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治疗贝尔麻痹临床研究*

2022-11-26 14:06:32申艳方丁天红张润宁梁风俊张荣荣兰杨杨银利
现代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效贴面瘫面神经

申艳方 丁天红 张润宁 梁风俊 张荣荣 兰杨 杨银利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2000)

贝尔麻痹是神经内科多发病及常见病之一,其好发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病人常常表现为面部口眼歪斜、流涎、皱眉不能、夹食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交功能[1]。目前对此病的发布机制还没有完全阐述清楚,常常以激素、营养神经、针灸、红外线等综合治疗为主[2]。但疗程较长且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将肌内效贴联合透针刺法联合应用于该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脑病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经临床确诊为急性期贝尔麻痹患者共76例,告知此次治疗过程,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本次临床研究共收集了76例面瘫患者,在整个疗程中患者依从性可,共有73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治疗组1例面瘫患者因不能坚持治疗完成整个疗程视为脱落病例,而对照组2例病人没有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作为脱落病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病变部位、平均年龄方面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病变部位、平均年龄方面比较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八版《神经病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诊断标准如下:①突然起病;②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进行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④排除亨特综合征、耳道疾病、肿瘤等其他病因引起者。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十三五”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4]中关于面瘫的诊断标准如下:①起病急,单侧出现口眼斜症状;②发病初单侧的面部表情肌僵硬,进展迅速,数小时或几日内达高峰,出现鼻唇沟,患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做皱眉、吹口哨、鼓腮等运动;③由于面神经损伤的节段不同,部分患者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反应过敏、眼睛流量等症状。

1.2.3分期标准 参照《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5]中面瘫病分期标准:①急性期:病程在7 d内;②亚急性期:患者病程在1-3周内;③恢复期:患者的病程在3 w~6个月内伴或不伴有后遗症;④后遗症期:患者的病程超过6个月。

1.2.4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及急性期标准;②第1次发病;③仅为1侧面神经麻痹者;③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责任病灶;④病程在7 d内;⑤年龄16~70岁;⑥自愿参与配合相关诊治,签署知情同意书。

1.2.5排除标准 ①近期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②Hunt’s综合征患者;③合并有肿瘤、脑血管意外;④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治疗;⑤对针刺、肌效贴过敏者。

1.2.6脱落标准及终止观察标准 ①无法配合及坚持治疗的患者;②治疗中出现任何情况不能继续治疗者;③疗程少于一半,无法判断疗效者。

1.3治疗方法

1.3.1基础治疗 根据《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建议,两组治疗同时均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每天30 mg,顿服,连服五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维生素B1片:10 mg,口服,每天3次,服用至治疗结束。甲钴胺片:0.5 mg,口服,每天三次,服用至治疗结束。

针刺疗法:取穴:地仓、颊车、阳白、鱼腰、下关、合谷、迎香。方法与操作:取坐位,首先进行皮肤的消毒,选择毫针的直径为0.30 mm,长度为75 mm,进针方向与皮肤之间呈15°夹角从地仓向颊车透刺(术者右手持针,左手轻轻捏起皮肤使针体沿皮下透刺,当针尖到达颊车穴后捻转留针)。从鱼腰向阳白透刺,下关、合谷、迎香正常进针,平补平泻。留针30 min。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贴扎疗法。方法:用两条Y形贴布,采用“锚”(贴扎起端)形贴扎法从患者的上耳屏前及颧骨下沿着颧大肌、颧小肌、笑肌的方向在施加20%~30% 拉力的情况下向其尾部延伸至嘴角、唇下与下颌部位,促进面部肌肉收缩。另一条用Y形贴布,于咬肌的肌腹处(地仓穴处)采用“I”形贴扎法进行贴扎,尾部则从颈前延伸至患者下颌角下端部分,以降低局部组织压力。每天贴扎1次,每次贴扎的时间为24 h左右,5次·w-1,共4 w。

1.4疗效评定

TANG Shi-jie, LIU An-wei, MA Chong, XU Wei-dong, SUN Ying-hao, XU Chuan-liang

1.4.1临床疗效及H- B面神经功能评定标准[6]

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及H-B面神经功能评定

1.4.2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cale,FDI)量表[7]分为躯体功能评分(FDIp)(1~5项)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6~10项)两部分。社会功能评分则反应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状态越差,反之亦然;躯体功能评分代表患者的面部运动功能,得分越低代表患者面部功能越好。FDIP共五个项目,每项按症状严重程度分为0~5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重,各项分数相加为FDIP分,以反映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卡方检验,χ2=4.365,P=0.037,两组间临床疗效有差异(P=0.037<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77.78%。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量化评分比较

2.2.1治疗前H-B量表分级比较 经秩和检验,Z=0.746,P=0.456,两组患者在治前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H-B量表分级比较(n)

2.2.2治疗后H-B量表分级比较 经秩和检验,Z=2.100,P=0.036,两组患者在治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H-B量表分级比较(n)

2.2.3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 经t检验: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积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水平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面神经功能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P=0.011<0.05);治疗后两组间躯体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P=0.011 <0.05);治疗后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018<0.05),结果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突发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茎乳孔内急性非特异性面神经炎,因易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8-10]。目前临床上,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学等引起,在治疗上大多采用激素、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等方法[2],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疗程较长且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故本研究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及肌内效贴贴扎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古代医学将此病归属为“口癖”。口癖的发生与足阳明筋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时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穴位,能够起调和气血、疏通面部筋经之效。学者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病位以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脉为主[11-14]。故临床上选用患侧太阳、颊车、阳白、鱼腰、翳风、下关穴位。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历史渊源,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疾病之一[15],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和无副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在头面部循行与面神经局部神经、血管重合率较高,艾灸少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部位,能够改善血液循环[16]。透刺法,具有取穴数量少,针感较强,疗效佳的特点。其中“通透”是指针刺形式以一针透两穴为特色,以一针之量可达双倍之功,对于临床操作而言,可减少取穴数量,减轻患者因针刺而带来的痛苦和损伤。丁志萍等[17]研究表明,透刺疗法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面部神经元的损伤、调节免疫及炎性反应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效果。近年来,肌内效贴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的手段之一,并引起广泛的关注。现代研究表明:肌内效贴能刺激皮肤的机械感受器,强化本体感觉输入,具有调节躯体姿势控制及运动能力[18];促进循环,减轻肿胀,缓解其临床症状[19];提高患者的痛阈,缓解疼痛症状[20];促进面部肌肉运动,能够缓解疲劳、增强肌力,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活动度[21]。

本研究表明,应用肌内效贴联合透刺疗法临床效果更好,H-B量表积分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肌内效贴联合透刺疗法治疗面瘫病患者的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之,应用肌内效贴联合透刺疗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地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方面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效贴面瘫面神经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肌内效贴对女性大学生膝关节肌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