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吕珊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a.老年呼吸科;b.老年内分泌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呼吸内科学的学科专业性强,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疾病诊治比较困难,如何在呼吸内科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以往的呼吸内科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即授课教师以单纯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将所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然后不断练习和复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建立系统的临床思维框架[1]。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呼吸内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逐渐建立起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临床思维框架。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学习的激励。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结合呼吸内科学的临床实习特征,设计与之相关的病例材料,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讨论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给出的病例材料,结合线下教材及线上文献,针对呼吸内科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最后授课教师将讨论结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对各小组进行补充提问。这将加深学生对呼吸内科临床医学的认识,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首次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模式,并将其引入各种医学领域的教学过程,目前已经在国外的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近年来,我国多家医学院校也开始尝试应用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满意度评价[3]。然而该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应用于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过程。呼吸内科学是本科临床医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临床医学,此时培养学生对呼吸内科学临床医学的兴趣尤为重要。本研究将对本院呼吸内科86名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实习生应用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探讨案例教学在呼吸内科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将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86名本科实习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3名实习生,每组实习生均能够连续完成一学年的呼吸内科学课程学习。其中,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实验组(以下简称实验组)有男生20名,女生23名,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为(22.1±0.5)岁;以传统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有男生22名,女生21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为(22.7±0.4)岁。两组实习生的基本资料及学年学制等基本一致(P>0.05),具备一定的可比性。
两组实习生的授课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5+3”医学整合教学课程《呼吸系统疾病》。
1.实验组。实验组由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课堂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在授课前提前做好备课,根据呼吸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教师除了要对呼吸内科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外,还需熟知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其他相关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需以典型病例为主线,除了向实习生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展示典型病例的相关图片及影响,加深实习生对该类疾病的了解,掌握该类疾病知识的重难点,然后对该类疾病进行案例分析。将实验组的43名实习生分成6个小组,引导实习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病例进行分析,对病例进行鉴别诊断并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该过程每名实习生都需参与,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组长统一各组员的意见作为该小组的最终结论,并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如若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当场进行提问或者补充。6个小组都发表完讨论结果后,授课教师和实习生需对所有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并提出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订正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除此以外,教师还需对实际病例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强化该类疾病知识的重难点。与此同时,各小组实习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
2.对照组。对照组教师的职称要求与实验组相似,课堂授课也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授课教师根据呼吸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提交到学校教研室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便按照教学进度对教材进行一一讲解。与实验组不同的是,对照组教师在进行完课堂教学后,并未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只是对呼吸内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讲授。
两组呼吸内科学课程的考试题目均出自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考试题型分为单选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分值分别占50%、20%和30%,满分100分,两组呼吸内科学的教师均不参与评卷。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呼吸内科学课程的课堂效果进行评估,主要从实习生的学习自律性、参考文献的查阅能力、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临床知识的实践能力四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分为3个级别,每个级别占不同分值,若该维度得到显著提高则得5分,若该维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可有可无则得3分,若该维度未得到提高则得1分。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实习生对呼吸内科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两组实习生分别从授课教师是否能够激发他们对呼吸内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回答。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要求填写问卷的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问卷采取匿名形式,且调查结果与个人的考试成绩没有任何关系。满意度调查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
两组的调查结果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对样本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若P<0.05则表示该样本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实习生的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组实习生的考试成绩为(85.62±7.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2±7.13)分,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对考试的3种题型进行差异分析,单选题和简答题,两组实习生的考试成绩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病例分析题,两组实习生的考试成绩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实习生的病例分析题成绩(26.17±0.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习生的病例分析题成绩(15.38±1.21)分(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实习生的考试成绩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组实习生在学习自律性、参考文献查阅能力、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临床知识实践能力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临床知识的实践能力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距最大。可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实习生的学习自律性、参考文献查阅能力、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临床知识实践能力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如表3所示,实验组实习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实习生的课堂效果比较
表3 两组实习生的教学满意度比较
呼吸内科学课程是一门病种复杂多变、涉及范围广泛、专业知识难懂、治疗难度很大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的临床教学相比,呼吸内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多、更严、更复杂,某些呼吸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这就要求呼吸内科临床医生具备更为全面的医学知识技能,除了掌握基础的呼吸内科学知识外,还应了解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专业知识。因此,呼吸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将教材的所有内容都倾情教授给学生,然而,这类知识往往枯燥难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与临床应用完全脱节[4]。近年来,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已经逐渐被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该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的建构,有助于授课教师对隐性知识与逻辑思维的共享,有助于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5]。本研究尝试将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呼吸内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固定教材无法及时更新的缺陷,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的诊疗过程,同时还可以紧跟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采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具体案例的方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呼吸内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律性。第三,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引导和推动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实际病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得出最终的诊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临床知识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以病例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非常有效地完善呼吸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机制,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医学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