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谦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州 350200)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新闻活动也随之发生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开始涌现,传统媒体的生存遇到挑战。 新媒体具备共享性、交互性与即时性等特征,在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给了用户更多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传统媒体纷纷借力新媒体,走上融合发展的道路[1]。 新旧媒体加快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作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应借势立足于优质内容,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即时性等优势,扩大自己的传播面,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过渡、融合与转型。
民生新闻是以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为内容选材范围,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采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报道,最终凭借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加强传播的新闻节目。[2]民生新闻隶属于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两大新闻类型的共同体范畴,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民生新闻大多立足本土化,对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进行关注,以一种平和自然的风格,将老百姓的生活细节进行报道。 这种新闻类别的成功,多在于其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联系起来,从而深得民心。 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报道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民生新闻与群众联系得更为紧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生新闻的发展。
1.社会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一方面,民生新闻的社会性即民生类新闻节目的选题多以社会大众为拍摄主体,立足社会大众,新媒体平台受众的广泛性,使新闻的话语权可以更进一步交给社会大众。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的多元性使得新闻工作者不仅要选好题材,同时更要有一种艺术的眼光,对相关的民生节目进行合理的编排、报道。[3]以民生新闻中的纪实性节目《说天下》为例,其便是以百姓生活为视角,摒弃流水式的记录报道,通过剪辑或加工,增强民生新闻的艺术美感和故事性,使其成为一档精彩的节目。 通过站在艺术的角度去审视,从普通的民生新闻中提炼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中心思想,以艺术的手法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
2.主旋律与地域特色相统一
民生节目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对于任何一档民生节目而言,其表现出来的风俗、语言、民情等地域特征,呈现出 “百花齐放” 的态势。 许多民生类新闻甚至以方言来进行新闻报道,通过说本地语言的方式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例如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 然而,无论是何种地域文化和报道形式,节目中所倡导的主旋律和对人民的教育意义是相同的,均围绕 “核心价值观” 等主旋律思想进行报道。 新媒体的多元网络平台使地域和主旋律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的透明化促进了主旋律与地域民生的统一发展。
民生新闻报道具有层次性,其从地域特色出发,逐渐上升到整体社会层面,达到地域特色与主旋律思想的统一,发挥民生新闻的价值和作用,为创造优良的社会风尚以及优良的社会秩序、弘扬社会道德助力。 然而,新媒体虽促进了地域民生新闻的传播发展和其与主旋律的统一,在新媒体碎片化的传媒方式下,民生新闻的主旋律内涵却也有所削弱,基于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民生新闻的机遇与挑战,对民生新闻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生新闻基于 “以人为本” 的思想理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民生新闻 “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报道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可以让观众以最快速度得知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所需信息,例如以往民生新闻中的实时交通播报和特殊事件报道,多在广播、电视上进行,新媒体的出现,能够让此类信息在手机媒体上实时传播。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秒拍、梨视频、抖音、快手逐渐在人民的生活之中普及, “公民记者” 等群体逐渐增多,人民群众通过现场记录、实时发布、便捷传播的方式,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新媒体 “短、平、快” 的特点,使民生新闻的来源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民生新闻节目的形态和内容更为丰富、多元。
很多新闻节目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将电视新闻在网络上同步播出,例如2019 年成功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大众广泛关注、并拥有千万粉丝的现象级民生新闻节目《1818 黄金眼》。[4]通过新媒体的各类渠道,民生新闻制作方能够获得的选题较多,许多用户会通过新媒体平台自主报名参与新闻节目,以往新闻制作方 “找新闻” 的模式被逐渐打破。 民众均可通过手机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拍下现场情况,选题的来源因民众的参与而大大拓展。 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新闻平台,抖音、快手等强大的短视频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民生新闻的制作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灵感和创意。[5]
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使得观众参与、媒体互动、跨媒体合作成为了民生新闻发展的新趋势,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过程的交互性。 新闻下的评论探讨、新闻直播时的弹幕设置,使得民生新闻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得以统一。 另一方面,草根阶层对自身话语权和知情权的诉求,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其诉求平台的便捷性,直接促成了民生新闻越来越热的现象。观众的参与感增强,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增强,不仅推动了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它的出现也对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新媒体 “短、平、快” 的即时性特征一定程度上使得新闻内容逐渐浅表化。 首先,新闻内容浅表化体现在民生新闻娱乐化,即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注重在内容上偏向软性新闻,或者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的 “硬新闻软着陆” 。 在新媒体环境的氛围之下,民生新闻容易受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偏离于民生新闻的报道本质,从而趋向于泛娱乐化的传播。 其次,民生新闻多播报邻里纠纷、家长里短,许多关系国计民生,反映民意、民生、民情主题的新闻未能尽列其中。[6]再次,内容琐碎化。 碎片式的新闻报道使受众无法在新闻中获得有序、清晰的信息且对其进行思考,观众仅做到了 “浏览” ,民生新闻的宣传或教育作用减弱。最后,内容庸俗化。 在目前的民生新闻当中,运用具有话题性、故事性的语言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为它强化了报道内容的戏剧性和艺术性,极具煽动性。 在部分新闻报道中,仅报道 “表面” 、不探究 “内涵” ,缺乏新闻发生的起因(即民生问题背景)和解决方式(即后续跟进工作)。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民生新闻相对娱乐新闻等其他新闻的发展较为滞后,其融媒渠道搭建不力,运营模式机械落后。 在被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改变的媒介生态中,传媒体制变迁,民生新闻在观众生活中不仅扮演的是传播新闻资讯的角色,更可以进入新媒体精准运营的行列,提高民生新闻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关注度。 然而,部分民生新闻制作方、电视台依然局限于传递民生资讯的思维定势中,运营模式尚未更新。[7]仅关注电视台的播放,并不善用新媒体的渠道、整合性优势进行广告插播等盈利模式提高收益,民生新闻的发展受限。
在融媒时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虽然使民生新闻的交互性增强,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黏性。 随着年轻受众的流失,电视受众群体年龄结构逐渐老龄化,青年群众转而投入新媒体平台上的民生新闻中,这就导致还未在新媒体平台上有一席之地的民生新闻受众大大减少。 在新媒体 “流量为王” 的时代,人们多对粉丝受众较多、已经出名的民生新闻栏目较为关注,其他小众民生新闻栏目难以出头,导致民生新闻的整体发展程度不齐。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自身的 “民生” 特性和社会性,使其在与其他新媒体平台上新闻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虽以往电视节目的中老年群体受众黏性不变,但转向新媒体的用户黏性大大降低,碎片式的浏览习惯使得民生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并不那么紧密。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做到 “面面俱到、大小通吃” ,在新闻报道的分配时间上进行细化,对于普通的民生新闻和重大的民生新闻均有涉及;在新闻报道时避免内容同质化和严重娱乐化。 其次,通过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名人,加强报道民生问题的重点难点,做到通过报道为百姓解决较难的民生问题。[8]再次,听取受众意见,有针对性地提高节目质量。 例如《新闻夜航》节目的一大特色也在于其对于百姓在微信、微博报料的内容予以及时关注和反馈。 最后,保证民生节目的完整性,做到背景、新闻内容和后续报道的有机统一。 对于因时间限制而无法在电视节目或者正片上进行新闻后续跟进的情况,可借鉴《1818 黄金眼》栏目,在抖音短视频或微博平台上发表后续跟进情况,提高节目的完整性、增强与用户的黏合度。
一方面,面对民生新闻传播方式需要被改变的现状,民生新闻制作方要学会针对媒介市场营销的宣传机制。 传统的企业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进行商品宣传的模式,在新媒体兴起的时候,就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以《南京零距离》的实践成功为例,通过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协调观众需求、广告商需求和媒介利益诉求三者之间关系的范本,为其他民生新闻栏目提供借鉴。 另一方面,创建民生新闻自身的APP 盈利系统,让民生新闻自身变成 “新型自媒体” ,而非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的某一新闻节目。 依据自身节目的竞争力去吸引其他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来进行投资赞助,争取本地的企业广告资源,并做好线下的受众互动体验活动,增强节目的活力。 除此之外,媒体人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宣传,为节目增加话题度和收益[9]。
为顺应新媒体环境中 “观众” 变 “用户” 的变化,民生新闻可通过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平台以满足用户需求,整合用户黏度。 首先,可在一定范围内让用户参与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 观众是被动接受民生新闻资讯的,而用户是主动去满足个人需求的,观众重在 “观” ,而用户重在 “用” 。[10]通过新媒体平台给予用户一定范围内的新闻制作权力,充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打开市场。其次,通过奖励机制促进观众参与民生新闻互动、提高受众观看民生新闻的热情,例如参与节目的新闻话题互动,观众就有机会获得栏目提供的幸运奖等。 最后,通过需求决定新闻的生产,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选择甚至创造新闻。 可利用UGC(UserGenerated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的方式,也就是让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传播给其他用户,然后再通过一定的审核机制,进行筛选再传播,以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综上,利用多渠道整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用户黏性,加强民生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联系,为民生新闻提供稳定的受众群体,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高节目的内涵和价值、增强用户黏性等策略,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模式逐渐完善。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即时性和亲民度,民生新闻在满足社会公众对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渴望的同时,也给了公众地方归属感,并越来越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信任。 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解决民众问题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民生新闻可借助新媒体,将整个传统媒体的新闻生态圈再度 “盘活” ,从而促进传统新闻媒体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