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手作”的美育价值探析

2022-11-26 08:07熊瑛子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2年22期
关键词:手作手工艺工匠

熊瑛子 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在信息科技时代,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很长一段时间,手工艺的社会地位逐步衰退。传统手工劳作或手工艺因为缺乏市场而被忽视,散布在民间的手工艺人面临手艺流失、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传统手工艺逐步从乡村向都市迁移。人们逐渐意识到每一个时代的技术都有被取代的可能,而“工匠精神”是唯一不会被取代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种以“手作”为名的各类市集、展览、课堂和品牌日益活跃,甚至催生出一个都市新族群—青年“手作族”。“手作”已经超过了“传统工艺”“工匠”和“工艺美术”等关键词,成为热搜词,进入各类网站和抖音视频均可见到有关“手作”的信息。

一、当代“手作”概念的重新定义

“手作”又名手造、手制,有“Handmade”和“Handwork”两层含义。按照字面上的解释,是指围绕手部活动所实施的工作或用手制作的意思。其原来的词性是形容词,目前被当作名词的使用率更高——代指通过金属缠绕、缝纫、编织等技术,以手工制作完成的物品。手作是发端于中国古代民间手工艺,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就有对能工巧匠的记载。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始终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工匠的解读也各有不同。《考工记》曰:“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段话反映了古代工匠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造物的虔诚。中国历代的良工巧匠凭借其精益求精的信念和高超的技艺,为后人创造出大量精美绝伦、千古流芳的手工艺品。“匠”字表达了人们对造物制器者的无限崇拜与敬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作”的定义变得更宽泛,有的研究将手的一切劳作,如DIY作品以及手工食品都包括其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或是网络流量、商业炒作的噱头,将粗制滥造的手工制品称为“手作”。当今时代,“手作”的词性和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既不能单纯地用“传统手工艺”或“传统手工劳作”概括“手作”的全部,也不能将只要是用手制作的内容都称为“手作”。今天的“手作”需要在发扬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传统技艺、不流于形式,以育人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当代“手作”的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由原有的手工艺概念发展而来,包括泥塑、剪纸、金属工艺等手工艺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了更多的新形式和新材料,是新时代下提出的一个通用的新概念。

二、“手作”的美育价值分析

(一)手工艺的美育作用

最初的手工制品都是自然的供给,因为原始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制造美术品的能力,但他们也根据“美”的观念进行力所能及的加工。比如:他们会把皮毛切成条子,把兽牙、木果等排成串子,把鸟的羽毛编制成束子或扇形,安在头顶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把兽牙和螺壳串在一条绳子上的时候会根据材质的差别,或利用颜色与大小的差别去细心排列。这些蕴含着“美”的条件:均齐与节奏,也体现着“美”的观念在身外物品上的寄托。满洲人所用的朝珠,还有欧美妇女所用的头饰都源于此。

历史上传统手工艺在为人们提供生活实用品的同时,还发挥着传承文化艺术、审美和教化等精神功能。《庄子·天地》有云:“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传统手工艺的教化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任何一门技艺都与义、德、道以及天地万物相辅相成。20世纪20年代的“民艺运动”兴起于英国,成熟于日本,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柳宗悦说过:“手工艺的显著特点是能够表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中国的民艺运动也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应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方式,在漆器、金属器、玻璃器、陶瓷器、竹木器等中追求自然之美、传统之美、实用之美、民众之美的民艺美学理念。丰子恺曾充分肯定手工艺的美育价值:“因工艺品广行于世间,其形色之美丑,及于人目之影响甚大……。”对社会文化程度低的古代民众来说,手工艺的纹样、色彩、形制都是活生生的语言,起着交流情感、传达思想、仿效能者的作用。

(二)当代“美育”内涵的改变

很大一部分人(包括一些从事专业教育者)认为美育就是“美术教育”。这是对“美育”内涵的片面理解或误解,今天的“美育”不是简单地指欣赏到美或学到了什么艺术专业知识,而是指对现代人身心、情操、人格等的完善。美育中的“美”不只是审美感知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更是具有人文情怀、生命温度、完善人格、高尚情操、健康心理、丰富精神世界的人。蔡元培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特别是在美育的发展与传播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曾繁仁在审美上否定“静观美学”,倡导“参与美学” 。叶秀山从哲学的高度剖析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用哲学视角诠释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呼吁让生活充满美和诗意。近现代,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汝信、周来祥等美学大家提出“为人民”与“为人生”的充满民族情怀的美学观点。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首倡“美育”,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并将美育界定为“心育”,并提出了美育的“无用之用”的重要作用。

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及社会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家对美育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人民日报也刊载了人民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今天的“美育”内涵在改变:与个人生命状态、独立人格、综合素养等紧密相关,与德智体美劳——我国当代教育所提倡的五种素质密切相连。

三、当代“手作”的美育价值

“美育”内涵在改变,需要从个人心理健康、生命状态、人格的完善、文化传承等角度谈美育, 当代“手作”的美育价值除了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还需要有时代特征,对其育人作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等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具有避免行为能力退化,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艺术、美感与美的本源,认为劳动对美的创造与人类生活实践创造紧密结合,手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人类不再进行手的工作,异化也就在所难免。如今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研发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代替了手的工作,例如写字、洗衣、扫地等,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人类手部功能的退化,所谓“心灵手巧”,如果长期不使用手,对人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有影响。未来社会的人类如果离开手工劳作,有可能变成“高智能低行为能力”的怪物。通过“手作”训练,人可以动用全身器官去闻、去摸、去感受,促进人类的事物感知能力的提升。就目前可以想象到的未来发展来讲,手的工作又何止是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手作”的实践让青年一代不仅对手工艺美术有所了解,更能通过用手制作去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潜能,强健其体魄,完善其人格。

(二)具有培养优秀品质与健康心理的价值

美育需要实践,才会更有助于我们的思想、个性、情绪、心理等的发挥和完善。“手作”劳动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个人生活体验,使人们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心情快乐。陶艺、版画、木艺等手工艺的多种形式都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地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从而发挥更大的心理治愈作用。现在,心理焦虑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存在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工作压力等,许多高校学生有心理疏导的需求。若只是通过娱乐来宣泄情绪,只能助长他们浮躁的心气,从修生养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过度损耗体内能量的方法不利于人的体格与性格的成长。“手作”在实践过程中使人身心合一,可以磨炼心智和品性,熏陶情操,如同修行,制作者在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的过程中能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对于健全人格和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手作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获得即做即得的成就感,非常适合“养心”,对于培养健康心理和优良品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具有培养丰富精神世界、人文情怀和文化认同感的价值

在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青年一代认识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民族的情感认同,靠的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一个民族的美育应该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在本土文化上构建美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而“手作”的魅力在于每一件用手制作的器物在制作过程中蕴含独特的情感体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到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久而久之传统手工艺给予大众的亲近感已经融入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朴实无华、明礼守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的一部分。

四、“工匠精神”的存续是“手作”美育价值的保障

“手作”的实践不能只参与简单的制作过程,仅仅满足于感受性的需要,应该满足个体在哲学意义、心理以及美学层面的体验,融入当代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来促进创作方式的创新,同时需要以“工匠精神”保证其精神内质和审美特质。“工匠精神”是把一件事情一丝不苟地做到极致的态度,是对职业的尊敬、对工作的专注、对产品的负责,是“手作”美育价值的有力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参与各个领域广度的提升,各类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粗制滥造的,为了网络流量、商业炒作的手工制品与“工匠精神”相悖离,没有育人价值。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运用工具的能力来看,传统匠人亲手制作出来的产品,宏观意义上都属于“手作”产品。但质量上乘、做工精美的“手作”产品,才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核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和思变,“手作”产品应该符合大众审美,是精益求精信念的体现,作为工匠精神的物化载体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手作”艺人需要在具有敬业、专注的道德素养的同时,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髓,提升审美素养、设计水平和文化认同感,重新审视、发掘与建构“手作”的审美、社会美育、文化传承等当代价值,探索“手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在传承“匠心”的同时,研究新的材料,采用现代技术创作出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提升其附加值。

“手作”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而生,具有走向大众、走入市场的特性,其不拘泥于传统技艺、不流于形式,但从根本上是与传统手工艺一脉相承的,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实践经验、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对“手作”的研究与实践应以发扬中华文化精神、传承优秀传统艺术为宗旨,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目标,着眼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转型,确立“手作”传承文化这一思想观念,保障“工匠精神”的存续和发展。充分发挥当代“手作”的美育价值,以育人为目的,对青年一代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和对社会正能量的引导,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猜你喜欢
手作手工艺工匠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90后大工匠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手作之美:术到极致 几近于道
工匠神形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