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架构“单元—课时”教学范式

2022-11-27 02:37戴芹海
数学教学通讯 2022年28期
关键词:分数目标内容

戴芹海

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225300

“单元教学”是当下教学日益凸显的主流。与传统的课时教学相比,单元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毋庸讳言,单元教学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架构“单元”与“课时”之间的桥梁,让“单元”与“课时”积极对话,能对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有效地去弊,使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变得敞亮起来。“单元—课时”教学,正是基于对“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的理性考量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范式。

一、厘清“单元”与“课时”的关系

“单元”与“课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课时离不开单元,课时在单元之中;另一方面,单元必须关照课时,单元基于课时。厘清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具体而言,“单元—课时”教学,要处理好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单元教学内容与课时教学内容的关系,要处理好单元教学方式与课时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单元与课时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建构“单元—课时”范式的条件、前提。

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视角转换,从课时中看单元,从单元中看课时。只有进行视角的转换,才能促进学生在单元与课时之间互动、对话。传统的教学,往往固着于一隅,或者仅仅着眼于单元,或者仅仅聚焦于课时。这样的教学,是一种遮蔽性的教学。而“单元—课时”教学,就是一种去弊,“单元—课时”教学不仅仅关注单元与课时的关系,更关注学段知识与课时教学内容的关系,乃至关注学科数学知识与课时教学内容的关系等。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其课时安排顺序是这样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等。在“单元—课时”教学中,笔者采用一种回溯式的教学方式,即在课时教学中不断地回溯,回溯到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回溯到单元教学目标、旨趣等。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单元—课时”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猜想”“尝试”,并回溯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建构。这一课时,不仅推导的方法关涉全单元,而且蕴含的数学思想也关涉全单元,甚至关涉整个的图形面积推导。同样,在“三角形的面积”“单元—课时”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回溯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之中,还引导学生回溯到“长方形面积”推导过程之中,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也辐射学生整个的单元学习。厘清“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关系,实施“单元—课时”教学,就是要求“课时教学”中蕴含单元数学知识学习的思想方法,同时要求“单元教学” 始终如一地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内容等。

在“单元—课时”中,课时是单元的基本实践单位,单元是课时的母体。在关照单元整体、单元阶段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时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从一节节课时研究,能关照到单元整体,形成基于单元整体的课时教学设计,而从单元整体来审视课时教学,课时教学才更具生命活力。

二、平衡“单元”与“课时”的权重

“单元”与“课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单元更多的是数学学科的组织单位,教师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载体的;课时更多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单位,教师可以看到,任何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课时”为单位的,小学阶段的课时是40 分钟,初高中阶段的课时是45 分钟。平衡“单元”与“课时”的权重,就是要求教师在“单元—课时”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单元与课时。

正确对待单元与课时,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拿捏单元宏观目标与课时微观目标,要准确地拿捏课时显性目标与单元隐性目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课时教学中可以体现单元的整体性目标、数学思想方法等。实施“单元—课时”教学,不是要将后续的相关数学知识前置,让学生提前学习,而是要提前渗透、融入数学的相关思想方法,尤其是一以贯之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比如教学“运算律”这一单元相关内容时,笔者就深入研究了单元内容,具体包括“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等。这些相关的课时内容,就知识表征而言,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如何在课时教学中体现出单元呢?笔者在每一个课时教学中,都力图体现该单元的学习方法,即“猜想—验证”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加法和乘法交换律”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即运算律中等号两边的式子所体现的算法),激发学生对相关运算律的猜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尤其突出应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数学证明所必须体现的一种严谨。为此,学生举出了多元化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证明,更要引导学生证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证明,更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来推敲、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多样化验证,让学生初步接触反证法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交换律的本质,还掌握了运算律单元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即“体会不完全归纳法的应用”。在“运算律”这一单元,不仅“交换律”的推导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结合律” 以及“分配律”等的推导都必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在每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让学生认识不完全归纳法。

平衡“单元”与“课时”的权重,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单元与课时的内容,正确处理单元与课时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等在每一课时教学中都应当有所落实。同样,每一课时教学目标、内容都应当是单元教学目标、内容的有效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内容的落实,就依靠课时教学的实实在在地展开。

三、彰显“单元”与“课时”的价值

“课时”与“单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实践中不可偏废。实施 “单元—课时”教学,能够有效地彰显“单元”与“课时”的价值。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应当聚焦单元,提炼出课时核心知识,关照单元内容,推动课时与单元的融合。在课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借鉴同一单元中相关课时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应用迁移。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强化学生的思想方法意识,努力搭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生长的阶梯。

“单元—课时”教学,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诊断,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可能性空间,还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大问题启发”“大任务驱动”“大主题统领”“大评价跟进” 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单元—课时”教学。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解读这一课时的内容,更要解读这一课时所在的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等。通过“单元解读”,不难发现,这一单元主要包括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等。这些内容,都是以“分数的意义”内容为基础的,都是建立在对“分数的意义”的认知、把握基础之上的。因此,“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就具有奠基性、种子性的特质。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主题统领,以“什么是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这样3 个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探究。如此,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处于积极的互动、对话之中。相比较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单元—课时”教学更灵活、更灵动、更开放。课时教学因为有了单元而更加精彩,单元因为有了课时教学而更加丰实。

“单元—课时” 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新范式,它沟通了单元与课时,始终让单元与课时处于互动之中。对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单元无课时则空,课时无单元则盲。因此,只有让单元与课时携起手来,让单元与课时链接起来,单元与课时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猜你喜欢
分数目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分数的由来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主要内容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