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荔宁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五育融合在引领基础教育思维方式、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孵化助推的重大作用,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主体身份,拓展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范畴,更推动了中小学教师自身综合育人能力的不断深化。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解读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内涵蕴意,发现和揭示影响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困惑与成因,通过理论交叉与实践探索,以期建构一种符合五育融合要求的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机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认识论依据。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略,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的育人新思维。[1]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由单一性的教学能力培养进入到全面综合育人发展的新阶段,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其一,深远的社会意义。五育融合推动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从单向的职业能力向综合育人的跨越,体现了“教师个体、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的多维社会价值,表现出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初心与使命。其二,广泛的人文意义。五育融合呼唤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本质回归与义理寻获,映射了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与我国基础教育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着力培养既有“教书育人”高度,又有“自我成才”广度的专业化人才,使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设定满足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其三,厚重的职业意义。五育融合要求中小学教师立足于本职岗位,在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过程中,秉执“理实融会、知行合一”的育人思维,深入实际、敢于实验、注重实干、形成实力,培养一支既有专业教学能力又有综合育人素养的全能型教师队伍。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假设”[2],赋予了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内涵。一是理论指南。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中小学教师无论作为教育者或被教育者,都要在借鉴传统五育并举要求的基础上,理解五育融合的精神要义,整体性解读自我成长与教书育人的哲学意义与辩证关系,并自觉使“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本、美育为根、劳育为荣”的育人理念根植于自我成长之中,成为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活动的理论畅想与运作指南。[3]二是实践探索。五育融合作为一项育人实践,[4]就是要使五育融合理念与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实践贯通融洽,在尊重基础教育规律和中小学教师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培养体系,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适合的综合能力培养语境,形成能够激发中小学教师主动自觉提升综合育人能力的内生长效机制,使其表现出鲜活的时代内涵。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解读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新结构,当至少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师德示范能力。明确“修德与育人同行”在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中小学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把提升自我思想道德素养作为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第一要务,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生志向、德行高尚的人格志向、爱国爱民的政治志向、敬岗勤业的职业志向”。二是教学实践能力。把“立身与育人同步”作为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主要抓手,主张把“何以立身、以何立身”等现实命题与自我育人综合能力培养契合起来,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掌握社会能力、竞争能力、文化能力,唤醒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之才。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与育人同行”放在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枢纽位置,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是中小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任务,要求中小学教师以创新为动力,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命题、学业指导、作业练习、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所破茧,尤其是在教学情境设计与综合育人技艺上有所创新。
五育融合作为一项育人实践存在差异性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内在要素的差异性。即五育各要素的发展并不平衡,各要素之间受历史因素及惯性思维的影响,总是呈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态势,比如智育的备受关注与劳动教育的冷落窘境。二是外部因素的差异性。在不同地区和学校,对五育融合的认识也有很大差异,片面认为五育融合就是“补缺教育”,或简单认为,倡导五育融合可能会弱化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消解教书育人能力的个性特征。抑或机械认为,既然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和个体,培养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方法和要求多有差异,那么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价值指南等主要标尺上,也就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受此偏颇认识的影响,片而追求专业知识增长和岗位技能提升,忽略五育其他要素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五育融合所倡导的“德行内化、智识习得、体魄锻炼、审美化成、劳动铸就”的原则不能得到应有的落实。
五育融合存有内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育人要素的内隐性。[5]在诸多被五育融合实践证明为经常有效的经验性知识或实用性成果尚未纳入要素体系或相关政策,这些隐性要素,有着丰满五育融合要素体系、拓宽原来要素定义、打破原有要素之间界限之功效。二是育人模式的内隐性。五育融合各类要素多以大概念作为表现形式,此类抽象性的大概念涉面宽泛、囊括庞大、跨界明显,特别是诸如美育、劳动教育等概念,很难认定哪些实态性的美育或劳动教育项目是否适合育人要求。这种内隐性极易造成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行为困惑。一是方向选择的困惑。中小学教师受专业水平、情绪动机、自我效能感等状态变量的潜在影响,面对五方杂厝的隐性要素,找不到自我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主要切入点和合理路径,只是凭着感觉或兴趣无目标地前行,“不知从何发展”的情形时有发生,以致综合育人能力发展方向选择的迷惘。二是要素选择的滞后。受地域社会经济及学校条件制约,中小学教师提升综合育人能力机会不均等,诸多不可或缺的前沿性、技能性的隐性要素,既无转化为显性要素的条件,又无学习和吸纳的现实平台,“不知如何选择”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要素选择的滞后。
五育融合还具有缄默性,主要是指诸多要素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也无法通过教材或课堂教学去获得,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和实践历练等方式才能掌握。主要反映在:其一,技能性要素的“默会性”。此类技能性要素,总以一种默会性形态呈现出来,相关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不能经过逻辑推理去获得,只能通过人们的身体感官或者直觉、领悟去寻获。其二,经验性成果的“具身性”。五育融合中的一些经验,大多有着“量身定制”的背景,是特定环境、特色资源和特别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甚至不具有可复制性。中小学教师群体内还存在人格特质、学习态度、职业价值、心理弹性、社会感知、生活方式等差异,这种缄默性极易使一些人把综合育人能力提升作为凸出个人作用与价值的单一事件,割裂其所必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放弃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闭塞“师师互动、师生互动、人社互动、人企互动”等社会运行通道,势必把综合育人能力培养引入“单打独斗”或“闭门造车”的歧路,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整体生态。
运用五育融合在教育领域内蕴含的育人理念、育人规则、育人模式等所形成的新趋势,开创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新格局,是破解认识困惑的首选路径。一是深化意义认识。五育融合使中小学教师深刻认识到,综合育人能力培养并不是单一的学习事件,而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尺,也是判断教师是否称职的根本标准。二是更新了价值认识。促进教师从五育融合所内含的精神、原理、准则、模式等要素入手,对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命题、学业指导、作业练习、教学评价等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自觉把个人价值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联结起来。三是强化主体认识。助力中小学教师对自我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主体意识,激励和促使教师把自我综合育人能力培养与五育融合实践紧密联系,在参与五育融合中不断增强个体综合育人能力。
把握五育融合在教育领域内形成的新态势,全力打造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新平台,是破解行为困惑的重要路径。新平台一是要获得现代主流意识的依据与契合。从教育现代化主流意识中找到依据,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过程中来,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方力量和物质支持,激励中小学教师主动投身于综合育人能力培养,实现全员参与,使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根植于现代主流文化思潮之上,有效破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动困惑。二是寻求社会组织的认同与支持。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更广的社会参与与合作,无论是国家、政府、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社会基础,需要通过新平台的中介作用,搭起学校和教师与社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桥梁,尤其是敦促政府和社会机构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大力提升综合育人能力发展的技术水平,有效拓宽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广度与高度,达到“国家需要、社会认同、教师参与”的目标要求,进而从根本上消解“单打独斗”的方式困惑。
把握五育融合“以人为本”的育人精神,聚合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的新活力,是破解伦理困惑的基本路径。一是强化政治敏感力。倡导中小学教师始终持有政治敏锐和政治清醒,深刻认知与全面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的体系结构与时代特征,树立坚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淡泊名利”的职业理想信念,让“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国家使命、忠勤承担社会职能”成为教师的职业表达。二是提升知识运用力。让教师坚信,只要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社会认知,制订定恰当的教学规划、确定适度的育人目标、选择适切的课程内容、设计适应的课堂情境,设置合理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使师生互动成为综合育人能力培养的基本伦理。三是提高情感沟通力。对标五育融合,使教师知晓自我综合育人能力优势和局限,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调整适应力和创新力,自觉将个人的综合育人能力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中去,妥善协调好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群体与全局的各种关系,体现出综合育人能力培养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功能,使“我为人人”伦理意识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觉与育人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