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刘慧芳,孙兴伟
(沈阳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课程教学是支撑本科生能力培养和毕业要求达成的基本教学单元,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为专业人才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支撑,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具体的改革思路:坚持“建立科学的课程目标,创新评价机制与方法,注重过程考核与评价,体现评价的持续改进”的指导方针,形成了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的机械类本科生“三元协同”“三并重”与“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机制[1]。
协同创新环境下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的“三元协同”评价机制是指由学校教师负责、企业导师参与、师生合作的多方位联动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在“三元协同”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下,形成多维度、多主体、重实效的协同评价机制。多维度是指在课程的多个维度进行过程考核,如作业、实验、小论文、上机编程、资料查阅、设计图纸、企业培训、企业导师授课等多维度课程考核机制;多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毕业生评课、在校生调查问卷评课、教师互评、教研室评教、学院督导组评教、学院领导评教、校督导组评教等多主体的评价方式;重实效是指在经过多维度、多主体评价后,及时总结、反馈、改进,以提高评价的实际效果,比如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评价与反馈,很多专业课增加了小论文、工程实例分析、校企教师同授课程等教学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并重”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效果评价并重;“三段式”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形成评价、反馈、改进三段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及时反馈,促进持续改进。多年来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运行机制,对各教学环节实施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构建了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立体式、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与模式,解决了以往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缺乏时效性、评价标准缺少发展功能、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等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并及时反馈,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使评价机制与方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同时有效提高了评价的时效性。
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指导整个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
首先,要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逻辑关系,使各门课程之间不仅具有本学科的科学逻辑体系,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有所关注。其次,要确定本课程与毕业要求的衔接关系,以确保毕业要求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同时要充分考虑所授课程学生的特点、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原则上应不超过5个,同时要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
根据细化分解的毕业要求,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目标应对应该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特色,描述具体准确,便于考核评价,包含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要求。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目标只能对应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每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可以对应课程的多个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应包括讲授、实验、上机、讨论等内容,要写出具体学习要求,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要注重过程考核,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理论课程的最终总成绩包括过程考核成绩与结课考试两部分成绩,过程考核应至少包括三种及以上环节,如:综合作业、实验、上机、小论文、阶段性设计、课后作业、工程实例分析等[3];过程考核占比在30%~50%之间;实验和上机要明确具体项目,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
每门课程结合教学设计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点。以机械类课程为例,此类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蕴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如角色定位、国家和行业标准、职业道德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视知识构建及精神和心灵的丰富,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意志和性格,进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
以《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专业补充标准》为指导,依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用于后期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
评价的内容应聚焦课程教学目标体现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数据和评价报告能够说明三方面的情况:一是考核方式能否反映课程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能否有效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是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是否可以实现。
评价对象为机械类各专业课程,需对培养方案中支撑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所有专业课程进行评价。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为专业人才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支撑,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每年评价一次,应在结课后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须在教务处规定的网站上提交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并提交教研室和学院备查。
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责任人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结束后,依据教学大纲和考核结果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撰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提交给教研室主任。
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1)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2)课程的定量评价资料,包括期末考试试卷、随堂测验、上机或实验报告、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综合作业、阶段性设计、工程实例分析等;(3)课程结束后的定性评价资料,如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等能反映课程目标达成的其他资料;(4)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达成计算方法。
各专业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定量评价法和其他合理的定性评价法中的一种方法,或两种相结合,依据课程性质确定评价方法。
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定量评价法依据可明确量化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值,针对达成值最小的课程目标,对照课程大纲中的课程目标、达成途径和方法,分析其达成值小的原因,为下一轮课程教学提供改进建议。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定性评价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法、座谈交流法、专家评价法等。通过定性评价法掌握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认可度,思考同行专家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与意见,及时总结并持续改进。
根据学校规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数不低于2(折算为70分),才能授予学士学位。因此将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规定为0.70,评价值≥0.70,视为指标达成。
1.课程目标权重分解。根据各个课程目标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解,权重值之和等于1,课程目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目标的权重
2.课程定量达成评价。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目标3为例进行达成分析(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目标3的达成为0.251。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4个教学目标分别进行计算,得出该课程的达成情况,见表3。
表2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目标3达成计算
表3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目标定量达成情况
3.课程定性达成评价。本次定性达成评价主要是采用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目标3为例进行定性达成分析(见表4),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4个教学目标分别进行计算,得出该课程的达成情况(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是认可的,说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近两年“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目标定量达成情况见表6。从表6的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除教学目标1外,其余教学目标的达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说明持续的教学改革、平时考核、综合作业和授课中的实践案例分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表4 课程目标3达成调查问卷统计表
表5 本课程教学目标定性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1是“了解液压传动及气压传动及其系统组成、优缺点”,达成值下降原因主要是认为该知识点比较简单,平时重视程度不够,今后应提高重视程度。
表6 近两年“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目标定量达成情况
“液压与气压传动”经达成情况评价后,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一是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在平时作业中加大基础知识考核的比例,重视基础知识;二是要持续完善学习通中的过程考核环节;三是要完善对综合作业等的考核;四是增加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如预习、系统检查等。
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帮助任课教师发现课程的教学短板,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应教学环节,调整教学内容,设计新一轮授课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