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梧州学院为例

2022-11-26 16:00宾月景陈玉凤尤华丽胡榕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梧州化工应用型

宾月景,陈玉凤,尤华丽,胡榕华

梧州学院 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依托于梧州市当地的林化、制药、资源再生等优势产业,梧州学院先后开设了林产化工、制药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

2014年以来,学院开始探索应用型化工类本科专业的建设,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然而,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资金和条件局限,梧州学院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尽适应;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足,课程内容与行业脱节;部分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体系前后相互衔接不够;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过多,而实践类课程学时数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实践需求脱节;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工程素养与能力不足等。基于此,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托梧州当地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以工程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梧州学院重要使命和紧迫任务。

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广西教育厅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方针政策,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实践实训、创新创业、一流专业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本,采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化工类课程教学和动态设置行业课、厂中开课、以赛促学等多元化措施,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建双师型队伍等方式,探索梧州学院产教融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升级的“三同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工程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1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找准与当前经济的切合点,以社会需要、服务地方为导向,遵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贯彻落实“服务地方产业、以应用和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具备行业特点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深入学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办学理念,将办学方式转变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人才定位转变到培养技能型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上来。例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10年开设的,其涉及到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冶炼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等多个交叉学科。

目前,我国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不同地方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群也有不同,涉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废纸利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再生不锈钢、再制造等方面。因此,不同的地方院校开设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内容差别较大[1-7]。

对于梧州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教育部应用型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紧跟梧州资源再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通过多方调查和讨论,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托于梧州市再生不锈钢、再生铜、再生铅、再生塑料等资源再生产业,立足于本科教学,坚持育人为本,培养面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等战略性地方新兴产业需要的资源循环与利用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8]。按照应用转型和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修订和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应用型课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数比例至35%,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工程特色。

2 实施化工类课程和行业类课程教学改革

化工本身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化工过程有自身的规律。学生在化工、制药、食品加工、资源再生行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方面的岗位工作,需要扎实的化工基础知识。学生对这些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影响着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定岗。因此,对于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和化工设计等化工类专业的课程教学,要重点抓好流体流动、过滤、传热、蒸馏等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过程计算和设备选型、设备布置、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实际,对化工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精选适宜的应用型教材,并结合地方产业自编教学资料补充,注重教材的应用性,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贯彻落实“以应用和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淡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教学应以知识够用为原则,体现“学以致用”;而实践教学中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则,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9]。

另外,在专业方向课设置上,面向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校企双方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设置行业课程。例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关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碳交易、碳中和、废不锈钢加工、再生铜加工、再生塑料加工等方面的行业特色选修课、拓展课,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并增长行业知识;对于行业课程,按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工作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并不断进行探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和科学性,聘请行业内优秀企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科学对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强化学生对行业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行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 推进“厂中开课”的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大量的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实施“厂中开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型教学改革,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共建实践教育平台,改善梧州学院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完善平台和基地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和实习计划,聘请企业工程师在工厂里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强调课本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将教学课堂搬进生产车间[10]。例如,在广西三威林产工业有限公司开设了《人造板工艺学》课程“厂中开课”教学,企业工程师在人造板生产车间为林产化工专业的学生现场上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厂中开课”的实践教学,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目前,依托于资源循环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学院已经与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7个,现场实习内容进一步扩充,有力地保障了校外实践教学质量。2016年获批的梧州学院——广西梧松林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对同类院校应用转型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4 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在学科竞赛驱动下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加强学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后,通过学科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特别是参加与工程能力密切相关的高水平工程设计竞赛和实验大赛,检验学生能否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解决工程问题,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设计方法、设计计算、软件应用、图纸绘制、实验设计等工程能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学有所用,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9]。

为了更好地配合各项大赛的进行,在化工原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化工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进一步拓展专业技术领域,结合竞赛要求拓展教学内容[11]。比如,化工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评分标准绘制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塔设备图,从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现教学相长。

为了落实广西教育厅《关于征求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精神和《梧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要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产业需求,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竞赛。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化工、制药工程设计、化工实验等方面的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6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省部级三等奖25项;学生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60余项。

5 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根据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加快专业建设和应用转型,积极推进并完成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

2016年以来,梧州学院林产化工和制药工程专业先后完成了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建设。2018年,制药工程专业获得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2019年,制药工程专业获得自治区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资源循环利用现代产业学院获得校级立项建设。学院教师积极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思路和措施,参加实践培训项目,努力提升教学水平。2018年以来,教师先后主持《基于强化实践和深化应用为目标的化工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的探索和实践研究》《产教融合“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等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主持《多元化提升学生工程素质的化工原理创新教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化工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的建设与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建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专业研究与实践》等20项校级教研教改课题。

依托以上项目和课题,学院教师取得以下的教学成果: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篇,获得《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地方院校茶学、林产化工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等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出版《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3部教材,补充《化工设计课程设计》等6本自编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教学资料。

6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采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化工类课程教学和动态设置行业课、厂中开课、以赛促学等多元化措施,提高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强化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近3年来,梧州学院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提高,毕业生就业与本专业相关度在70%以上。广西三威林产工业有限公司、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骆驼集团华南蓄电池有限公司、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对梧州学院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高,对应用型化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肯定。2020年以来,尽管国内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但相关的企业对化工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未减弱。

猜你喜欢
梧州化工应用型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共梧州城工委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