而追源溯流的工作更不可免。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晚清王妙如便是一个需加注意的名字。她的《女狱花》深受西学和宗教的影响:一方面强化了“天赋人权”中的女性地位;一方面借助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同尊男女。王妙如无意以此拯救民族与国家,她的思想大体立足于女性的本能。而女权的种种意义,其实也正是建立在这种本能之上。马勤勤抉发的这一个案,其意义也当从这个方向去认知。
一部中国历史,大致可以用风云变幻来形容,朝代更替是一方面,统一与分裂是另一方面。而每一朝代,几乎都需要面对如何守护大一统国家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才是所谓的“天下”观念。不过在大一统的观念之下,也颇夹杂有地域性的价值认同,当然此二者的轻重还是悬殊的。但无论怎样悬殊,两种观念的共存也是不可否认的历史现象。饶宗颐曾有《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一书,揭示了国家正统观念之形成与流变。但如何在正统论与国家认同之间寻求平衡,其实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林岗以此为契机探讨了古代中国这种既共生共存又彼此对立甚至撕裂的关系。看来,国家认同从观念到现实,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庄子》一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思绪的“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更在于其中夹杂着不可言喻的二律背反之处,矛盾中透着和谐,和谐中显露着矛盾的端倪。如果没有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础,则欲解析深隐其中的思想与行为的纠葛,而一归于清朗之思,显然是困难重重的。以“无待”的情怀逍遥于世,这是被广泛接受的庄子;然而,处“人间世”之中,绝对的“无待”未免有蹈空之处。如此,在《庄子》一书中,“有待”的故事其实也果然并非个别。如“庄周贷粟”便可作为“有待”与“无待”关系的典型案例来看待。出世与入世,其实在庄子那里几乎是并置的,也许入世之事并无妨于出世之心。杨勇新论“庄周贷粟”故事,其结论也大致在这个地方了。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被玄置的“道”,从理念上虽然有渺然不见踪影之感,但“道”不仅影响到人类的生命精神,也浸润到具体的生活方式,故“道”也如影随形在人类身边。就对儒学的创造性阐释而言,朱熹堪称是一座里程碑。作为一种礼仪实践,他的“祝告先圣”,也同时具有解析儒者生命精神的文本意义。先圣是作为原点的神圣,祝告则是追求当下自身与先圣的神妙遇合,并由此实现自身生命的超越和转化。就具体的行为而言,祝告包涵祭祀与祈祷,二者不仅寻求彼此的感通,而且藉以安顿自身之精神。朱熹的“祝告先圣”的结构意义与深层内涵确实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张清江从诠释学角度阐释“祝告先圣”,颇启人心智。
“阳明学”作为当代的显学,已经渗透到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各个方面。令人恍然有“开口不谈王阳明,纵读诗书亦枉然”之感。实际上,不遑说阳明学的理论建构本身宏阔精深,即其源流也叠有波澜。这意味着,没有以深研阳明学作为基础,则万口所传,也不过是阳明学的一点表象而已,或者说滔滔不绝之处,适以形其浅陋而已。王阳明去世后,从中晚明到清代前期,阳明学派内部便开始了思想分流:气学与礼法之学。两者虽密切相关,却也各有旨趣。虽依然关注心与物的关系问题,但对这一关系之重点的理解却有差异。当然,理论的发展,大体也遵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则,明末清初刘宗周、黄宗羲的思想贡献当在这一原则内去认知。陈畅紧扣格物与礼法二者的关系,从学术史的角度谈论阳明学的礼法转向,既追源溯流,又抉发新知。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引起当代管理学研究的深刻关注。而案例则为相关的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期推出关于科达制造的案例,试图重构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经验研究。作者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从情景、动因、路径和效果诸方面,对科达制造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案例分析,对新兴经济体企业升级显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关于杉杉集团的案例研究,则立足于新兴经济体企业的转型升级,探索重构全球价值链何以可能并臻于高境。
南国七月,暑气逼人。在高温中品读诸文,却心安气静。盖理论之静气与幽深,令人心静自凉。因成七绝一首,略抒感喟。录如下:
森森苍木有深情,小屋无声立似笙;
未见炊烟平直起,养生长是在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