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纲兴
福建省建瓯市东辉易达建盏有限公司 福建建瓯 353100
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不同的艺术文化底蕴,大唐的绚烂豪放,大宋的文思雅意,大明的豪情万里,等等等等,想要读懂大唐,那么唐三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想要读懂大宋,那么黑瓷文化一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黑瓷文化在宋代时发达,除了与彼时的社会思潮相贴合,同时也传承了彼时华夏人民“尚黑”及热爱“水墨艺术”的精神,本文将从建安盏的文化入手,浅析建安盏的传承与发展,只在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建安盏因古代属建安县(或称建州,今建瓯市),故名建安窑、建州窑。唐宋时期烧制瓷器的窑口,惯以所在州县命名,如耀州窑、吉州窑、越州窑、邢州窑、定州窑等。“州”字有时会被省略,如上述的后面三个窑口,通常被称为越窑、邢窑、定窑。建安窑即建州窑,是宋代颇具代表性的名窑。
建安盏作为黑釉瓷的一类,同样以黑釉闻名,主要展现形式为黑釉茶盏,与其他陶瓷艺术品在工艺上最大的区别为,它不需要过多的人工修饰,浑然天成,或者可以看作是属于大自然的艺术表达,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展现形式,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可谓是稀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魅力[1],吸引了无数人热爱建安盏文化。
建安盏主要用于饮茶,因此其形态都是以茶盏为主,分为敞口碗、撇口碗、束口碗和敛口碗,每种盏都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而建安盏最独特也是最令人着迷的点在于它的釉色和纹理,建安盏的釉色呈青、紫、黑等颜色,往往以深色系为主,但却在阳光下散发着莹亮的蓝光,通体呈现出一种透亮之感,摸在手中,温热厚重,细腻浓郁,建安盏虽然是瓷器,但釉面却散发着一种金属的光泽,富有禅意的同时,也能让人宁心净气,去感受瓷文化的沉淀美丽,扣之声音清脆,不闷不亮,恰到适中,建安盏文化就如茶文化一般,不浓烈,很淡雅,但却能让人得到心神的慰藉,抚慰人心上的躁郁。
建安盏的纹理,同样是建安盏独特的艺术特征的体现,建安盏的纹理分为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杂色四大类。兔毫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银兔毫和金兔毫,状如兔子的绒毛,细密尖长,或簇簇而聚,或如万针齐发,宛若磅礴大雨从天而降,雷霆之势尽落于盏中,美不胜收[2]。油滴状如油脂滴落,有圆形,有椭圆形,甚至还有许多细长状态,很多新手容易将其与兔毫搞混,油滴的形态各异,搭配不同的色彩,能够展现出万千的美丽,是建安盏的主要形成纹理。鹧鸪斑如层层叠叠的鹧鸪羽毛,但传世作品十分稀少,制作方法也已经失传,后由现代手工艺者复原,除此之外的纹理统一被称为“杂色”,但杂色并非残次品,相反,建安盏文化注重的是浑然天成、媚态独然,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这也是建安盏文化追随自然之美的真谛。
建安盏于唐代诞生,但却在宋朝大放异彩,这是因为建安盏的艺术特征与宋时的社会思潮相吻合,一开始,工匠想极力去除建安盏中的深色,因为这与彼时大众热爱的青瓷、白瓷文化截然不同,但去黑失败后,工匠们转变了思想,不再认为“黑”是建安盏的缺点,反而将其作为特点发扬光大。宋代社会经济繁荣,且具有较好的社会生产力和稳定性,因此,艺术文化产业发展极其迅猛,彼时的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地,不喜爱颜色繁杂的事物,无论是衣物还是家具,均以单色、黑色为主,而建安盏的深色以及无所添加的自然之美正好符合了这种艺术需求,因而受到了大众的推崇,另外还有一点,因为宋时社会稳定,饮茶成为了大众必备的习惯,茶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安盏作为茶汤的盛具,同样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建安盏体现了宋时人们的“尚黑”文化精神。但随着时代变迁,生产力不断提高,黑色不再是稀有的颜色,反而被赋予了另外一层深意,大众也就逐步摒弃了对黑釉瓷的喜爱,建安盏文化也逐步走向了没落,于明末清初时期,几乎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传承和发扬,建安盏文化也得以再一次发光发热。
建安盏的烧制过程极为复杂,需将原材料融水混合,反复碾压,阴干后得到制作建安盏的陶泥,陶泥经过塑形后要进行第一次烧制,去除泥坯中的水汽,确保最终成品不走形干裂,第一次烧制后的成品被称为“素坯,素坯要经过上釉、晾干,才能进入窑炉内进行最终烧制,最终烧制的时间长达三天三夜,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程度、还原气氛等等,都会对最终成品成型造成影响[3]。
建安盏的奥妙就在其坯、釉的使用上,在建安盏所使用的泥土和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而正是这些无法剔除的金属元素,形成了着色剂,其中铁元素的含量最高,也就是釉彩中深颜色的由来,但要注意的是,在还原气氛较强的情况下,会生成三氧化二铁,使建安盏整体呈现褐红色,另具一番风韵。当窑炉内的温度高达900℃时,釉料开始融化,当窑炉内的温度高达1300℃时,釉料开始流动,而最终成型与流动的结果密切相关,就这样,入窑前仅一色的建安盏,在经过长时间的烧制后,会出现绚烂的纹理与釉色,因而得到一个“一色入万彩出”的美名,建安盏的烧制只能依靠经验摸索,但真正的决策权却放在大自然的手中,由大自然来书写这独一无二的美丽。
传统建安盏使用柴烧,通常选用油脂较为丰富的松柏木,燃烧得更充分热烈,但在松柏木的燃烧过程中,飞溅物,例如油脂、灰屑等,一旦溅射到建安盏的坯体上,会对最终釉色成型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古人会采用高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将建安盏装入匣钵内,避免燃烧物的影响,但在建安盏的制作文化中,却有这样一种另类的风格,那就是不使用匣钵,去刻意地追寻烧制过程中的“火痕”,让火痕独特的艺术气息感染建安盏,看似不完美,其实在艺术性上有了更强烈的提升,让建安盏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也提高了建安盏的价值。火痕和釉色一样,是不可控的,同样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一旦出现出色的成品,便拥有着巧夺天工的美丽。
建安,也是当今福建省的建瓯市,由于我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2018年,建安盏烧制技艺入选南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瓯市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收录了几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全部是关于建安盏烧制技艺的传承者,推动建安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在未来,也会让建安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弘扬海外。
当前建安盏在发展上分为电烧和柴烧两类,电烧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但在艺术性上还未形成独特的艺术理念,柴烧虽然产量较低,但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一直流传于高端的古玩市场,二者的结合,会推动着建安盏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进步。
建安盏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随着我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建瓯市也收录了许多建安盏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共同推进建安盏文化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让建安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弘扬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