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捷
作为江苏省首批亩产吨粮县,兴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强价值”的思路,全力抓好“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农”五个关键点,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为全省粮食稳产保供提供兴化支撑,让农民种粮获得更多收益。
全力稳面积稳产量。严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将粮食安全责任制纳入全市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细化分解今年243 万亩、24.9 亿斤粮食播种任务,全面清退复垦9085 亩养殖塘口,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2021 年稻麦平均单产1028.8 公斤,粮食总产24.87亿斤;今年小麦平均单产399.9公斤、总产8.41 亿斤,“扬麦28”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95.8 公斤,最高田块单产达715.8 公斤,创造了泰州市小麦百亩示范方平均单产、小麦最高田块单产历史纪录,全域基本实现“吨粮田”。
坚持高标准高效益。整合财政资金、项目资金、专项债和贷款近20 亿元,整市推进、滚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档升级工程,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实施细则和绩效评价办法,常态化开展保养维护、清淤疏浚等工作,确保建好一块、用好一块、管好一块。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9 万亩,比重达71.18%,耕地质量总体提升0.5个等级。“十三五”以来新增有效耕地4 万亩,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该项工作受到2021年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注重强地力强载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持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积极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2021 年农药、化肥使用量较2015 年分别减少9.7%、7.12%,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2.58。今年夏收期间,试点开展秸秆离田及综合利用,推广面积近8.6万亩,离田率约80%,有效解决了因秸秆还田粉碎深埋不够带来的病虫害影响。突出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各类资金约10 亿元,创建以优质品牌稻米示范为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成功入选2022 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打造优质种子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常态化举办种业工作座谈会,帮助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支持建设特色优势种苗基地。加大优质品种引进和保护力度,每年试验稻麦等作物新品种100 多个,繁育南粳9108、扬麦25 等一批适合我市的优良品种,抢救性收集蚕豆、豌豆等具有兴化特色的优质种质资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5%,其中以“兴化大米”主要品种南粳9108 为代表的优质食味水稻种植率达90%以上。
深耕农技试验田。全面启动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实施稻米产业提升、特色农业提升、科技支撑模式探索等“八大工程”,启动共建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智慧农业等年度“七大课题”,让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粮食生产中去,先行县创建综合考评位列72 个创建县(市)首位。加快实施国家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整建制推进县项目,统筹开展绿色优质高效技术示范应用,今年创建部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点)60 个,辐射带动面积85.5 万亩。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载体,打造智慧农作管理、绿色高效栽培、优质品种育繁、农业无人系统四大示范基地,实现粮食种植全程科技化、智能化、可视化。积极推广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比如稻虾共作模式,亩产有机稻米300公斤、小龙虾100 公斤,亩纯效益达3500 元;稻鱼共作模式,亩产有机稻米350公斤、水产品100公斤,亩纯效益达4000元,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四年行动计划,推广各类大型农机具3735 台,新增水稻机插9 万亩、小麦复式作业45 万亩、高效植保95万亩,经济效益累计增加1.3 亿元,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3%,创成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与南京农业大学、全国车联合作共建智能农作应用示范基地、车载信息无人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应用国内领先的“无人农机”“智慧农作”等农业科技装备,着力构建“卫星+无人机+地面检测”的立体化农情遥感监测平台与技术体系,规模化种植无人机使用率达80%以上。
提高农民专业性。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持续推进粮食类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发展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2400 家,创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4 家,近五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 万多人次。加快推进新型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等服务320 万亩次。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细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稻谷生产补贴等惠农政策,两年来发放补贴7716 万元,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升品牌硬实力。以“千垛百味”兴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主线,每年投入1000 万元专项财政资金一体发力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成功举办兴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发布会、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加强兴化农产品公众号、抖音号等线上媒体的运营维护,深化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合作销售,新建兴化农产品展销中心及4 家市外农产品展销店,不断提升兴化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在线销售的品牌冠名兴化大米最低约6 元/斤,最高约18元/斤。
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同创,以兴化大米为原产品,鼓励稻米加工企业着眼细分市场,订单式生产胚芽米、血糯米等中高端大米产品,成功打造苏冠、老娘舅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支持面粉行业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以兴化红皮小麦为原料,每年以高于市场价0.03 元/公斤的价格,收购兴化小麦20 万吨左右,带动提高小麦整体价格,增加农民受益近2000 万元;联合万科集团推出“4 斤兴化大米+150 克大麦若叶青汁”组合产品,溢价效应十分显著;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足我市生态优势,生产稻田米、蟹田米、营养米等高附加值大米产品,价格高于普通大米市场价一倍以上。
延伸农业产业链。以打造千亿级绿色健康食品产业为目标,引导优质稻麦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双倍增”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供销加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粮食加工企业54家,年加工大米约300万吨、小麦约120 万吨,带动3500 多名农民和2500多家上下游经营主体直接收益。建有仓容110.9 万吨的国有企业仓房,建成全国最大粮食交易市场之一的粮食加工集中区(戴窑),年粮食交易量达400多万吨。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优选部分高标准农田打造成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区,连接5 个休闲旅游园区景点,增加农副产品销售22.3 亿元,促进6100 户农户增收,有力助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